编者按: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全市博物馆推出了春节特色系列展览。京华丹心特别策划【春节看新展】专题栏目,使大家在年味十足的展览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推出“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以百福骈臻、千祥云集的美好祝愿,与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度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展览甄选近200余件(套)馆藏文物精品,涵盖青铜、玉器、钱币、陶瓷、金银器、漆器和书画等多个品类,彩绘十二生肖陶俑、桃花洞釉灯笼瓶、“好酒”白釉盘等观众喜爱的“明星文物”悉数亮相,通过“景星庆云至,天授人和时”“乾坤万象和,山固寿无疆”“又是春时节,春色如人面”三个单元,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唐(618-907)
中心展区 最是一年春好处
年年岁岁,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春天是人们心中朦胧的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给予和护佑。一点一点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早春冉冉升起,直到年华流逝。新的岁月开始了。
愿如常为喜,如愿为安。
乾隆款釉里红海水流云纹葫芦瓶
清乾隆(1736-1795)
此器为葫芦状,口沿下绘一周如意云头纹,通体釉里红装饰,主题纹饰为折枝花卉纹包裹的暗八仙纹,辅以海水流云纹、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品种之一,在器胎上用含铜的釉料绘出纹饰,然后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到清康熙、雍正时期,釉里红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期的釉里红以陈设用瓷为主,装饰纹样趋于图案化,特征鲜明。
第一单元 景星庆云至,天授人和时
苍穹顶上,日月星辰绕天极周而复始地运动,演绎时空的变幻。广袤大地上,谷一年一熟,谷熟称秊(年),蕴含了自然、物候的规律和祖先生产生活的节奏,一年一岁循环往复。当十二辰神兽与地支对应,并被赋予生年、属相的意义时,年年岁岁便有了鲜活的表征。过年时,站在旧的一年的终点上,面对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怀着这样的愿望:企盼福气与远离灾祸。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愿旧岁长青,新岁恢弘。
妇好鸮尊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此鸮尊双翅部位各装饰有一条盘曲状的蛇。蛇首近桃心形,蛇身装饰有连续的梭形雷纹。蛇的盘曲造型与翅膀部位的羽翅形象近同,似乎暗示着蛇与鸱鸮之间的某种幻化与结合。这是蛇类纹饰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商周青铜礼器之上的一种典型代表。
第二单元 乾坤万象和,山固寿无疆
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在新旧交替的春节,我们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共同守候旧年的离去,共同庆贺新年的来临,共同祈求新年的吉祥美满。过年的团圆不仅是家的团圆,也是国的团圆。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爱家爱国相统一的家国情怀,是年节团圆的要义。
愿福夕家愈,愿心纳吉。
镂空蛇纹鞘铜剑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0)
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剑鞘为青铜铸成,其上镂雕扭曲环绕的蟠蛇纹,周围缠绕似藤的纹饰,蛇身上有简单的阴刻浅槽。鞘口两侧各有一只犀牛相背而立,高出口沿,腿足外突。出土时剑鞘内还存有漆水残屑,表明剑身外原来还有一层包裹的内鞘。甘肃灵台地处泾渭之间,北接陇原,南依岐风,东临关中,是周王朝与游牧民族间的交通孔道,这件镂空蛇纹鞘铜剑亦可看出中原青铜文明与草原青铜文明交流融合的痕迹。
第三单元 又是春时节,春色如人面
春节总是和春天一起来到人间。“东方风来满眼春”,风儿慢慢地变得柔和了,阳光慢慢地变得明媚灿烂起来,小河解冻了,潺潺地流淌着,花草的根在地下蓄积着力量,等待着和春雨、春风的约会,等待着“万草千花一饷开”的时候。季节的舞台上悄悄地变换着角色,大地正在酝酿着绿色的梦。因为春天就要来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是美丽的、是令人向往的,当然也是值得庆祝的季节,而春节总是和春天同步,这就是春节值得庆贺的一个自然原因吧。
愿人随春好,春与人宜。
粉彩番莲纹双螭磬
清(1644-1911)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深入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和象征,解读其造型、图案、历史背景等蕴含的吉祥祝福,将其与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使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递祥瑞、福泽的象征。
观众有话说
来自福建的观众蔡女士这样说:“‘四海一堂’将中华民族丰富独特的春节文化内涵呈现给观众,同时也表达出中华儿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整个展览展品精美丰富,布展极富艺术气息,是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
图片来源:京华丹心(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来源:京华丹心编辑探馆、“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