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翔,中共党员,中国通号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指挥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曾获火车头奖章、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通信信号专项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私下里,中国通号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指挥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燕翔有个外号——“燕大侠”。
人如其名,燕翔身形健壮,步履如飞,说话做事雷厉风行,颇有“大侠”风范;更重要的是,他业务过硬,勇于创新攻关,在铁路信息化建设征途上带领团队,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生产系统的应用,为铁路运输业务提质增效作出了贡献,也为广大铁路工程科技人才树立了榜样。
攻坚克难
投身铁路信息化建设
高铁飞驰,路网交织,中国铁路事业蓬勃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要确保如此大规模的铁路运输安全、便捷、高效,需要借助大量信息技术。这便是燕翔一直以来面临的课题。
传统意义上,以轨道交通信号控制为主业的中国通号,信息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但对于燕翔来说,无论是哪个岗位,只要能做研发,他都愿意尝试。熟悉燕翔的人都知道他的口头禅:“不怕!我们再加把劲儿。”
正是葆有这样的韧劲,1983年出生的燕翔,18岁从川西平原的一个小县城考上清华大学,本硕连读,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时间,快速成长为项目带头人。
敏捷运维系统,是燕翔主持研制的第一个项目。“这是我们专为铁路信号开发的一款智能运维系统,过去铁路信号设备检测需要人工拿着仪器去测量,这个系统可以实时采集铁路上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地故障诊断。”燕翔介绍。
2014年,他带领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进入还在建设中的长沙南站沪昆场,筹备敏捷运维系统的上线。现场施工作业不断,机械轰鸣,面对面说话都听不清,但是为了软件代码写完后能迅速进行验证,燕翔带着大家就地办公。直到大半年后,系统迎来最后的现场功能及性能试验。
试验当天,已经是凌晨,项目组几人围坐一起、屏息以待,屏幕上始终显示数据异常。夜里天气冷,团队成员跺着脚、搓着手,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有人提出明天再试。燕翔没有抬头,指尖在键盘上轻盈弹跳,一行行代码翻滚于屏幕上,“咱们完善的这些功能是测试新型通信信号设备的关键点,还有十分钟,我们再试一遍,肯定能行”。
不一会儿,随着燕翔发出命令——“准备切换试验”,大家迅速倒切环境。“成了!成了!”屏幕上,数据显示成功,他们欢快地大声呼喊。
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研发团队,在燕翔的带领下,迅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敏捷运维项目在沪昆高铁杭长段、哈大高铁、京广高铁武广段、京沪高铁、深茂高铁等线路上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高铁信号系统的维护管理水平,同时作为同类系统中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我国高铁信号系统的完全自主化弥补了重要一环。
对于燕翔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从事工程科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技术研发期间,有时一个问题久久不能解决,急得他眉头紧蹙、彻夜难眠;工程实施期间,他和同事们拎着笨重的服务器去偏远站区,现场搭建实验室和基础设备,一待就是半年;运行调试期间,突发状况时有发生,经常24小时连轴转……但燕翔从未打过“退堂鼓”,带领团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开拓创新
为铁路货运调度探寻“最优解”
走进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裕国站调度大厅,多块电脑屏幕有序排布,屏幕上的调度图犹如一块精密绝伦的电路板——线条的转向、点位的闪烁、颜色的变幻,每一处电子信号的更迭,都标示着成千上万吨货物的流通轨迹。这背后,饱含着燕翔和同事们的心血与汗水。
2018年,燕翔担当团队负责人,为货物运输繁忙的沈阳局集团公司研发全新的编组站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平台融合运用云计算、微服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相隔千里的各大编组站的数据及应用汇集于1个中心云平台。这在国内属于首次,外界质疑的声音很多,可燕翔不为所动,说干就干。
实地踏勘、摸底座谈、沟通交流,燕翔带着团队就现场运输业务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这个过程就是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如何在不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情况下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算出铁路运输调度‘最优解’。”燕翔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计算,正是燕翔最擅长的事情。他对数字极其敏感,能轻易背出同事的电话号码,能快速回忆起十多年前上大学乘坐的火车车次,能完整复述出过往项目的试验参数……
但探寻货物运输调度的“最优解”,是一项极其复杂、庞大的工程,不仅涉及调度、机务、车辆、车站等主体,还要涵盖计划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营销、施工管理、车站作业等业务。海量的计算背后,是团队难以计数的测试、验证、优化。
2018年3月,燕翔带着80多人的团队常驻沈阳,筹备系统上线。白天,他组织研发人员召开会议,分析排查问题;夜间,带领测试人员利用“天窗”进行测试试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燕翔没有睡过一个整觉。一直到7月,第一个编组站——山海关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开通。忙碌多天的燕翔,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仅仅是起点,在首站开通的第二天,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站。
项目进行到四平站的时候,难题出现。四平站是一等客货站,多年来数次改造建设,存在大量客货混行的场景。这就意味着,系统既要提高货车办理效率,又要保障客车运行安全。为此,燕翔带领团队在现场开展了3个月的封闭研发,创新性对系统信息化操作、自动决策、自动化控制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最终,不仅有效保障了四平站的客货安全运输,而且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达到了车站增效的目标。
此后,几乎每一个月,就会有一个站顺利开通。2019年初,沈阳局集团公司主要货运枢纽全部开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管内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系统已在中国铁路成都、武汉、上海、广州等局集团有限公司共23个编组站成功上线,为铁路货物运输效率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平台基础上,燕翔带队升级的“重载铁路调度系统”,也在2022年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勇担使命
助力中国铁路“走出去”
在烟波浩渺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雅万高铁如巨龙奔腾在风光秀丽的爪哇岛上。始发当日,在新闻上看着动车组缓缓出站,沿着钢轨疾驰,镜头中当地居民笑脸盈盈,燕翔虽不在现场,内心却是澎湃不已。
早在2012年,燕翔就曾负责过海外信息系统的搭建。
当时,为了给亚非拉地区的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定制化方案,燕翔一次次奔赴境外,与当地运营部门对接需求,回来后再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实施方案。试验室角落的调试台上,摞着厚厚的技术标准和资料。
近3年时间,燕翔带着团队破解了专网接入、安全防护、协议适配、联调联试等本土化适配技术难题,团队研制的运调、客票、旅服、OA、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等成套铁路信息产品在海外顺利落地。至今,这些信息系统依旧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不断优化,为当地民众的铁路出行提供优质服务。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作为印尼雅万高铁系统集成项目副经理,燕翔更是高度重视、尽心竭力。
2023年4月,随着项目的整体推进和联调联试节点的临近,雅万高铁调度指挥中心的建设和投用成为整个项目按期开通的控制性节点。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度指挥中心的建设任务,总承包方向中国通号雅万项目部下达任务,要求中心的建设必须在运营单位开展联调联试前20天移交。
接到任务后,燕翔马不停蹄,迅速组织团队研讨,物资、设备、人力、制约因素……会议室的白板上,燕翔密密麻麻写下建设调度指挥中心所需的全部先决条件。厘清框架后,他迅速协调和组织各专业开展交叉作业和施工,仅用3天时间完成调度所的基础设备安装和初步调试,仅用7天时间实现调度所的正式启用。
进度之快,让运营单位负责人走入调度大厅后,连连称赞:“太感谢您啦,燕院长。这让我们演练的时间和机会提前了一个月!”
2023年6月21日,雅万高铁信息专业静态验收报告审查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对雅万高铁信息专业现阶段的建设成果给出了肯定性结论,燕翔带领团队再一次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添彩助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抱着“快马加鞭未下鞍”的使命感,燕翔团队又开始布局新一轮智能运输调度系统。无人调度大厅、调车机车自动驾驶、机器人驼峰峰顶自动提钩……说到未来,燕翔充满信心。埋头苦干、创新争先,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铁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是他始终如一的本色,更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实干、苦干、巧干
燕翔所展现的韧劲、闯劲、拼劲
是他个人追求卓越的不二法门
也映射出新时代铁路工程科技人才
勇攀科技高峰的宝贵品质
文字:周琼 朱正玲 刘锦
图片:张晨 任燕 李静
视频:周后盛 王洪明 王京齐 佟盟
编辑:金炫美
审校: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