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5名武大新“珈”人,开学啦!

学术   2024-09-06 22:00   湖北  

珞樱迢迢一纸书

来自五湖四海的

7325名本科生

9200名研究生

在盛夏展开来自珞珈的邀请函


9月5日、6日

武汉大学分别举行2024级本科生、研究生开学典礼

快和武小团一起直击现场

跟随武大萌新们

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



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







激动人心的发言环节

有可亲可敬的师长

有初入武大的珞珈少年

还有亲和力满满的校长

真挚的寄语与祝福

又是否触动了你的心扉


▲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主持典礼


马克思主义学佘双好教授

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执教近四十年

作为学长 老师 朋友

和未来教学相长的合作伙伴

他衷心祝愿每一位新同学

“在最美的大学成就最好的自己”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让我们在最美的大学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武汉大学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作为武汉大学任课教师代表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我们在最美的大学成就最好的自己》。首先,我代表武汉大学全体教师对大家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欢迎!


41年前,和你们一样,我怀抱着梦想,来到了武汉大学,看到武汉大学恢弘的建筑、古朴的校园,见到热情迎接我们的师长,听到学长们亲切温暖的话语,我一下子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武汉大学。


41年来,除了短期的外出学习和出差,我一直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武汉大学。我喜欢散步,我走过了武汉大学的山山水水、每一个角落;我承担思政课教学,我的课堂也遍及武汉大学每一个校区,我把职业生涯最美好的年华交付给了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也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成就了今天的我。


41年后的今天,在你们进入大学、迈入人生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间点,作为你们的学长、老师和未来教学相长的合作伙伴、朋友,特提几点想法,我们一起共勉。


一是珍惜大学学习机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虽然我们有很多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也有很多机会通过网络技术弥补没有校园学习的局限,但是能够进入大学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样重点名牌大学,也许对于在座的大家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却是很多人的“天花板”。要珍惜进入大学学习机会。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也不是对谁都开放的,机会稍纵即逝,要抓住机会、珍惜机会。武汉大学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学校,这里有厚重的历史、多元齐全的学科、雄厚的师资、良好的资源、优美的校园,总之,武汉大学拥有任何一个年轻学子对美好大学的想象,要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珍惜武汉大学学习机会。


二是主动融入大学环境


我们长期生活在大学,也培养过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我们也经常思考大学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等问题。有学者曾经对“大学是如何影响本科生的”进行持续30年追踪调查,发现大学的名声、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活动等外在条件固然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大学生融入大学所提供的学术、人际和校园环境的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大学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运用程度。要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要主动融入大学环境,要学会与大学的各方面人交流,特别是与大学的教师交流,武汉大学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座金矿,要主动去开采。


三是大胆尝试发展可能


年轻的最大优势和资本就是多种选择的可能。我们武汉大学多学科的优势,为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期间专业和职业未有定向的有利时机,尝试自己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不断从试错、纠错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现自己,真正找到自我实现的最佳点。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在意挫折,不要纠结一时的荣辱。每一次失败、挫折和失意的经历,都是成长和发展的财富。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摸索中成长的,而大学期间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是一个“合法延缓期”,最大的好处就是合法地包容你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大胆主动探求自己。


四是不断磨砺本领品格


前不久我们都观看过奥运会比赛,我们也都为运动员们无穷力量和高超的技能而惊叹,实际上他们的成就就在于每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标准的训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就成就了优秀的自己。今天,大家来到最好的大学、最美的大学,让我们一起“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真本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让优秀成为习惯,在最美的大学成就最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期待我们在课堂上相见!


·
煌煌武大 百卅风华
与国并进 守正创新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他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用知识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学长学姐走过的路
也将是你们的行路
自强之魂 弘毅之志
求是之风 拓新之的

助你风鹏正举 伴你勇毅前行




计算机学院雷军班杜承敖
代表2024级新生发言
从我想 到我们的梦想
以自强之心修身 以弘毅之心明志
守求是之心向学 行拓新之举报国

未来在武大的日子里
珍惜时光 练就本领
迎接更多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展开梦想之翼,练就强国本领

——在武汉大学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计算机学院的杜承敖,很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4级全体新生向养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引领我们进步的老师、并肩作战的同窗好友以及不懈奋斗的自己,道一句真心的感谢!

还记得高三时,我看到雷军学长在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武汉大学是全球最好的大学”这句话点燃了我对武大的向往。今年4月得知武大要成立雷军班时,我立志要考入雷军班,虽然这个目标对当时的我来讲有些遥远,但现在,我的梦想已然照进现实。

和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我们因武汉大学这个共同的梦想,自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此。或许每个人选择武汉大学的原因各不相同,对我而言,选择武大,选择计算机学院,选择雷军班,是因为我渴望在科技和创新的前沿领域深造,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未知;是因为这里有着优渥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因为这里是一片鼓励尝试与创新的土壤,它会呵护每一个思维的火花。弹性的学制,多元化的培养方案,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探索的契机,引领我们进入学术的殿堂,向着科学的巅峰不懈进发,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武大之大,在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在其百卅历史中的梦想与光荣,足以触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莘莘学子。初至珞珈,回望历史,在国难深重时,武大师生积极投身于民族自强、救亡图存。身处新时代,从文史巨著到杂交水稻,从珞珈系列卫星到北斗导航定位,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武大师生接续奋进。今年7月,就在我们等待高考成绩的时候,李德仁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巍巍武大,因梦想而光荣。我们从前辈们的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因为梦想,所以追求卓越,坚韧不拔;因为信仰,所以一往无前,无怨无悔。梦想的力量代代相传,早已成为武大最闪耀的精神勋章。

所以,进入珞珈不仅是一个梦想的完成,更是新的、更大梦想的开始,让我们从一个个“我想”开始,实现成长与飞跃。我想在武大的数智教育课程中,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探索计算机科学与传统学科的结合,赋予更多领域新的力量;我想在课堂上与老师畅谈未来科技的趋势,也想在操场上享受青春的旋律;我想在绿茵场上追逐风的速度,也想为创新项目与时间赛跑;我想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见识世界,也想在假期奔赴偏远地区支教,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分享与传递。我想,在武大,我们一定会拥有很多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那么梦想通向何方呢?在新生训练营里,我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他勉励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我开始明白,所有的“我想”,都将汇入国家大事业的洪流之中,成为“我们”的梦想。那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作为武大青年,我们理应躬身入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的殷殷嘱托,以自强之心修身,以弘毅之心明志,守求是之心向学,行拓新之举报国!愿每一个武大人珍惜珞珈时光,练就强国本领。祝每一个武大人矢志奋斗报国,与祖国一起腾飞!谢谢大家!




这是一场与武大的“双向奔赴”

校长张平文院士寄语新生
找到心中热爱 夯实过硬本领
练就强大内心 拓展人生边界
在武大 在更广阔的远方
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探索人生无限可能

——在武汉大学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7300余名新同学与武汉大学的“双向奔赴”。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成为珞珈山的新主人,为这所拥有厚重历史的最美校园注入蓬勃生机!


在高考前奋力拼搏的日日夜夜里,相信同学们心中都对进入哪所大学、拥有怎样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此刻,你们已然憧憬成真,顺利踏入武汉大学的大门。武汉大学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学校走过130余年风雨征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培养了7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这是学校办学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武大学科门类齐全、大师学者云集、学术平台一流,是一座蕴藏着知识、智慧与创造力的巨大宝藏,正等待你们去挖掘、去开启。来到这里,意味着你们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线上,也意味着你们要用新的努力和奋斗,去开启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新征程。


同学们的未来可期、前程远大,希望你们珍惜与武大的这份机缘,珍惜美好的珞珈时光,既学习知识又涵养人格,为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建设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校长,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培养兴趣、发现自我,找到心中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有所热爱并不懈坚持才能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发掘兴趣、追寻热爱要尊重个性、顺乎天性。大学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灵魂发育”的关键阶段,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你们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在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和实践锻炼中,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努力方向,找到能够持之以恒坚持探索的正确道路。


武大历来有着自由开放的学习风气和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雷军校友在图书馆看到《硅谷之火》这本书,心中的梦想“火种”就被点燃了。于是,他每天蹲守机房,两年修完了所有学分,开始了“创办一家伟大公司”的逐梦历程。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大力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打造人才培养“三级特区”,实行转专业新规,就是要赋予同学们更多追寻热爱、自主选择的机会,提供更多充分尝试、多元探索的平台,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学们,我希望在今后的求学之路上,你们能够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凭着心中的热爱去谋划未来,激发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要励精求进、博学笃行,夯实过硬的本领。


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找到热爱只是第一步,练就与之相匹配的过硬本领是必备基础。要在“得心”的同时提升“应手”的能力,唯有得心应手,方能游刃有余。大学是学习知识、探寻真理的沃土,在这里,你们要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才能做到术有专攻、业有所长。大学也是开拓视野、博学广知的窗口,在这里,专业的设置并不是知识的壁垒,而是让你们形成逻辑框架、登高望远的阶梯,你们要广泛涉猎、触类旁通,才能积蓄迈向无限的饱满能量。


武大有着雄厚的学科实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任由大家去探求高深的学问、建立科学的思维。你们将在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一流学者指导下,打牢学术根基、精进学术能力、建立学术理想;你们将在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提升数智素养、涵养广博学识、塑造高雅情趣;你们将在文理交融、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和实践活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拓展眼界见识、实现全面发展。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将学校的学习资源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巨大优势,既勤学又博学,以习得“万卷书”的功底,在探索的“万里路”上行稳致远,锤炼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过硬实力。


第三,要拥抱变化、接受挑战,练就强大的内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转型与知识迭代升级的角逐互动中快速前行。同学们,进入大学,你们将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全新的人际关系。希望大家铭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道理,懂得适应环境、顺应形势、与时俱进,练就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逆商,不断提升自己洞察变化、及时调整的能力,提升自己接受挑战、迎难而上的能力。


在武大,不畏艰险、勇立潮头的精神从自强学堂传承至今。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我们的老校长李达,几度“落魄”沉浮,但他无论经历何种磨难挫折,依然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潜心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工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时期,敏锐捕捉时代机遇的陈东升校友,毅然下海创业,一路摸索学习、披荆斩棘,最终成为“92派企业家”的领军人物。同学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你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期的变数和困境,我希望你们在学习成长的同时,能够主动拥抱变化、磨炼坚韧意志、练就强大内心,以“不变”的执着在“万变”中发现新机遇、找到新路径,保持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强大定力。


第四,要树立理想、涵养情怀,拓展人生的边界。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志向的高低,决定了人生发展的边界与上限。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不仅需要激发动力、积蓄实力、保持定力,还需要树立远大理想、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个人境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同学们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时代青年,你们要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武大,“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引领着无数武大人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拼搏奉献。正如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所说,“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位毕生只为“祖国需要”的顶尖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一线,以其科研报国的一生,彰显了武大人的崇高境界和赤子情怀。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将这种优良的爱国传统和赤忱的报国情怀镌刻心底、融入血脉,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和远大抱负,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造福家国的壮丽事业中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自我,释放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巨大潜力。


同学们,你们是武大的主人,也是中国的主人。你们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也是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代。珞珈山是大家人生的新起点,希望你们以心中热爱为动力源泉,以过硬本领为发展基础,以强大内心为坚实保障,以学成报国为使命方向,在崭新的平台上不断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武汉大学,在最美大学读书、为最美人生拼搏、为最强中国奋斗!


谢谢大家!











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贴心关怀,殷殷希望

真诚建议,谆谆教导

全体新生认真聆听

背上行囊,在珞珈起航


▲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主持典礼



树人的“好老师”

育人的“好环境”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汪信砚老师

阐释武汉大学“三好”育人生态

提出成为“好学生”的三点要求

涵养德性、严谨治学、开拓创新

既是要求,亦为希冀

愿同学们在珞珈山下

学有所得




逐梦珞珈 争做拔尖创新人才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2024级研究生们来到美丽的珞珈山,追逐你们的青春梦想。在此,我代表全校研究生导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去年11月底,校长张平文院士在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打造人才培养国之重镇,营造好老师、好学生、好环境相结合的“三好”育人生态,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营造好老师、好学生、好环境相结合的育人生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武汉大学有一大批好老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武大就是一所名师云集的百卅黉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武大都有许许多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善于教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们潜心学问、勇于探索,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学术成就;他们立德树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勇担时代使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也有育人的好环境。武大不只是一所网红学校,有风景如画的校园和中西合璧、别具特色的建筑群,更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术殿堂。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励精图治、踔厉奋发,用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铸就了武大文化和武大精神,这就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正像校长在去年校庆讲话中所说,它们是珞珈文脉,是武大的“根”和“魂”,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既辉映当下更烛照未来。武大学科齐全,很多学科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同时,武大有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有这些,构成了武大优良的育人环境,成就了武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重镇的地位。


好老师、好环境都属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同学们考入武汉大学,这些外部条件均已具备。能否成才、特别是能否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现在主要取决于同学们能否成为校长所说的“好学生”。在以往30多年中,我曾招收和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有幸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并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要做一名好学生、好研究生,必须自觉秉持和践行武大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具体来说,希望同学们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涵养德性。《礼记·中庸》上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是说,人们应该尊崇德性,使学问广博而精深。也就是说,成才必须先成人,要做好学问必须先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自强弘毅,才能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目的就在于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


二是树立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在这里,如果说各种具体知识是“鱼”,那么,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就是“渔”。树立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能够让同学们终生受益。


三是着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而学术研究重在开拓创新。同学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勇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探索,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只有这样,同学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有所成就。


最后,祝愿同学们倍加珍惜在武大学习的机会,给青春梦想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使你们的未来充满无限的美好可能。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青春有为,强国有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四年前,我作为首批“强基计划”新生相遇珞珈山,开启了我与珞珈山的缘分,也开始了基础研究的启蒙与尝试。今天,带着生根发芽的科研梦想,我站在了新的起点,身份的转变让我欣喜,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历史使命也让我郑重思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恣意盎然的青春年纪,我们应当“何为”才能不负珞珈山下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自强弘毅为“内核”,传承珞珈薪火。我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这里曾留下“农田院士”朱英国的奋斗足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朱英国院士毕业留校,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水稻候鸟”青春岁月。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数十年如一日追赶春天的奔跑,几十个稻种的杂交试验,朱英国院士培育出了全新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珞优8号、珞优10号等多个品种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传承中陆续诞生,他们用青春的坚守守护粮食安全,也绘就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靓丽名片。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又何尝不是珞珈“内核”的外化,历久弥坚。新一代的我们当传承自强弘毅的武大精神,续往昔之志,拓当代之新,汇星星之火,烛照新时代武大人的青春画卷。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追求卓越为“驱动”,矢志砥砺奋斗。还记得强基计划的报名条件里有这样一条:“对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句话鼓舞着我在本科期间大胆开展科研探索,2023年,我成功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然而,攀登科研之峰绝非易事,浩如烟海的文献、反反复复的实验、纷繁杂乱的数据……知识的匮乏、经验的不足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停下成长的脚步。于是,我选择继续踏上研途,希望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找到自己将来深耕的方向,真正担当学术科研的主力军,以探索“无人区”的胆识和坐热“冷板凳”的毅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铸就无悔青春。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国之大者”为“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中,勉励武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无论是40年来从未缺席的武大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还是因为“祖国需要”,学成后毅然归国,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李德仁院士,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坚守的背后是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灵魂的人才”,还是做厚德载物的君子、兴亡有责的大写的“人”?我想,我们应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谋国家富强,追人民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牢记使命、挺膺担当。


一周前,《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希望广大学生能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最美好的时光,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全新的起点,不变的初心,启程吧,同学们!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我们化武大青年“何为”的思考为武大青年“敢为”“善为”“有为”的决心,在传承珞珈精神中,矢志科研攻坚,服务强国建设,让我们一同昂首阔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奋勇向前,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从迷茫无措到顶刊发文

在校生代表、医学研究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瑞文

以三问三答为学弟学妹引路

愿大家的青春

均能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行动中

绽放绚丽之花




成长与担当:在武大的探索与坚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医学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瑞文,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分享我的一点收获和体会。


五年前,我参加研究生复试时,我的导师殷昊教授问了我一个问题,“到武大后,你想做什么?”当时的我忐忑迷茫,不知如何作答。五年间,我在迷茫后清醒,在磨砺中奋进。今年6月,当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Cell时,我才明白那个问题的深意:只有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方可知晓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作为跋涉研途5年的一名学姐,我想围绕曾困扰我的三个问题同大家交流我在珞珈山的成长与收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个问题,初入研途,方向从哪里来?


初入研途,我同在座的许多同学一样——懵懂、迷茫,等着老师教,等着老师布置任务。后来,是百卅武大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在这里,我听到过李达校长开创武汉大学马列主义教育先河的故事,朱英国院士为端稳中国饭碗甘当“水稻候鸟”的故事,学生造卫星腾飞太空的故事……是医研院的前辈为我树立了标杆:我看到舒红兵院士团队发现了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关键蛋白并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张楹教授团队的研究为成功治愈白血病患者提供重要支撑,宋威和叶旭军教授团队为癌症相关肾功能失调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作为珞珈一份子,作为医研院一份子,我深受振奋,心中也升腾起强烈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国之大者”在哪里,我们攻坚的“桥头堡”就该设在哪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从一名观察者转变为基因编辑领域的探索者,在卫生健康大事业中传承珞珈精神、磨砺过硬本领。目前,我和团队开发了AE基因组编辑工具,可促进基因组疾病模型的建立,推动基因进化和癌症机制相关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面对磨砺,困局该怎么破?


科研从来不是一片坦途,古语说“胜负乃兵家常事”,殊不知,科研中“负负”也是常事。刚接触第一个课题时,我兜兜转转了半年时间,结果发现找错了方向。


我入学那年的开学典礼上,一位曾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的学长分享了他屡战屡败、再败再战、历经700余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故事。面对困局,我们首先要“够坚韧”。坚韧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不气馁不放弃,从复盘中逐步校正方向。当接二连三的失败砸向我,我曾陷入自我怀疑,而导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引导我从失败中分析原因,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其次,我们要“够严谨”。复盘时,我发现对照组设置不够严谨,才导致实验屡屡出错。原本一步就能到达终点,我绕了半年多的弯路。后来,在进行新课题的探索时,我严谨设置了对照组后,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最后成就了我Cell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问题,勇于创新,力量要从何寻?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学无以创新。在武大,六名院士同上一门《测绘学概论》成就了“最奢侈的基础课”。在医研院,也有一门由全体教授共同讲授的《高级分子细胞生物学》。武大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让我们得以夯实理论基础,接触学术最前沿。课堂外,尖端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拥有两千多万册藏书、570余个文献数据库的图书馆,珞珈讲坛及各类交叉学科论坛……成为我们强大的软硬件支撑,让我们“创新在珞珈”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创新还要依靠团队的力量。雷军校友在2023年年度演讲中说:“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当我困扰于繁杂的实验安排时,导师及时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分子实验、python数据处理、画图……我们有序分工、抱团攻坚。在“兵团作战”中,AE基因组编辑工具研发结下创新硕果,革命友谊也激励我们行稳致远。


明年我将告别校园,新的问题萦绕在我心里:离开武大后,我要做什么?我想,我应该还会在卫生健康的大事业中接续砥砺奋斗,用珞珈山下磨砺的真本领,向时代、向人民交出更圆满的答卷。在此,祝愿学弟学妹们早日找到你们将为之奋斗的大事业,祝愿大家的青春能够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时光易逝,青年“何为”?

新生代表、生命科学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

以铿锵的誓言

做出武大人的动人回应

承珞珈使命

誓无畏艰途

谋家国富强

青春当拼搏,后生亦可畏







青春有为,强国有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四年前,我作为首批“强基计划”新生相遇珞珈山,开启了我与珞珈山的缘分,也开始了基础研究的启蒙与尝试。今天,带着生根发芽的科研梦想,我站在了新的起点,身份的转变让我欣喜,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历史使命也让我郑重思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恣意盎然的青春年纪,我们应当“何为”才能不负珞珈山下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自强弘毅为“内核”,传承珞珈薪火。我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这里曾留下“农田院士”朱英国的奋斗足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朱英国院士毕业留校,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水稻候鸟”青春岁月。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数十年如一日追赶春天的奔跑,几十个稻种的杂交试验,朱英国院士培育出了全新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珞优8号、珞优10号等多个品种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传承中陆续诞生,他们用青春的坚守守护粮食安全,也绘就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靓丽名片。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又何尝不是珞珈“内核”的外化,历久弥坚。新一代的我们当传承自强弘毅的武大精神,续往昔之志,拓当代之新,汇星星之火,烛照新时代武大人的青春画卷。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追求卓越为“驱动”,矢志砥砺奋斗。还记得强基计划的报名条件里有这样一条:“对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句话鼓舞着我在本科期间大胆开展科研探索,2023年,我成功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然而,攀登科研之峰绝非易事,浩如烟海的文献、反反复复的实验、纷繁杂乱的数据……知识的匮乏、经验的不足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停下成长的脚步。于是,我选择继续踏上研途,希望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找到自己将来深耕的方向,真正担当学术科研的主力军,以探索“无人区”的胆识和坐热“冷板凳”的毅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铸就无悔青春。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国之大者”为“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中,勉励武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无论是40年来从未缺席的武大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还是因为“祖国需要”,学成后毅然归国,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李德仁院士,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坚守的背后是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灵魂的人才”,还是做厚德载物的君子、兴亡有责的大写的“人”?我想,我们应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谋国家富强,追人民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牢记使命、挺膺担当。


一周前,《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希望广大学生能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最美好的时光,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全新的起点,不变的初心,启程吧,同学们!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我们化武大青年“何为”的思考为武大青年“敢为”“善为”“有为”的决心,在传承珞珈精神中,矢志科研攻坚,服务强国建设,让我们一同昂首阔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奋勇向前,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校长张平文院士

提出了对新生的希望与期待

要增强使命意识

要培养创新能力

要修炼格局气度

在磨砺中成长为

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

未来引领者




在磨砺中成长为未来引领者

——在武汉大学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江城九月,秋意盎然。今天,9200名2024级研究生新生齐聚武汉大学,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开启你们人生的崭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武大人!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12月1日,在刚刚成功举办130周年校庆活动后,我们欣喜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充分肯定了武大师生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并特别称赞武大人提出“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在座的各位研究生是学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的第一批新鲜血液,在你们研究生学习阶段起步之际,我想以“磨砺”为关键词,和大家谈谈如何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在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成长成才。


磨砺是成长的催化剂。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无不经历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过程。磨砺之于青年,更是淬炼自我、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从培养定位来看,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大驱动要素。武汉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成为引领未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优秀人才,大家所面临的挑战空前、所肩负的使命空前、所拥有的机遇空前,磨砺之于你们尤为重要。从个体发展来看,研究生阶段是探索未知、研精阐微、创新突破的重要时期,你们将面对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更深奥的理论思想、更艰巨的科研任务,大家要珍惜磨砺的机会、把握磨砺的平台、掌握磨砺的法门。要在“学”中磨,勤于钻研、孜孜不倦,深入探索学科的内在机理,破解知识王国的密码;要在“事”上磨,不怕做事、善于成事,不断在历事中练心,在经事中坚定;要在“行”里磨,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在实践中见风雨、壮筋骨、长才干,着力锻造搏击未来的过硬本领。


同学们,要成长为未来引领者,磨砺还得有方向、有重点,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一些核心素质。作为校长,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期待和希望。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增强使命意识,做胸怀家国、不负时代的未来引领者。


磨砺让我们明白世界是一个竞争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任务,需要努力为之奋斗。使命意识能催生舍我其谁的荣誉感、初心不改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我们的行动注入力量和信念。


武大人的使命意识素来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抗战期间,武大曾西迁乐山八年,即便是在战火纷飞、艰难困厄的岁月里,学校在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和顶尖学术成果上仍然成效卓著,成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乐山辉煌”。建国初期,为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有着“中国核电之父”美誉的欧阳予校友研制出我国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推动新中国核电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改革开放年代,法学家韩德培先生敏锐感知到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时代需求,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在学以报国的使命引领下,武大人在空天信息、粮食安全、生命健康、领土主权、三峡工程、经济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我们距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距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26年时间。各位研究生同学,你们的求学时光和职业生涯与这两个时间节点完全重合。你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建设者。形势越紧、挑战越难,使命就越重。想要引领未来,大家就必须以赤子情怀响应时代之需、回答时代之问,在时代变局中磨砺以须、及锋而试。我希望你们能赓续武大人矢志报国的传统和挺膺担当的气魄,将自身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之“大我”,努力成为胸怀家国、不负时代的未来引领者。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培养创新能力,成长为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未来引领者。


磨砺是必经之路,创新则是制胜法宝。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同学们想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就要不断磨炼创新之人格、创新之精神、创新之思维、创新之方法,在创新中攀高峰、求卓越、奔一流。


“拓新”是武大校训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一代代杰出武大人的鲜明底色。今年6月,武汉大学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我校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佩戴奖章、颁发证书。回顾李德仁院士的科研人生,在我看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一条主线。从在德国读博期间解决“百年难题”、震惊全球测量学界,到毅然回国投身测绘遥感科研事业数十载,李院士秉承“为国家创新到老”的坚定信念,通过不停歇地思索、不停歇地创新,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创新是开拓进取、超越陈规,更是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发掘兴趣爱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兴趣,让热爱成就创新;保持质疑精神、发出质疑是创新的重要起点,同学们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探索推动创新。我希望你们将武大人勇闯未知、善创新知的拓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科专业前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大胆尝试新方法、勇敢开拓新方向、努力攻克新问题,在俯身、静心、攻坚中自觉成为引领未来的先锋力量。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修炼格局气度,成长为胸有丘壑、海纳百川的未来引领者。


格局是眼界,气度是胸怀。格局宽广的人,才能时刻清醒地认识世界与自我,才能从容不迫地对待挑战与挫折。人的格局气度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只有在不断地磨砺中才能越来越坚韧、纯粹,达到更高的境界。


煌煌武大,巍巍珞珈。跨越三个世纪的武汉大学,历来就有开放包容的学术风气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球延揽顶尖学者;在全国率先构建数智教育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加速制定全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正如校歌所唱。在武大,你们将踏入中西贯通、文理交融的广阔天地,将遇见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良师益友,将感受百家争鸣、竞展芳华的活跃氛围,相信在珞珈山水的熏陶滋养下,你们必将练就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家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要主动登上“瞭望塔”、积极拓展“朋友圈”,培养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达观天下的全球视野。你们要读懂时代、认识社会,用豁达的心态悦纳自己;你们要接受不同、包容差异,用多样的观点丰富自己。希望同学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立足百年变局、站位复兴全局,争做已有知识、现有成果的继承者和全新赛道、未知领域的探路者,努力成长为具备宽阔眼界、宽广胸怀、可堪大任的杰出人才。


同学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各位研究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人才力量,希望大家传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坚守“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研途”不负韶华、无愧时代重托,在磨砺中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未来引领者!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讲话全文







来源|青春珞珈

  审校|宋皓瑜 郑宁祺 叶又铭 明诗雅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来关注我们 


珞珈外研出品

珞珈外研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相关信息推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