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五里川印象
在记忆中,去五里川乡有20余次。有路过、去看路、去拍古树、去检查督导工作、去采风、去调研、去旅游……
三十余年里,有5次专门到曹靖华故居去拜访。
2022年初,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就有挖掘五里川镇文化的打算,因疫情和路途远的问题终未成行。
进入5月份,占亚先生收集齐了有关五里川镇的所有资料。看罢很是震撼,细细梳理,对这中原名镇的印象逐渐清晰……
五里川镇,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部,距三门峡市区164公里,距县城52公里,全镇面积168.2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3个居民组,常住人口约2.5万人。
五里川镇是豫陕两省三门峡市、南阳市、商洛市三市边界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卢氏县南山七乡镇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商贸和通信中心,有“卢氏西南重镇”、“卢氏县第一副中心城镇”、“豫西南商贸重镇”之称。2000年,五里川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7个重点镇之一,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五里川镇,东与卢氏县汤河乡、朱阳关镇接壤,西与双槐树乡、狮子坪乡相邻,南与瓦窑沟乡毗连,北与横涧乡以熊耳山脊—-老界岭为界。五里川镇东西宽约16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因镇政府驻地在长约五华里的河川中,故取名五里川。1958年,建五里川公社。1984年,改名五里川乡。1995年,撤乡设镇。
五里川镇内,209国道纵贯南北,328省道横穿东西,G59呼北高速,浩吉铁路穿境而过。2018年建成了长25公里翻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连接县城的“卢鱼公路”。五里川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1.4万口人,9条主要街道,初步形成了“四纵五横”的集镇交通框架。
五里川镇,居熊耳山南麓,熊耳山主脊蜿蜒镇域北部,北连主脊向南延伸的诸多山峦、河谷形成了该镇北高南低的地势。五里川盆地,长约5华里,宽约2.5华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五里川镇还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涵养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革命老苏区乡镇,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的故里。
五里川镇地处长江流域,属中等富水区,境内老灌河的主要支流,年平均经流总量8.68亿立方米。矿藏丰富,磁铁矿、铌铁矿、钽铁矿、锰钽铁矿、细晶石、石英、云母、石灰石、辉锑矿、大理石遍布境内。
近些年来,食用菌、核桃、金沙梨成了镇里的特色产业。菌、果、药(万亩核桃、万亩连翘、千亩板栗、千亩林下药材)支撑起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致富路径。
曹氏家族在河南村,建成于明末时期,因位于五里川灌河南岸,故取名为河南村,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近年来村民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游、研学游、采摘游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之路。
一 曹靖华家族是卢氏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曹植甫先生
曹靖华父亲曹培元,字植甫,河南卢氏县五里川乡河南村路沟口人。生于一八六九年九月十一日,卒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十四日(以农历计)。前清秀才,以学识论,本可得到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悯家乡文化落后,所以得秀才后,就从事教学,放弃了功名。
他从二十来岁教书,直到八十多岁耳聋眼花失掉劳动力后,才放弃。毛主席所称道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给他写的《教泽碑文》中说:他“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
曹植甫先生身经三个朝代,但他不守旧,不迂腐。他是一个好学的人,一个能够与青年人共同随时代潮流前进的人。早在清末,他就注意学习新事物,传授新知识。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一到,他就认真阅读,选出文章教给学生,自己的文笔也随着变化。
十九世纪末,开封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叫《白话报》,宣传富国强兵。文章全部用白话写。植甫先生知道后就买来看,教学生读。在当时,这是“离经叛道”的事。袁世凯称帝,植甫先生很愤慨,用白话文写了文章,表示反对。
鲁迅对这位长期献身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非常敬佩。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鲁迅为他写了一篇碑文,原稿题为《河南卢氏曹植甫先生教泽碑序》。以后改为《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曹植甫先生
中共卢氏县委会 卢氏县人民政府
《关于为曹植甫先生树立教泽碑的决定》
曹植甫先生,名培元(1869年-1958年),是我县五里川乡河南村路沟口人,系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曹靖华同志的父亲,是我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解放前曾为我党、我军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解放后为省一届人大特邀代表。
曹植甫先生二十岁从事山区教育事业,直到八十岁告老还乡,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山区文化和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曾亲笔撰写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毛泽东同志也曾对曹植甫先生有过较高的评价。
为表彰曹植甫先生献身山区教育的业绩,教育、激励后人,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活动,发展山区教育事业,促进卢氏经济的振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县第二中学(五里川乡)校园内,为曹植甫先生树立教泽碑,刻写鲁迅先生为曹植甫先生撰写的碑文。并委托县教育学会搜集、整理、汇集曹植甫先生生平事迹、文稿,以启示来者,激局后人。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凤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照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
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
巧黠因时,鹦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
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
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
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二)曹靖华先生
曹靖华(1897年-1987年),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本名联亚,学名靖华。曾用化名亚丹、汝珍、郑汝珍等,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
母段氏,五里川河南村人,忠厚贤德。家庭妇女,早年即去世。
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是一位乡村教师,想不到的是,在他的众多学生中,最有成就的竟是他的儿子。曹靖华小时候跟着父亲推磨,父亲推一卷,他认一个字。后来,父亲就把书本放在磨盘上,推一圈读一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父亲就让靖华折个树枝在地上写字,或蘸水在方砖上练字。
1916年,在父亲慈祥的目光注视下,他揣着闯天下的雄心,毅然走出家乡五里川,赴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读书,随后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革命生涯。他参加过“五四”运动,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等革命志士秘密穿过封锁线,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他到北京大学俄语系当旁听生,曾与许钦文、柔石、胡也频等租住北大沙滩附近,期间,结识了鲁迅、瞿秋白等名家,并成为同道挚友。
从1923年起,曹靖华开始翻译俄国进步作品和苏联革命作品。他的第一篇译作是契诃夫的《三姐妹》,学贯中西的瞿秋白看后非常满意,很快推荐刊登出来了。后来,曹靖华把前苏联著名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译成中文,由瞿秋白代译序言、鲁迅编校并自费印刷出版。
此后,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高尔基的《一月九日》等名著一部部被他译出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林伯渠曾深情回忆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铁流》是人人争看的书,因为它鼓舞我们去完成艰苦的长征。”邓颖超也在致曹靖华90岁诞辰的贺信中称赞:“在革命战争年代,您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
曹靖华曾于1925年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推荐到苏联出版发行,这是鲁迅作品的第一部外国译本。1931年前后,曹靖华把所翻译的苏俄文学名著编为《苏联作家七人集》,请鲁迅先生作序。
鲁迅以“久生大病”的“衰惫”之体,坚持成文,称赞曹靖华“一声不响,不断翻译着”,“并不一哄而起,……后来却成为中坚”,肯定了他“对于原语的学力的充足和译文之可靠”。直到今天,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首选仍是曹靖华生前所著《俄苏文学史》。
1927年,曹靖华重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33年10月回国,先后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俄文系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987年9月8日在北京病逝。
曹靖华遗作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望断南来雁》等。
曹靖华,青年时代即投身于进步的学生运动。1921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翻译,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37年秋回国,后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主编《苏联抗敌文艺连丛》。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是文艺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候补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曾多次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国代表团,为推动和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努力。长期从事进步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介绍工作,译有《铁流》、《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契柯夫戏剧集》等作品约30种、300万字左右。
1934年照片
1950年和范文澜合影
1941年全家照片摄于重庆
给曹靖华同志的信
靖华同志:
欣悉在您九十寿辰之际,召开学术座谈会,谨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贺!
从二十年代起,您就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下,不顾个人安危,为我国新文学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您的文学活动总是和我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您翻译的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
您生活简朴,谦虚谨慎。您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和文学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人民会永远铭记的。专此,敬祝
健康长寿!
邓颖超
1987.5.7
(三)曹靖华先生的子女
曹靖华先生的女儿曹苏玲(1930—2014 ),笔名苏玲、哲渠、南离。河南卢氏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55年又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俄语系。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助编、编辑,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弟弟曹彭龄。
译著作品:《旅伴》([苏]潘诺娃著)、《没有寄出的信》([苏]阿杰利·库图依著)、《火光》([苏]格里布科夫著、《卡扎科夫小说集》[苏]、《不是单靠面包》[苏]杜金采夫著,以下均合译)、《州委书记》([苏]柯切托夫著)、《生者与死者》([苏]西蒙诺夫著)、《黑面包干》([苏]德拉布金娜著)、《白比姆黑耳朵》([苏]特罗耶波里斯基著)、《战争风云》([美]赫尔曼·沃克著)、《白衣女人》([英]柯林斯著)、《魂断东林》([英]亨利·伍德夫人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著,与马爱农合译)。出版作品《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曹靖华书信集》、《曹靖华》(画册)、《一束洁白的花——缅怀曹靖华》、《曹靖华纪念文集》等。所获荣誉1999年获俄中友协中央理事会颁发“俄中友谊荣誉章”。
曹靖华先生的儿子曹彭龄
曹彭龄1962年应征入伍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历任我国驻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及埃及大使馆,副武官、武官,少将军衔。与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一样,曹彭龄多年以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曹彭龄曾在许多危险四伏的国家出色完成了外交使命,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勇气,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曹植甫、曹靖华两位先生的影子。
曹靖华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鲁迅先生良师挚友,1987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老革命家习仲勋获悉曹靖华先生去世噩耗,为纪念曹靖华同志,特意题词:“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
习仲勋为曹靖华题词
(四)曹靖华与鲁迅
《鲁迅日记》中,有关鲁迅与曹靖华交往的记载颇多。从一九二五年五年八日起,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止,共达二百九十条之多。这些记载,既表现了鲁迅与曹靖华的深厚友谊,也是研究鲁迅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资料。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出版。全书收录鲁迅致著名文学翻译家曹靖华的书信一百三十余封,鲁迅自1930年9月至1936年10月17日致曹靖华信 84封。按时间先后为序。卷首有毛主席语录、鲁迅像、鲁迅致曹靖华信手迹6封。目录后是曹靖华作《无限沧桑怀遗简--代前言》。并附有收信人的注释。
鲁迅与曹靖华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见面的机会不多。开始,曹靖华在开封,鲁迅在北京;后来,曹靖华去苏联,鲁迅到了上海;最后,曹靖华回到北京,而鲁迅仍在上海。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极为真挚、深厚和长久的。早在一九二二年,曹靖华在北京大学旁听《中国小说史》时,就与鲁迅结识。一九二五年五月,他们开始互相通信。一九二五年五月《鲁迅日记》记载:
八日 得曹靖华信。
九日 寄曹靖华信,附致王希礼笺。
鲁迅一向爱好美术,关心我国木刻事业的发展。为了给中国木刻家提供借鉴,一九三四年,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印了苏联木刻集《引玉集》。《引玉集》的得以出版,和曹靖华的大力协助分不开。
鲁迅对苏联木刻的搜集始于一九三一年。当时,正在筹备出版《铁流》的鲁迅,从苏联期刊《版画》中,得知苏联木刻家毕斯克列夫有四幅《铁流》插图,就托曹靖华在苏联查访。他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说:“《铁流》木刻的图,如可得,亦希设法购寄。”曹靖华在苏联遍访两年,终于通过《铁流》作者绥拉菲摩维支打听到了插图作者的地址,给鲁迅搜集到了原版手拓木刻。当时,苏联艺术家为了表示对鲁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对寄给鲁迅的木刻作品,一律不收费。但他们渴望鲁迅能送给他们一些中国宣纸,作为酬答。后来,鲁迅所寄赠给苏联木刻家的宣纸,也都是通过曹靖华转送的。
(五)曹靖华与毛泽东主席
1945年秋,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日主席赴中苏友协访问,负责人之一的曹靖华出面接待。当王炳南介绍到他时,因他的名字与翻译马恩著作的曹葆华仅一字之差,毛泽东就问他们是不是弟兄。曹曰:“不是的,他是四川人,我是河南人。”主席问“河南什么地方人?”曹答“河南卢氏人。”毛泽东即刻问道:“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
曹靖华没待毛泽东问毕就答道:“那是家父。"毛泽东很惊奇地说:“现在可弄清楚了,父子……”曹靖华接着就问主席:“家父一生在山区教书,从未出过门,主席怎么知道这名字?"毛泽东答道:“我从鲁迅先生文章中知道的。鲁迅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去拜访他的。"
二 五里川镇天然的太极八卦村
社会历史学家王凤显结合研究周易、老子、孔子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家乡五里川系自然生成的洛书八卦村。
五里川南面是伏牛山脉,北面是熊耳山脉,汉水的支流淅水河,由西向东穿村而过,并且自然形成S型。S型在《周易》里,就是八卦符号。在全国,已知同八卦有关的地名有三处:浙江兰溪有诸葛八卦村,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有太极星象村,新疆伊犁特克斯县有八卦城,但是这三处,都是人为修筑出来的。
唯有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五里川村,竟是自然形成的太极八卦村,无人为之痕迹。也许会有人认为,古时起地名的人,可能精通《周易》八卦。但是,总是先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形成的地形山势在前,才有人的命名于后。这种自然界的造化和古人或有意无意的命名,都又与八卦巧合之事,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核心观点,即天人合一观的一个重要佐证。
该村周围的山势地名之中,有八个同八卦相对应。这种情况,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形成的,是何时经何人之手兴起的。人们只知道,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称呼着,一至流传于今。例如,在村东两条山的汇合处,中间夹着一个独立的小山丘,如此景观,名叫"二龙戏珠"。在八卦中,龙就是震卦之象,生于东方。在村西,有"五龙台"和"五龙潭"。
在八卦中,龙潭或湖泊就是兑卦之象,位于西方。在村南,有"瓦窑沟",自古因人们善烧制砖瓦而命名。火在八卦中,就是离卦之象,位于南方。在村北,有一小山,其两侧各有一条河流。此象正是坎卦,坎卦在北方。在村东南,有大鸡冠山傲立于前,小鸡冠山紧随其后。鸡在八卦中,是巽卦之象,位于东南方。在村西北,有座山名唤"北阳坡"。
纯阳,在八卦中就是乾卦,位于西北方。在村东北,有高耸入云的"前大山",是村四周最高的山。在八卦中,高山为艮卦之象,位于东北方。在村子西南方,有"黄耀沟",意为黄色照耀四方天空。黄色属土之色,坤土在八卦中,位于西南方。全村四周,正是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而巽东南,艮东北而坤西南,完全同文王八卦相吻合。
三 五里川的杜鹃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古诗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花朴实无华,清新可人。她盛开时像燃烧的烈火,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诚挚的友谊。堪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沿209国道从五里川经牛担岭,过漂池村至瓦窑沟一路南下数十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杜鹃花,犹如十里画廊。放眼远眺,在青翠欲滴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披红挂绿,竞相绽放。红的、粉的,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灿若云霞。一团团、一片片,热烈如火,映红了崇山峻岭,令人炫目。
卢氏县境内的杜鹃花主要盛开在以五里川镇为中心及与朱阳关镇、瓦窑沟乡、狮子坪乡相邻的山川河流一带,拥有杜鹃花数十万亩。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花开时节,宛如百里天然杜鹃花园,漫山遍野尽成了杜鹃花的世界。
四 五里川的玉仙洞
“玉仙洞”的来历缘于一位姓王的道长。据说,千佛窑里曾住过一位王姓道长,乃本县朱阳关人氏,自幼在千佛窑修炼,终得正果,坐化成仙,后人将道长遗体以端坐姿势殓藏洞内,若干年后成了世所罕见的木乃伊。千佛窑因此又被称作“玉仙洞”。“文革”时期,千佛窑遭人破坏,佛像被毁,王道长遗骨不翼而飞。
据《卢氏县志》记载:“玉仙洞俗称千佛窑,位于五里川镇河南村。相传,唐代在此凿洞造像,明、清以来增塑许多彩像,文革期间被毁。”千佛窑”之名来自崖壁上那个天然石龛,龛中有佛,据说,最早时期石龛里有佛千余尊,在当地,龛和窑有着几近相同的内涵,故龛就成了窑,故而得名。
五 卢氏五里川的段氏木版年画
卢氏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出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生产卢氏木版年画的基地“门神局”位于卢氏长江流域的五里川镇河南村,一所典型的清代早期四合院建筑院落。卢氏木版年画的制作销售主人段氏家族的第十三代传人于1982年在仅存的14块木版年画原版捐献给卢氏县文化馆妥为保管。
年画来自民间,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在为劳动人民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据段氏家族十三代传人回忆介绍,他的祖上从山西移民到卢氏五里川后,看到五里川山清水秀,就在此定居,建房兴业,请来名师雕刻年画木版二千多块,分为门神版(大小门神版)、灶神版、天地全神版三大类,在五里川街开设“中和老店”印画店,推销各种版画,行销于省内各地,远销于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声威远播。
现保存在卢氏文化馆的木刻板,只有门神版和天地全神版两种。大门神版为45×70公分,又分文门神和武门神两类,小门神版为30×40公分,天地全神版为30×40公分,其中只有三块套色板。卢氏木版年画刀法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圆润,线条流畅细腻。大门神版地面均用字砖排列,这在其它门神画中是没有的,尤其是卢氏木版年画上均有“卢氏县(繁体)”、“卢邑”、“中和恒”、“中和老店”等字样,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区别于其它木版年画的鲜明标志。
六 卢氏五里川的红色文化
革命根据地纪念碑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街头,是为纪念红军和人民解决军在五里川及周边地区创建的三块革命根据地而设立的。其一是纪念红二十五军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其二是纪念中原军区创建的豫鄂陕根据地,其三是纪念陈谢大军创建的豫陕鄂根据地。
碑为三面体,有碑座、碑身与碑帽。三面均有文字,正面书“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一侧是李先念同志题写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烈士永垂不朽!”
另一侧是刘华清题写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 发扬革命传统建设革命老区”。
碑座为六面体,正面是《革命根据地纪念碑碑记》,一侧是开赴抗日前线石刻图案,另一侧是根据地谈论军事策略石刻图案,连接处为三幅石刻花鸟图案。
镌刻全文如下:
卢氏多山,其西南诸镇,毗连鄂陕,林壑尤深,历为兵家争夺之地。明季、清末,李闯、白朗多聚于此。迨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数次创建根据地于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红二十五军长征抵鄂豫陕边,相继组建鄂豫陕省委,鄂陕、豫陕特委及豫陕游击师等党政军组织。郭述申、郑位三为特委书记,方升普为师长,先后成立边区政府及县、区、乡、村政权。
卢氏西南诸镇隶属于中共豫陕特委。一九三五年七月三十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继续长征,两特委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郑位三为书记,并合编地方游击队为红七十四师,陈先瑞为师长。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四日,我七十四师一部,绕道瓦窑沟,奔袭五里川,开仓济贫,人心大振。红七十四师纵横豫陕边区达两年之久,一九三七年一月与红十五军团合编,开赴抗日前线。
越后十二年,一九四六年七月底,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军区北路主力一万五千余人,突围到豫西陕南,复创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并指示河南军区司令员黄霖所部于卢氏创建中共四地委,四专署和四分区。
地直机关先后移驻木桐沟、双槐树、横涧、兰草等地,下辖卢灵洛、卢灵、卢嵩、卢洛、栾川等县级政权。时卢嵩县驻五里川,书记曹持久、县长曹志坚,辖双槐树、朱阳关、大河面、三川、横涧、老林沟、桑坪、五里川八区。
九月九日至十六日,四分区主力迭克杜关、沙河、横涧各镇之敌,获毛泽东主席电报嘉奖。当日翻大风岭,聚歼双槐树晋绍华团。十七日乘胜击溃驻五里川之敌十四师二十二团及横涧、双槐树溃逃残敌。十八日扫朱阳,十九日荡黄沙、桑坪。敌“十三县联防剿共指挥部”所属武装被全部赶出卢氏。为支持部队,县区首务即筹粮筹款。
十月初,卢蒿县长曹志坚下筹粮,至毛坪与敌遭遇,敌众我寡,曹负伤被俘,后被杀害于郑州,卢嵩县长由黄涛若接任。黄亲自拜访德高望重之曹培元先生,请曹出面召开附近士绅会议,协助筹粮,曹概然应允,未及三个月,即筹土布百匹,军鞋六百双,粮二万余斤。是年秋,李先念奉命赴延安,即由灰池子来到五里川,夜宿茹家院,后由此护送登程。一九四七年一月,为减轻根据地压力,成立野战纵队,黄霖任司令员,亦由五里川出发,开赴外线作战。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日,陈谢大军首克卢氏,遂创建豫陕鄂革命根据地。此后年余,我军七进六出,与敌反复争夺卢氏要地。至一九四七年五月,卢氏大部解放,唯敌新编一二四师流窜西南山区,我四野一二五师进驻卢剿匪。
八月十七日,一二五师主力兵分三路,一路走青山翻熊耳岭出温口进路沟迂回包围,一路翻西安岭出马连滩到毛坪截击,一路翻老界岭出鱼塘沟向五里川正面攻击。十八日拂晓总攻开始,各路云集,全歼敌军。至此,全县解放。卢氏人民步入自由幸福新天地。一方山水育一方人,勤劳勇敢的卢氏人民,为革命事业贡献卓著,功不可没,故镌贞珉以记之。
中共卢氏县委会
卢氏县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六年八月一日
五里川是厚重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决定着它的军事价值,山清水秀的景观赋予它旅游价值,历史名人及多彩的文化决定着它极大的开发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勤劳、善良的五里川人民一定能够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致富的发展路径,建好自己的幸福家园……
(尚柏仁 牛占亚 朱家昊)
参考资料:
1、《名师风范》 郑伯魁主编
2、《曹靖华先父行述》
3、【家风家训】曹氏家风:家国情怀由何而来
4、«鲁迅书简--致曹靖华» 1976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5、《纪念与回忆》 作者: 邓颖超著
6、《卢氏有个曹靖华》 李啸东编著
7、《河南名人》考究 ,陈治华,王宝学主编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事件人物》 作者: 朱宗玉等主编
9、《卢氏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