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
乍一看,这句话可能很矛盾,很别扭,但结合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来看,却无比贴切……
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全中国应该没人不认识他吧?)
浙江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杭州有一位退休老教师,虽然退休金足有5600元,但他却坚持拾荒16年。
三个女儿对他拾荒的做法一度感到无法理解,直到他死后遗物流出,三个女儿才恍然大悟,由此,也揭开了一段感动全国的故事。
他退休金5600元,却坚持拾荒16年
那么,这位退休老教师是谁?他留下的遗物,到底隐藏了一段怎样的故事?
图书馆里的拾荒者
2014年,拾荒老汉在杭州图书馆里看书前认真洗手的事迹,一经报道便登上热搜。
杭州图书馆是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图书馆,只要渴望知识,就算是流浪汉、拾荒者,也同样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馆内读书学习。
这位拾荒老汉,就是众多进入杭州图书馆里读书的拾荒者之一。
在图书馆认真洗手的拾荒老汉
他害怕自己身上拾荒带来的污垢把图书馆弄脏,把书本弄脏。
于是他每次来到图书馆,都会把身上的行李放到门口,而自己进入图书馆的第一件事,则是去洗手间认真洗手,他甚至要把每个指甲缝都抠干净。
认真洗完手,他才肯去找自己心仪的书本,然后默默坐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独自享受这难得的安逸时光……
看不清报纸上的小字,拾荒老汉只好趴上去看
对于图书馆允许流浪汉、拾荒者进入这件事,当地大多数市民都是赞同的,因为学习知识本就该是公平对待每个人的,流浪汉、拾荒者同样有权利读书学习。
但也有人提出反对,甚至还向图书馆的馆长举报:
“让这种人(拾荒老汉)进图书馆,你们考虑过其他读者的感受吗?”
被举报的人,正是经常来图书馆读书的拾荒老汉。
拾荒老汉在图书馆读书被举报
图书馆馆长接到举报后,非但没有赶走拾荒老汉,反而义正言辞地回复道:
“我没有权利赶走任何一位热爱知识的人,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这里!”
随着拾荒老汉来图书馆读书的事迹被记者采访报道。
不仅这位拾荒老汉火了,整个杭州图书馆,也因为不区分贫富贵贱,真诚接纳每一位读者,而成了“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
退休老教师韦思浩
上文提到的拾荒老汉,就是大川最开始提到的退休老教师,他叫韦思浩。
韦思浩
时间回到1938年,韦思浩出生在了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家庭。
从小他就对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知识对普通人来说,远不及填饱肚子来得实用,但他却始终不肯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放下学习。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州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成为了1957级的学生。
1982年杭州大学贺年老照片
毕业后,他则辗转于浙江多地的学校任教授课。
因为在中文方面有着突出的造诣,在80年代,他还受邀参与到了《汉语大辞典》的编写工作。
他的前半生,可谓是跟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韦思浩前半生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直到1999年,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后,韦思浩才离开了教育事业。
退休的韦思浩,一个月退休金能拿到5600元,他完全可以凭借这笔丰厚的退休金,过上令人羡慕的,安逸的晚年生活。
但是因为一个契机,他却放弃了这样的生活,转而开始了长达16年的拾荒生活。
年轻时的韦思浩
拾荒老汉的遗物
退休不久后,韦思浩看到了一个报道,说是国内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
越看报道,韦思浩的内心越是沉重,他清楚知道,对于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贫困带来的阻力到底有多大。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韦思浩做出了一个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那就是把退休金都捐出去,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供孩子们读书学习。
除了捐退休金外,韦思浩还开始拾荒,四处捡破烂卖给废品回收站。
拾荒的韦思浩
如果换做普通人,可能坚持几个月,就想放弃了,毕竟这样的生活实在太苦太累,而且还得整日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
但韦思浩,却默默坚持了长达16年的时间。
在这16年间,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去杭州图书馆读书……
在图书馆读书是韦思浩唯一的消遣
时间辗转来到2015年11月18日,这天杭州一整天阴云密布,天空不住地下着小雨。
韦思浩跟往常一样,穿着一身舍不得换的旧衣服,一手拿着一把破伞,一手搭在竹竿上,竹竿两头挑着两个破尼龙袋子,冒着小雨四处翻找着垃圾桶,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卖钱的废品。
当天傍晚十分,韦思浩经过路口,看绿灯亮起,便从斑马线往对过赶。
然而,就当他走到斑马线中间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一辆疾驰而来的出租车,径直朝他撞了上去。
被出租车撞上的瞬间,韦思浩眼前一黑,顿时便失去了意识和知觉,幸亏有好心人看到,拨打急救电话,找来救护车紧急送往了就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遗憾的是,尽管医生拼尽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从死神手里,将韦思浩老人的命抢回来。
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天的抢救,韦思浩老人还是因为多器官衰竭,而最终离开了人世……
韦思浩最终离开了人世
韦思浩去世后,三个女儿悲痛万分,她们从一开始就劝他,不让他去拾荒,但他便不听,这下出事了,也晚了。
为此,三个女儿更多的是生气,气父亲固执,不听劝。
韦思浩与女儿合照
然而,当她们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却发现,这些年来,原来一直误会了父亲。
他之所以去拾荒,原来都是为了捐助贫困孩子,让他们能有书读。
遗物里那一封封感谢信,和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资助款票据(魏丁兆是韦思浩匿名捐助,给自己取的假名)
感谢信(魏丁兆是韦思浩匿名捐助,给自己取的假名)
感谢信(魏丁兆是韦思浩匿名捐助,给自己取的假名)
证书及感谢信(魏丁兆是韦思浩匿名捐助,给自己取的假名)
韦思浩老人的遗物里,除了感谢信和证书外,还有一封手写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内容是这样的:
“本人十几年前就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的器官,用后骨灰洒江河(钱塘江及西湖)。”
韦思浩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写在最后
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
说的也正是韦思浩这样的人。
韦思浩
他虽然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感人事迹,他的奉献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他,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他,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