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岁月流淌,发展历久弥新。保护区、姑苏区牢记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殷殷嘱托,全力打造中华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即日起,姑苏发布推出“何以姑苏好”专栏,回首2024这一年,全区推动古城高质量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和不懈追求。
锦绣江南,苏州尤最。
作为我国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苏州古城生长于历史沃养中。沉淀出昆曲、评弹、园林和苏绣等珍贵文化,人文的印记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成就了苏式生活典范之美。
据统计,2025年元旦当天,姑苏区7家A级景区共接待24.35万人次。观前商圈累计客流量13.56万人次。古街老巷、粉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勾勒出经济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千年古城,风华灼灼。古街古巷如珠玑散布,江南文化如锦绣铺陈。2500年来,仍延续着南宋《平江图》的街巷格局,用阅尽历史长河的双眸与繁花似锦的今天四目相对。
32号街坊
最近,“赓续古城历史文脉 焕新江南文化魅力——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实施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成功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成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大典型案例之一。古城虽古,其命维新。探索片区式保护更新,用富有活力的活化举措不断延续苏州古城的“烟火气”,更多年轻人走进古城、重回古城。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名人雅士灿若星辰,人文气息,浸润着姑苏城的里里外外。
持续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姑苏区将园林、古镇、博物馆等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成发展城市经济的富矿。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依托“唐寅”文化,在唐寅故居遗址上建起唐寅故居文化区,凭借古风游园会频频出圈,今年,“桃花坞里”和桃花坞美术馆正式开放,搭建出一个展示江南文化的窗口,古与新相融,留住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
桃花坞美术馆
保留“古”的元素、植入“新”的业态,推动文化渗透城市肌理,在传承保护中,赓续“人文”,一座座历史建筑焕新回归、一个个片区提档升级,在修旧如旧的传承保护中开发出新业态,文化活了,古城也有了灵魂和生命。
文化,是“人文经济学”厚重的底色。国内头部IP“庆余年”落户卫道观新国潮商业街区,预计明年3月将与市民游客见面;由著名作家陆文夫创办的老苏州茶酒楼,在改造完成后成为热门打卡地,32号街坊的绛书房正式开业,成为杨绛书粉的文艺聚集地......
“庆余年”沉浸式主题街区效果图
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城市人文建设的推动力,而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也同样反哺经济,古城文化载体不断更新,苏州市文化市场、开明大戏院等重装归来,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开心麻花运河剧场先后启幕,为古城带来人气、商气和活力。
苏州文化市场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为古城注入现代活力,让“古”与“新”融合共生。泰伯庙•阊门西街文化区、金城新村民国风貌街区、“十全探幽”夜游等一批文旅体验新场景在姑苏精彩呈现;园林、城墙、石湖等景区纷纷化身潮流活动的展演地......
“十全探幽”夜游
拥有丰富人文资源、沐浴在历史文化氛围中的古城,提炼出最具识别度的城市人文特征,以文化为支点助力城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文符号向经济价值的转换,一个立体、丰富、鲜活的姑苏文旅形象逐渐鲜明。
在古城,“文化兴”与“产业旺”同频共振,文化充分发挥出“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作用,“软实力”不断作出“硬贡献”。
在古城,“跟着赛事去旅游”成为新的潮流。浩浩荡荡的城市马拉松、乘风踏浪的水上赛事,在传播人文景观之韵的同时,也产生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的辐射效应,借助赛事吸引力,打造消费新场景,助力文体旅产业融合跑出“加速度”。
今年以来,古城演艺市场蓬勃发展,以演唱会、小剧场为代表的演艺活动层出不穷,改造升级后的苏州体育中心,首秀即拉动“粉丝经济”综合消费近5亿元,演艺经济碰撞文旅发展,实现古城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级。
随着直播、短剧等新兴产业的红火,数字内容、影视生产、现代演艺等行业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为古城文化产业注入了蓬勃动力。今年,我区已成功招引落地蓝色宇宙、国信直播、泰亚传媒等数字创意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近15家。广电传媒集团《一梦枕星河》芒果tv播放量超2亿次,抖音话题10亿次。入规文化娱乐直播企业1—9月营业收入超3.99亿元。
“文化+百业”纷纷起势,积聚人气,繁荣经济,成为促进消费发展的“强引擎”。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姑苏古城,正助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
姑苏之美,美在人文荟萃,美在经济繁荣,更美在历史与繁华交融的流光溢彩之中。
文脉赓续,弦歌不绝。不断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令今日之姑苏走出了具有“姑苏特色”的人文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