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万女生坐高铁,戳穿多少低智的新型骗局

乐活   2024-11-06 18:06   福建  



最近,有这样一类视频火上了热搜,被全网群嘲成了筛子。


视频标题一般都是这样的:



《月薪5万普通女生第一次坐高铁商务座都做了啥?》



《小富裕女生第一次坐高铁商务座都在干嘛?》



《精致女生第一次坐高铁都在干啥?》


然后,这些网红们就开始了一整套几乎一模一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坐高铁流程:

坐着酷炫的电动行李箱闪亮登场,一进车厢就开始了一连串丝滑的大保洁:



擦座椅、擦小桌板,擦窗户,给座椅套上一次性四件套,再跑到车厢外面把外窗户也擦干净。



紧接着,从比哆啦A梦的口袋还能装的行李箱里,掏出加起来应该有十几斤重的“家居好物”:


一次性花瓶加满水,再插上两朵抽象的毛绒假花;



高铁里空气干燥,便携加湿器也要安排上;



用功夫茶具浅浅泡个养生茶、期间用手膜、脚膜、面膜给全身都做个大护理;



大夏天也要给脚上贴个暖足贴,脖子上再做个艾灸;



临时起意加个班,用“虚拟激光键盘”,打开手机备忘录,随便敲几下就是“在修改8个亿的合同”;



在人来人往的高铁卫生间里,她们依旧能不慌不忙地完成一整套精致的流程:


检查摄像头,贴马桶垫、用“消臭元”去味,卸妆洗脸护肤、换上清凉感十足的蕾丝睡衣、掏出衣架和电熨斗烫一下衣服......


当你以为,完成这些就已经是“精致女生坐高铁”系列的极限了吧,下面这些更是让人看了瞳孔地震。


有人掏出了画板和颜料,对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开始了“写生”;



有人掏出了美美的盘子和食材,给自己整了一套干巴老头同款的“干巴lunch”;



有人掏出了桌面台球,有人掏出了五子棋,有人掏出了泡脚桶;



有人更是直接拿出了一架钢琴,穿着蕾丝睡衣开始陶冶起了情操。


这还不算完,当看到有人拿出了投影仪,在高铁上看起了电影时,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见识和想象力都还是太浅了。



大部分人对这类视频,都是抱着一种看乐子的心态,评论区里充斥着快活的空气:


“姐,你忘给司机洗澡了。”


“我坐高铁前都是先把铁轨擦一遍的。”



“我真的无法想象要是我坐车旁边有人从包里掏出这个玩意,我会笑得有多崩溃。”



一些人后知后觉地明白了这些网红的用意,就是主打一个密集带货:

“感觉这个类型的视频像一个组织,带的货都差不多,甚至背景音乐都一样。”


“行李箱里没有行李,全是广子。”



赚钱嘛,不寒碜。但随着这类视频的层出不穷、愈演愈夸张,“精致女生”这个词渐渐被污名化。


和“小仙女”、“名媛”一样,沦为了一个贬义词。


更有一些网红,仿佛还嫌大家对女生的刻板印象不够深似的,为了带货拍出了更逆天的“精致女生上厕所”系列:



先往马桶里倒入满满的冰块,放入百洁布,撒上白色粉末,挤入红色清洁液、奶油状的泡沫、黄色清洁液、粉色清洁药丸;



再不断地撒粉末、挤奶油,挤入蓝色清洁剂、绿色清洁剂,最后放上几片干枯的玫瑰花瓣,戴上塑胶手套,往马桶里一通搅和,直到搅成了棕黑色。



不懂就问,这是在做菜吗?


这还不算完,上厕所还得先点个香薰蜡烛,换束鲜花,给脖子贴个清凉贴,做个手膜脚膜,再用厕纸玩个迷宫小游戏、下个五子棋、玩个弹珠,掏出麦克风再唱个歌。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真的不怕长痔疮吗?


为了讽刺这一现象,越来越多人模仿网红们的套路,拍出了《精致男孩如何如何》系列。


比如,《精致男孩坐滴滴》:先给车门把手消消毒,再拿出鼓风机给座位缝隙好好打扫一番;


掏出一次性座位套、戴好一次性手套,再用清洁剂给前面的座椅、车窗消消毒;



换上一次性拖鞋、把前面的座椅调前,洗个手准备睡觉时,司机说:“哥,到了。”


当“精致女生坐高铁系列被喷”这个词条火上了热搜之后,也有人为那些带货网红说话:


“人家既让自己舒服又没妨碍别人,不理解有些人管这么多干嘛。”



但事实上,这类视频的歹毒之处就在于,既悄无声息地凭一己之力加深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又给那些心智不够成熟、分辨力不足的人暗暗传递了这样的讯息:


你只有做到这样大费周章、不厌其烦、香香软软,买一大堆华而不实的的东西,你才能算得上一位“精致女性”。


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粉红税,指的是:


针对女性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平均比以男性为目标客户的高7%,即使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本身并没有差别。


商家为了从女性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利润,会过度营销鼓吹一些本不存在的消费需求,使得女性被各种各样的粉红税所包围。


就像“精致女生坐高铁”系列,正常人谁会带上十几斤的家居好物去坐车?


网红为了带更多的货,在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密集地塞满了几十个伪精致的小商品。


但正常打工人风尘仆仆地赶高铁,本身已经很累了,还要被诱导着下单那些用了一两次就只能放着积灰的没用玩意,可谓是被榨干了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消费主义真的无孔不入,它总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占领你的心智。


但它带来的后果,就像《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所说:


“我们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


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版,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识破消费主义的陷阱,分清必要,需要和想要。


为了追求网红作秀表演给你看的所谓“精致生活”,不断透支自己的人生,真的不划算。

就像豆瓣“粉红税抵制者联盟”小组简介里写的:


“我们从来不是什么漂漂亮亮的小仙女,我们不追求向下的自由,更不需要被附加的伪需求。”



要知道,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给这个世界投票。


当我们被无处不在的消费裹挟着生活的时候,愿你能拥有清醒分辨的能力。


共勉。


人生研究所
让理性思考,成为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