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代,或许有十年,二十年,但若你不懂得抓住,它就像天边的云。
稍不留神,就变换了方向和姿态,你便再也追寻不到了。
若35岁之前的你,有些懵懂,有些按部就班,有些人云亦云。
那35岁之后的20年,请一定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好好经营。
01
贾平凹在五十岁时,写了一篇文章,算是对自己人生的检视。
他说自己差不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晚上睡不踏实,一到半夜四点就醒了。
明显地感觉迈不开腿,头发也掉了一半,身子如陈年旧屋,四处漏雨。
于是,他不敢再熬夜,也不再与朋友打麻将。
早起便去跑步,倒着跑。吃饭也变得讲究,喝牛奶喝汤,吃海鲜吃水果。
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跟贾平凹一样,总是等到身体不听使唤,才发现健康早已离家出走。
若是在年轻时,再年轻时,就懂得好好经营健康,哪里会到老时,感叹岁月不饶人。
如今,各大平台都有锻炼的方子,你想去健身房也好,想在家花15分钟做保健也行。
总之,只有你不想动弹的心,没有不适合你的路数。
不管你今年多少岁,从这一刻开始,把经营健康当成赚钱的事去对待。
你健康了,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才有余力去实现你的人生梦想。
02
俞敏洪说: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前半生,我们可能因为运气,碰到如父母般的老师,遇见不吝提携的领导。
但你若躺在运气里,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不思进取,你的运气也会凭实力败光。
当你四十岁左右,若不能凭实力在单位立足,无论是新来的年轻人,还是曾带过你的前辈,都不会拿正眼瞧你。
人们不会去尊敬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但会不约而同地欣赏一个有才干的人。
孟晚舟在一次演讲中曾特别提到一个人,他是华为早期高薪聘请的 “天才少年”之一。
在加入华为后,他没有自满自负,而是埋头做数字方面的研究。
当许多人在觥筹交错中有了大肚腩时,他却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
他的这项研究,让华为在当时的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而他个人的财富也随之而来。
翟东升教授讲:财富的源头是人,而发展的本质,是人的能力的提升。
经营能力,就是在经营谁也拿不走的铁饭碗,拓宽自己在社会中的立身之地。
03
人到中年,经常被人耳提面命,要懂得精简自己的社交圈。
但细细看来,许多人的社交圈,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圈。
交往的人基本局限在:
因血缘而来的亲戚,上学时个别要好的同学,工作后聊得来的同事。
若他们有实力,可能成为你职场上的人脉。
若他们平平无奇,只能算作你与这个社会还有来往的证明。
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一个原地打转的圈,没有任何改变。
在不得不改变时,又没有社会资源。
《破圈》一书中说:掌握越多的人脉,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不懂得经营人脉,在人情世故上漠视,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无处施展。
日本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的副社长岩濑大辅,原本是一个穷学生,但他非常懂得经营人脉。
早年在哈佛攻读MBA时,他就经常把学习心得发布到博客上,由此吸引了企业精英的关注。
毕业后,他又将博客中的内容集结出版,成为了畅销书作者,借此结识了投资公司CEO谷家卫。
而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功,正来自于谷家卫对他的赏识与支持。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执拗于“是金子总会发光”。
金子只有露在人前,它发的光才能被看见。
04
一个人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态。
有的人很有本事,但心态不稳,患得患失,以至于经常“到手的鸭子飞了”。
有的人虽然资质平平,但心态从容,得失随意,往往拥有不错的人生。
当你经历得多了就会明白,成功路上,前期拼的是实力,后期拼的是心态。
美国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演讲比赛。
在进入半决赛后,她紧张地反复告诉自己:“只能赢,不能输。”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她白天练习忘词,晚上辗转难眠,导致状态越来越差。
后来,她放弃了夺冠的执念,告诉自己,哪怕结局被淘汰也没关系。
当她接受了最坏的结果后,整个人反而变轻松了,只专注于眼下的练习。
比赛时,没有了心理负担的她,发挥得十分稳定。
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小高潮频频涌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征服了评委。
最终,顺利进入总决赛。
稻盛和夫说:成事的要素有很多,但不可或缺的只有心态。
35岁以后,关于成事,如果做不到面面俱到,请记得一定经营好心态。
心态稳了,人生无论上坡下坡,都拥有把日子过好的能力。
05
收藏家马未都说:
人最好的日子是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我是过来的才敢说,这二十年是你的黄金时期,你要做事、干什么都是这二十年。
35~55岁,是人生承上启下的阶段,但最主要的还是启下。
纵然前半生已经无法改变,但后半生却可以靠自己书写。
好好经营自己,打理健康,提升能力,拓展人脉,舒展心态,未来的日子才会越过越顺。
点个“在看”,也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愿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状态,去定义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