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纪录片看过两集,值得推荐。在短视频时代,每集长达一小时的纪录片,是稀缺好物。
特别是片中的解说词,宏大视角下流淌着柔软,模糊历史中讲述着人情。
岁月轮转,烽火已熄,古道上音尘渺绝,戍卒的书信埋在黄沙下,王侯的宫苑隐藏在高楼间。
而那些城邑、道路、边关、堰渠,曾见证着秦汉时期每一个鲜活的人,如何在这片山河湖海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巍巍王朝。
《何以中国》解说词
后世眼里的秦汉,多是轰轰烈烈大历史中的大人物,大事件。
纪录片第一集,是以秦简为线索,讲述了普通人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得以窥见当时真实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
比如,从秦简家书中得知,当时秦军士兵没有军饷,很多东西要自己花钱置办。
人置身历史中,眼前的琐碎得失,阴晦心情,变得风轻云淡。
你会发现,王朝兴衰,古道熙攘,宫庙楼阙,也只是玉门关外的一捧黄土。
用力活着的历程,都是美好人生。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第一集大量篇幅围绕着敦煌、悬泉置展开。
悬泉置,这埋藏在敦煌滚滚黄沙下的古老驿站,见证了汉晋数百年的烽火炊烟,这里便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在学员微信群里推荐过书籍《敦煌大历史》,很适合作为历史入门读物。
多数人看到敦煌,能联想到的是壁画石窟。人们谈审美,更多把目光聚焦在色彩线条上。
可壁画石窟后,是厚厚半部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转折与失落。
铸就敦煌壁画审美高峰的,是漫漫黄沙下掩埋的,每一个在那片土地活过的平凡人。
历史文化掩埋的人,是艺术审美的魂。
海相沉积之下,曾也是一群人的家。
《何以中国》解说词
纪录片第二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视角,讲述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发现。每一个画面,都在暗示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比如,仰韶半坡文化的画面中,闪过一条狗,说明先民已经完成了狗的驯化。
史前遗址,对普通人来说遥远而陌生。
在晦涩难懂的考古名词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片片生活过的聚落,一段段和你我一样的亲情家庭。
从穴居,到定居,产生聚落,发展出城市。构成宏大历史叙事的,不仅是王朝更替,民族迁徙。还有无数个普通人的渔猎、采集、制作陶器,养殖畜牧。
文明的进程,不仅是盛大的华章典籍,还有万年以来的炊烟袅袅,悲欢聚散。
现代人回望历史,常觉得虚空,缺乏现实的联结感。
然而,被现代工具与材料包裹着的日常生活,本质与那时的先民,并无不同。
七八千年前的骨笛声、埙声,变成了现代钢琴声、提琴声。但月光下演奏人的忧思,从未改变。
这部纪录片,最可贵之处,是在大历史下,看见了一个一个小人物的悲欢。
那些小人物,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也是你我共同的祖先。
Ps: 后续,如读者喜欢这部纪录片,打算开次直播,从文化审美的视角,做一些个人解读,敬请关注支持。
原创:@细草穿沙 《摄影美学六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