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故事之山药
传说很久以前,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其中一个国家实力强大,成功击败了对方。被打败的国家军队溃不成军,被追击至强国占领了许多领土。最后,只剩下几千人的弱国军队逃进了一座大山中。强国军队多次进攻都未能取胜,于是他们决定将这座山团团包围,以期让弱国军队无法突破,无法获取食物和草料,最终迫使他们投降或饿死。于是,他们选择围而不攻,等待敌军投降。
如此,弱国军队被围困了六七个月。到了第八个月,强国的指挥官认为敌军已经死了一半以上,于是开始放松警惕,整天饮酒作乐,士兵们卸下甲胄休息,只等再围几个月后上山收尸。
然而,在一个夜晚,强国军队正在熟睡时,一支人数众多、士气高昂的军队突然从山中冲出,直奔强国大营。结果,强国军队被打得尸横遍野,弱国转败为胜,成功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弱国军队被困了近一年,内部缺乏粮草支持,外部没有援军,为何他们没有饿死,反而变得更加强大呢?原来,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夏天开白花的草根,叫做“山遇”。在食用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种草根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有助于健脾补肾。于是,他们将“山遇”改名为“山药”。
团堡山药
“利川山药甲天下,团堡山药甲利川”,团堡镇产的红皮山药质地坚实、水分充足、肉质雪白,口感松软细腻、绵甜适口、脆嫩甜香、药用价值高,素称“林野山珍”。利川山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自恩施团堡大山深处,优选品质,口感面糯营养丰富!
根据团堡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分布、药种植的最佳地方,根据利川市种植业“三宜性”分析,团堡山药适宜种植面积可含盖全镇所有村组,面积达2500公顷以上。
团堡山药的种植最早可追溯到元明时期,那是因灾人们为寻找新的食物的结果,真正将其作为佳肴美食则是明朝中、后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曾以其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种类。
山药种植面一度超过133.4公顷,产品大多数被利川市中药材公司收购。后来在“以粮为纲”思想冲击下,致使山药面积逐年渐少,最后几近绝迹。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山药生产规模又开始回升。至2000年,团堡山药种植面积达到250公顷,2005年达375 公顷,产量达6000吨,创产值2000多万元。
团堡山药按照种植地海拔高度不同,基本形成两大类,就品种而言,系地道的红皮山药,兼有少量的白皮山药。海拔在1000-1200米的地区生产的山药主要供本地市场的原始产品(毛条)销售,其产品块茎大,一般单根重量都在0.5kg左右,但品质低于本区高山产的山药,根据简单的磨浆沉淀测试,淀粉含量在 20%左右,其种植主要分布在贺家坪、狮子口、马栏槽等地区,人们通俗称之为“菜山药”。
海拔在1200-1400米的地区生产的山药产量略低于前者,根茎长短、粗细都不如菜山药,但内在品质好,肉质白晰细嫩,粉性足,淀粉含量可达40%左右,营养成份十分丰富,并且还可以生食,是专供加工速冻山药,光条出口产品和中药材之用,主要分布在团堡山、四水池、石板岭、中垭、学堂坪等地。团堡山药近几年来广泛被外地客商引种都比较成功。
一位旅客与团堡山药
一踏入团堡镇大垭村,我仿佛被一股清新的气息所包围。这里的空气带着淡淡的甜香,让人心旷神怡。我沿着小路漫步,不久便来到了一片山药地。只见那片土地上,一株株山药藤蔓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绿色的屏障。
然而,团堡山药真正让我为之倾倒的,还是它那独特的口感。当我第一次品尝到团堡镇的山药时,那软糯而又带有微微弹性的口感,仿佛在我舌尖上演绎了一场舞蹈。它的肉质饱满而细腻,入口即化,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韧劲,仿佛在告诉我它在大自然中历经的风雨与成长。
在团堡镇,山药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各种美食中。无论是炖汤、煮粥,还是炒菜、烘焙,它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在炖汤时,佛手山药能够吸收汤汁的精华,使得整道菜肴更加鲜美可口;而在炒菜时,它的口感又能够与其他食材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一丝别样的风味。
更令我难忘的是,在野猫水阳光土灶里,我品尝到了一道山药糕。那糕点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则是满满的山药泥,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山药香和淡淡的甜意。那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团堡镇人民的热情与用心。离开团堡镇的那天,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那些可爱的山药。它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我旅途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回到城市后,我时常会想起团堡镇的那些日子和那些形态各异、口感独特的山药。每当想起它们时,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我知道,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团堡镇,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那里的山药,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踏上那片土地,去探寻更多的美好与奇迹。
关注我们
编辑:Jan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