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金融服务日益便捷,贷款业务触手可得。但与此同时,虚假贷款类诈骗也如影随形,呈猖獗之势,让众多受害者苦不堪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你我这般普通人,一不小心就成了诈骗分子觊觎的目标?
一、贷款需求常态化滋生诈骗温床
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从购置房产、车辆等大件资产,到日常应急周转、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等小额资金需求,贷款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一些收入暂时受限,或是面临突发大额开支的群体而言,贷款仿若“及时雨”。诈骗分子敏锐捕捉到这一普遍需求,打着“低门槛、高额度、快速放款”的幌子,在网络空间、电话线路中肆意撒网,精准定位急需资金的人群。
二、信息泄露为诈骗敞开大门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频繁“裸奔”。各类APP违规收集数据、网站漏洞导致用户资料外泄、消费场所信息登记管理不善等问题频发,使得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甚至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详尽信息,如拼图碎片般散落于不法分子手中。掌握这些关键信息后,诈骗团伙便能伪装成正规金融机构客服,精准喊出你的名字,提及你的过往消费或资金状况,营造出“正规贷款”的假象,让你在毫无防备下踏入陷阱。
三、认知误区与侥幸心理作祟
1. 对贷款流程的片面理解:
许多人以为贷款仅是简单填个表、提交些资料,就能坐等资金入账。不清楚正规金融机构严谨复杂的风控审核体系,包括信用评估、资产核查、用途调查等多环节。诈骗分子利用这点,宣称无需抵押、无需面签,仅凭身份证就能放款数十万,迎合大众“怕麻烦、图省事”心理,让受害者误以为捡到了大便宜。
2. 急需用钱下的侥幸冲动:
当面临燃眉之急,如家人重病急需手术费、企业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受害者往往病急乱投医,明知可能有诈,但心存侥幸,想着先解眼前困境,万一真能贷到款也未可知。这种赌徒心态,正中诈骗分子下怀,使其在慌乱中丧失基本判断力,一步步陷入骗局深渊。
四、典型案例敲响警钟
1. 网络贷款“保证金”骗局:
小张是一名刚毕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初到大城市打拼,房租、生活开销让他入不敷出,还面临信用卡还款压力。一天,他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则“极速贷,万元日息低至 2 元,24 小时放款”的广告,广告下方附有客服微信二维码。急需用钱的小张没多想就添加了客服。客服热情接待,简单询问几句基本信息后,便发来一个链接,让小张下载名为“速贷宝”的APP 并注册申请贷款。小张按流程填完资料提交,很快 APP 显示贷款额度 5 万元已获批,但提现时却提示“因您综合信用评分不足,需缴纳 3000 元保证金提升信用,保证金缴纳后即刻放款,放款后全额退还”。小张犹豫了一下,可想到即将到手的 5 万解决燃眉之急,又看到 APP 上看似正规的电子合同,咬咬牙向客服提供的账户转了 3000 元。但转账后,不仅没收到放款,客服也从此失联,APP 再也无法登录,他才惊觉被骗。
2. 假冒银行客服“解冻费”诈骗:
王女士经营一家小服装店,受季节影响,资金周转困难,急需一笔贷款进新货。正发愁时,她接到一通自称是某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王女士的姓名、银行卡尾号及近期消费情况,告知她符合银行“优质商户专属贷款”条件,额度 20 万,可线上办理,利息优惠。王女士一听是银行来电,放松了警惕,按客服指引下载了一款名为“银企通”的 APP,并在 APP 内完成贷款申请流程。不久,APP 显示贷款已下发,但冻结在账户,需缴纳 5%的解冻费即 1 万元才能正常使用。客服信誓旦旦表示这是银行正规流程,解冻费缴纳后会随贷款一并返还。王女士为尽快拿到贷款进货,未加思索就转账过去。结果可想而知,转账后所谓的客服、APP 统统消失不见,银行也证实从未推出此类贷款业务,王女士的辛苦积蓄就此付诸东流。
五、防范策略筑牢安全防线
1. 正规渠道贷款优先选:
有贷款需求时,优先考虑银行、正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前往银行网点或通过官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咨询办理,实地考察贷款公司办公场所、资质证照,切勿轻信街头小广告、不明来历网络链接及陌生电话推销的贷款业务。
2. 个人信息保护不松懈:
日常注重隐私保护,不随意在不明 APP、网站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定期清理手机缓存、查杀病毒,防止恶意软件窃取数据;谨慎授权 APP 使用权限,如位置、通讯录、摄像头等;收到不明来源短信、邮件中的链接勿点击,避免误入钓鱼网站泄露信息。
3. 贷款知识武装头脑:
主动学习贷款常识,了解贷款必备条件、一般流程、利率计算、还款方式等基础知识,知晓正规贷款不会提前收取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费用,凡放款前要求转账汇款的,必是诈骗无疑。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警方咨询核实。
虚假贷款类诈骗频发,根源在于诈骗分子的狡黠、我们自身防范意识的缺失以及社会信息保护体系的漏洞。只有全社会携手,从完善法规、强化监管、提升公众意识等多维度发力,才能让诈骗分子无计可施,守护好个人财产安全与金融市场的清朗秩序。当每个人都能练就识别诈骗的“火眼金睛”,那些虚假贷款的陷阱,终将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弃雷区”。
来源:防骗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