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生活的浪潮下,电商购物、线上服务无处不在,而随之而来的,是伪装成客服的诈骗分子愈发猖獗。“客服来电,十有九骗”这句警示语,绝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无数受害者的惨痛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对陌生客服来电保持高度警惕。
一、冒充电商平台客服诈骗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诈骗分子精准掌握受害者的网购信息,购物订单号、商品名称、收货地址等无一不晓,致电时便能迅速获取信任。他们往往以商品质量问题、误操作将受害者升级为 VIP 需取消、仓库发货失误需退款补偿等理由开场。
典型案例:小李前段时间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衣服,几天后接到一个自称是该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礼貌地告知,经检测小李购买的衣服甲醛超标,公司要对他进行双倍退款赔偿,小李一听还有这好事,便放松了警惕。接着,客服称需要小李配合操作,通过发送的链接下载一个 APP 来完成退款流程,小李按指示下载并打开 APP 后,界面与正规电商 APP 有几分相似,客服要求他在里面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说是用于验证身份及接收退款。小李照做后,瞬间收到多条银行扣款短信,账户里的 5000 元积蓄不翼而飞,此时再联系“客服”,电话已无法接通,他才惊觉被骗。
此类诈骗的关键在于,正规电商平台退款通常原路返回,无需额外下载陌生 APP 或索要敏感信息,只要涉及银行卡密码、验证码,必是诈骗无疑。
二、冒充快递公司客服诈骗
随着网购快递量的飙升,这类诈骗也日益增多。骗子获取快递单号后,假冒快递员或快递公司客服致电。常见话术是快递在运输途中丢失、损坏,公司会给予赔偿,又或是包裹被海关扣押,需要收件人协助处理。
案例:张女士满心期待地等着网购的化妆品,却接到自称快递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她的包裹在过安检时发现违禁品,要被销毁,不过公司会按照三倍商品价格赔偿给她。张女士刚开始有些疑惑,但对方准确说出她的快递单号、收件人姓名等信息,让她打消了顾虑。随后,客服让她添加微信,并发送了一个链接,要求她填写银行卡信息以便接收赔款,张女士填完信息后不久,手机就收到银行通知,账户被转走 3000 元,她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防范要点:快递公司若有理赔事宜,会通过官方客服热线、官方 APP 等正规渠道沟通,不会私下添加微信、索要银行卡信息,更不会发送不明链接。
三、冒充金融机构客服诈骗
这类诈骗瞄准人们的金融账户,骗子冒充银行、证券、支付平台等客服人员。来电告知受害者银行卡冻结、账户异常、信用卡被盗刷需紧急处理,或者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需调整等。
例如:退休的王大爷某天接到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称王大爷的银行卡因涉嫌洗钱被冻结,若不及时处理,不仅账户资金会被没收,王大爷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王大爷一听慌了神,客服紧接着说,只要按照他的指示,将资金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核查无误后就会解冻账户并返还资金。王大爷为了保住自己的养老钱,匆忙转账 10 万元,转账后才反应过来银行根本没有“安全账户”一说,自己辛苦积攒的养老钱已被骗走。
记住,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客户将资金转至所谓“安全账户”,有问题通常会邀请客户前往营业厅当面核实解决。
四、冒充通讯运营商客服诈骗
诈骗分子假冒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客服,以手机号积分兑换礼品、套餐升级、停机欠费需紧急缴费等事由诱骗受害者。
典型场景:大学生小陈正在宿舍玩手机,接到一个自称是联通客服的电话,对方热情地说小陈的手机积分可以兑换一台平板电脑,只需支付少量运费即可。小陈觉得挺划算,便按要求点击了对方发来的链接,进入一个看似联通积分兑换页面,他按指示输入了手机号、验证码,之后手机突然信号全无,再查看时发现话费被大量扣除,原来骗子通过获取的验证码盗刷了他的话费,还可能窃取了更多个人信息。
防范关键:运营商正规积分兑换一般通过官方 APP 或短信营业厅等自有渠道,不会发送不明链接要求输入验证码,遇到类似情况,先挂断电话,通过运营商官方客服核实。
五、冒充网络游戏客服诈骗
在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这类诈骗祸害了不少玩家。骗子伪装成热门游戏客服,以游戏账号被盗、封禁,需要解封或找回装备为由,欺骗玩家。
像:小赵是个资深游戏玩家,一天他接到“游戏客服”电话,称他的账号涉嫌违规交易,即将被永久封禁,若想解封,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到指定账户,解封后保证金全额退还。小赵担心自己辛苦练就的账号作废,不假思索地转账 800 元,转账后却再也联系不上“客服”,账号也并未解封,他才知道被骗。
防范建议:游戏公司处理账号问题通常在游戏内官方客服渠道进行,不会要求玩家向私人账户转账,遇到账号异常,先在游戏内联系真正的客服核实。
六、冒充票务客服诈骗
无论是出行的机票、火车票,还是演出、赛事门票,只要涉及票务领域,诈骗分子就有可乘之机。他们以航班取消、车次变更、票务超售需改签退款等理由,诱使受害者转账或提供信息。
案例:孙先生订了一张演唱会门票,临近演出时,接到自称票务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因主办方原因,演出取消,将为孙先生办理全额退款,并额外给予 20%补偿,孙先生一听还有补偿,便信以为真。客服要求他下载一个 APP 进行退款操作,孙先生在 APP 里输入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后,账户资金瞬间被转走 5000 元,而所谓的退款和补偿也化为泡影。
防范指南:票务相关问题,通过官方购票平台、航空公司官网、铁路 12306 等正规渠道核实,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及不明 APP。
七、冒充品牌售后客服诈骗
购买品牌商品后,售后环节也成了诈骗分子的“舞台”。他们冒充品牌官方售后,以产品召回、质量维修、赠品发放等借口行骗。
例如:李女士购买了一台某品牌空气净化器,不久后接到自称该品牌售后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她购买的产品因零部件存在安全隐患需召回,公司会安排专人上门回收,并给予 500 元补偿,不过需要她先缴纳 200 元保证金,待回收完成后退还。李女士想着既能解决隐患又有补偿,便转账 200 元,之后却再也等不到所谓的上门回收人员,联系客服发现电话已打不通,这才明白是骗局。
防范要点:品牌售后事宜一般通过品牌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热线、官方 APP 沟通,不会私下要求转账作为保证金等。
八、冒充政府部门热线客服诈骗
诈骗分子胆大包天,竟敢冒充政府部门热线客服,如 12345 市民热线、税务热线 12366 等。以政策补贴发放、税务核查、证件办理问题等为由,骗取受害者信任后诱导转账。
典型事例:个体商户老王接到一个自称是 12345 市民热线客服的电话,对方称政府有一项小微企业扶持补贴政策,老王的店铺符合条件,可领取 3 万元补贴,但需要先缴纳 1000 元手续费用于审核。老王以为是政府福利,未加思索转账,转账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补贴,自己被骗了 1000 元。
防范诀窍:政府部门发放补贴、办理业务等有严格流程,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先行缴费,遇到此类情况,向当地相关部门实地咨询核实。
九、冒充教育机构客服诈骗
对于有教育培训需求的家庭,这类诈骗时有发生。骗子冒充知名教育机构客服,以课程退费、优惠课程推广、奖学金申请等名义行骗。
案例:陈女士给孩子报了一家线上英语辅导班,后来接到自称是该机构客服的电话,对方称机构经营不善要倒闭,将为学员全额退费,不过需要陈女士先下载一个 APP 进行退费登记,登记时要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陈女士为了拿回学费,按要求操作,结果账户被转走 6000 元,孩子的学费没了,所谓退费也是骗局一场。
防范策略:教育机构退费等事宜通常在机构官方平台、报名处等正规场所办理,不会通过陌生 APP 索要敏感信息,遇到可疑情况,联系机构官方电话核实。
十、冒充医疗美容客服诈骗
随着医美市场的火爆,诈骗分子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冒充医美机构客服,以美容项目退款、免费美容体验、医美产品召回等事由,骗取爱美人士钱财。
比如:张小姐在一家医美诊所做了美容项目后,接到自称是该诊所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她做的项目有质量问题,将为她全额退款,还额外赠送一次免费美容套餐,不过需要她先缴纳 500 元手续费用于办理退款。张小姐被免费套餐吸引,转账后才发现被骗,不仅没拿到退款,还损失了手续费。
防范重点:医美机构正规操作不会在退款、体验等环节要求私下转账,遇到此类情况,前往机构现场或拨打机构官方电话核实。
总而言之,“客服来电,十有九骗”这句警示时刻悬在我们头顶。当接到陌生客服来电,务必冷静,不要被对方的话术、信息迷惑,挂断电话后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守住自己的钱包,别让诈骗分子得逞,让这句警示成为我们反诈的有力护盾。如遭遇诈骗,第一时间报警,为挽回损失争取时机。
来源:防骗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