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推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发表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后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1979年起,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1985年,李政道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1998年,他发起设立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
1.(单选)2024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他曾因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的论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单选)2024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李政道曾发表大量科学论文,下列属于李政道的著作的是( )。李政道曾因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多备考信息将持续更新
大家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打卡+在看】记录每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