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这口家乡味藏在记忆深处,只要打开记忆的阀门,缕缕香味便会缓缓飘出。这味道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见证着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
河套面塑、面筋、糖麻叶、排骨豆角焖面……这些传统美食,如同城市的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一代代巴彦淖尔人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的坚守。走近这些舌尖上的非遗,可探寻最地道的家乡味道,可感受让人魂牵梦绕的乡愁。
河套面塑俗称“面人人”,是黄河面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节令风俗联系紧密,那热气腾腾的麦香味儿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2009年4月,河套面塑入选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6月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精美的花馍
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这里盛产的河套小麦以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而闻名,堪称面食界的顶级食材。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河套面塑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巴彦淖尔汇聚了来自晋、陕等地的移民,因此河套面塑艺术风格变得丰富多样。匠人们通过搓条、拔花、展片、压珠、搓花条等造型技巧,将面团塑造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
作为河套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洪禖筑梦匠心,矢志当好新时代非遗传承“守艺人”。
刘洪禖的姥姥是山西人。8岁时,姥姥用面给刘洪禖捏了一条小鱼,刘洪禖爱不释手,从此爱上“捏面人”。“小时候跟着姥姥学‘捏面人’,越捏越喜欢,看见啥也想捏,越捏手艺越娴熟。”刘洪禖说。
2012年,刘洪禖决心将传统花馍升级成无水花馍。为找到最佳的和面配比,她把自己关在厨房里,没日没夜地蒸馒头,一个多月用了六百多斤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调整,她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比。
无水花馍选用优质河套小麦加工而成的面粉,配以牛奶、鸡蛋、蜂蜜和面,用5种纯果蔬汁替代色素,再通过一套严格的工序制作而成,软糯劲道,麦香浓郁。2019年6月,河套面塑(无水花馍)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花馍前,刘洪禖会先将作品画出来,再塑形。在刘洪禖花馍店的橱窗里,关公、寿星公、哪吒、龙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近看,人物睫毛堪比头发丝,龙的牙齿甚至牙床都清晰可见,面部表情刻画更是细致入微。“做一件事情,喜欢到痴迷才能成功。”刘洪禖说,制作河套面塑特别考验耐心和手工,做一件成形的面塑大概要10天时间,有时灵感来了就一直做,常常做到深夜。
2023年,刘洪禖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霍州杯”黄河流域九省非遗花馍大赛喜获佳绩,参赛作品被山西博物馆收藏。
今年9月23日晚,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全媒体直播带货节目《内蒙古好物》举办巴彦淖尔专场,巴彦淖尔羊肉、河套面塑(花馍)等美食精彩亮相直播间,全网观看量超5000万。“河套面塑(花馍)这种地方特色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在公众面前,展现河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蒙’字标建设及优质绿色农畜产品销售是分不开的。”刘洪禖的女儿秦宁泽说,节目播出后,更多人认识了巴彦淖尔好物,认识了河套面塑。
刘洪禖还经常为当地一些妇女和残疾人等教授面塑技巧,让河套面塑这一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