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已经培养早起习惯将近400天,现在的早起已经越来越顺畅了。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早起的生物钟,或者适应了早起的节奏,基本上大多数情况下在闹钟还未响起之前就开始醒了。所以,回顾我过往半年的早起打卡记录,只要是能够早起的,95%以上都是非常顺利的,不会产生身体上的反抗和内心上的内耗。
但是当我在做10月份的总结时,发现竟然有10多天没有早起。虽然有种种原因吧,但是归根到底就一个,我的心态上有些松懈了。很多次其实都是可以早起的,但是却给了自己可以不早起的理由。
从培养早起的习惯上来,没有什么不对,要接纳早起失败的情况出现,毕竟总会出现一些不能早起的理由。但是,千万不要让早起失败的情况继续蔓延,要将这不好的苗头及早扼杀在摇篮中。
培养早起习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就是:早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早起,只是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以我为例,我早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跑步、写作。
我在做10月份总结的时候,发现不仅早起的失败次数变多了,而且阅读的数量、跑步的数量、写作的质量等,整体都在下降。所以我就有些惶恐,强迫自己重新调整了对早起的态度,要回归到最开始培养早起习惯时的初心。
我对早起的重视,并不是有没有早起本身,而是有没有早起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我可以接受不能早起,但是我不能接受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跑步、没有时间得到听书、写作的灵感匮乏枯竭等。而通过早起,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非常感谢「月度总结」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再一次加深了对早起好处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坚定。当然,只是这点反思还不够,我开始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将早起的时间继续往前推进呢,给「早起」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每个人对早起的定义不同,我有见过3:30的、有4:00的、也有5:00的,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作息规律不同,所以对于早起而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所谓的早起,就是你比过往的自己起得更早些,可以是早起半个小时,也可以是早起1个小时。前提是要确保身体能够有至少6~7小时的睡眠时间。盲目或激进的早起,一方面很难持久,另外一方面会给身体带来无形的损伤,得不偿失。无论是早起还是跑步,都应该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然后基于此再去做出合理的规划。
我其实不止一次想过是否可以将早起的时间提前,但是每次都是想想就作罢了。刚好借着这次「月度总结」的机会,再加上被10月份惨不忍睹的数据所刺激,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我现在的早起已经变得顺利了很多,而且也能够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具备将早起时间继续往前调整的前提条件。其次,我有很多次早起之后发现时间还是不够用,不管是阅读还是跑步都是如此。比如跑步,每次的时间只够我跑个3公里,还是觉得时间很紧迫。
于是,我在这几天调整了早起的节奏,将早起的时间往前推进了半个小时。这两天实践下来,效果显著。首先是早起,并没有出现因为提早半个小时然后无法起床的情况,还是很顺利。其次是早起之后的时间安排,不管是阅读还是跑步,发现时间一下富裕了很多,内心不再有隐隐的紧迫感,做起事情来也就更加自然。比如今天早上跑步,相比往常只能跑3公里,今天跑完6公里发现还有些富裕的时间,还可以拿出10多分钟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冥想。
我们之所以想要早起,是希望能充分利用早起的那段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早起只是我们实现自我时间管理的一个手段,更关键的是能够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填充到这段时间中去。这样,我们不仅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还能获得生活的掌控感和内心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