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ràs:国际贸易有待探索的领域
该文围绕国际贸易研究展开,回顾了过去二十五年来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进展,剖析了理论与实证方面的尚未探索的领域,并探讨贸易政策面临的新问题,为国际贸易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全面洞察与方向性指引。
观点提炼:
一、国际贸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际贸易研究源远流长,历经古典、新古典等阶段发展。过去二十五年成果显著,涵盖企业层面出口、全球生产、定量理论及实证创新等方面,但当前可能出现研究“拥堵”,年轻学者关注度有所转移。
☆企业层面出口研究揭示出口企业占比少且集中、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贸易边际影响出口及贸易自由化等现象,促使理论引入企业异质性,如Melitz模型及其拓展。全球生产决策研究包括进口与全球采购、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等分支,各分支从不同角度丰富对企业全球运营决策的理解,并推动理论发展。定量贸易理论兴起于对传统理论局限的突破,Eaton-Kortum模型及结构方法各具优劣,前者引发定量评估新路径,后者注重模型与数据误差结构分析。实证研究摆脱传统束缚,关注因果关系与新变量,融合多源数据,拓展研究范畴与深度。
二、国际贸易的未探索理论领域
☆ 现实中部分行业呈寡头垄断,现有贸易理论假设与之不符。寡头垄断影响贸易边际、贸易收益及利润分配,现有研究对此虽有涉及但尚浅,需深入探究其对贸易结构和福利的影响机制。
☆ 地缘政治紧张重塑贸易格局,国家安保影响贸易政策,但当前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明确政府目标及政策设计影响因素,探究其与政治联盟的互动关系。
☆ 行为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应用有限,消费者和企业决策中的行为偏差或可影响贸易。尤其在贸易政策形成方面,可借助大规模调查深入剖析公众贸易认知与政策偏好的关联。
☆ 再分配政策、数据经济、贸易与文化等领域也亟待研究。如优化贸易受损者补偿机制、明晰数据在贸易中的角色及应对文化与贸易的复杂关系等。
三、国际贸易的未探索实证领域
☆海关数据数字化、多机构数据合并及非关税政策评估等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提升现有数据利用效率,增强实证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服务贸易数据因缺乏统一标准和详细分类而受限,鉴于其重要性不断上升,急需完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以深入研究服务贸易的经济影响。
☆全球价值链研究亟需精准数据,跨境合作构建全球数据集虽面临挑战,但有望借助国际组织与学术政府合作实现突破,为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鼓励挖掘新数据来源,如企业数据库、私人公司数据等,以补充官方数据不足,为全球经济研究带来新视角与发现。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新问题
☆ 新贸易形势下,如全球价值链风险、企业市场权力集中等问题凸显,现有政策模型需进一步完善,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虽可提升政策预测精度,但难以取代因果推断方法,其对政府贸易和产业政策干预的影响尚待深入研究,需权衡利弊、谨慎应用。
深度阅读:
国际贸易研究:回顾、前沿与展望
一、核心观点总结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际贸易研究的发展进程,剖析其成就与不足,并前瞻性地指明未来研究方向。过去二十五年,国际贸易研究在多方面成果斐然,但也面临诸如研究 “拥堵” 等问题。在理论层面,企业异质性、全球价值链等研究虽取得进展,但寡头垄断、地缘政治、行为经济学等领域仍有待深入挖掘;实证方面,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虽有所创新,但在服务贸易数据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缺陷。贸易政策制定也需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与技术变革。
二、国际贸易研究的历史演进与主要成就
(一)企业层面出口研究的变革
☆传统贸易理论假定企业具有同质性,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呈现少数化与高度集中的特征。以美国为例,仅 35% 的制造业企业从事出口活动,且排名前 1% 的出口企业占据了高达 80.9% 的出口份额。
☆企业在规模、生产率等方面的异质性成为决定其出口行为的核心要素。Melitz(2003)构建的模型通过引入企业边际成本的异质性以及出口固定成本,成功解释了企业的出口选择现象,后续研究进一步从多个维度对该模型进行拓展,使其与现实经济更为契合。
(二)全球生产决策研究的深化
☆鉴于贸易中中间产品占据较大比重,进口与全球采购研究应运而生。Antràs 和 Helpman(2004)等学者提出的模型深入探讨了企业在采购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进口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企业采购决策的层级架构。
☆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研究从最初的两国产出框架逐步拓展至多国产出环境,着重分析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选址决策。
☆全球价值链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致力于量化其在贸易中的重要性,微观层面则聚焦于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和组织决策,凸显其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定量贸易理论的创新发展
☆Eaton 和Kortum(2002)开创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定量评估方法,其模型巧妙地建立起多国产出与离散选择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导出贸易份额方程与传统引力方程的内在关联,借此能够精准估算贸易弹性并有效评估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后续研究持续对该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深化。
☆与此同时,结构方法则聚焦于构建简约模型,旨在阐释数据与模型之间的差异结构,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的多个领域,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复杂的实施流程和局部均衡的设定框架。
(四)实证研究的突破与拓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既有理论框架和有限的数据来源。进入 21 世纪以来,实证研究方向发生显著转变,更加注重挖掘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例如,Atkin 等(2017)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有力地证实了出口活动对企业利润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学者们还重新审视了贸易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积极探寻更为可靠的工具变量以提升研究的准确性。
☆同时,研究数据的来源得到极大丰富,通过整合海关数据、普查数据、增值税数据、雇主 - 雇员数据等多类型数据,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剖析贸易活动对经济社会的广泛影响,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更为多元和全面的视角。
三、国际贸易研究的前沿探索方向
(一)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与挑战
☆在现实经济中,众多行业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市场结构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贸易边际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出口选择呈现非单调的复杂特征。例如,在企业具有非原子性的市场环境中,现有的基于企业生产率的出口选择标准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此外,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对贸易收益的分配以及企业利润的分布产生着复杂且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理论空白亟待填补。
☆地缘政治局势的持续紧张使得国家安全因素深度融入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尽管当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和平时期与冲突时期的目标函数及其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权衡机制。同时,贸易政策与国际政治联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也亟待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行为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目前仍相对有限,但消费者和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偏差极有可能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对贸易活动的认知偏差(如损失厌恶心理、对贸易收益的模糊感知等)对其政策偏好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深入剖析这些内在机制对于完善贸易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证研究的改进策略
☆官方统计数据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改进空间,例如海关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尚不完善,跨机构数据(如海关与经济普查、增值税、雇主 - 雇员等数据)的整合缺乏有效机制,以及非关税政策的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等。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系统改进,能够显著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为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服务贸易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商品分类编码和详细的分类标准,严重制约了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深入研究。鉴于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以满足对服务贸易研究的需求。
☆全球价值链研究对于精确数据的需求极为迫切。尽管跨境合作构建全球数据集面临着地缘政治等诸多挑战,但在国际组织的协调推动以及学术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努力下,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一旦成功构建,将为全球价值链研究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积极挖掘新的数据来源,如企业数据库、私人公司收集的数据等,能够有效弥补官方数据的局限性。这些新的数据来源能够为研究全球经济运行提供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国际贸易研究的创新活力,推动该领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与未来趋势
☆在全球价值链面临诸多风险以及企业市场权力日益集中等新的贸易形势下,现有的贸易政策模型需要纳入更多的现实因素进行完善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贸易政策能够精准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有效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虽然在提升贸易政策预测的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在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其对政府在贸易和产业政策干预过程中的利弊影响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实现政策效果的最优化。
编译扩展撰写者:沈国兵,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料来源:Antràs, P. (2024), “The Uncharted Wate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No.33312, December 2024.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经济兵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