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天下廉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晏婴尚俭拒新车”“吴隐之笑饮贪泉”等被后人所歌颂。
本期廉播我们就来聊聊一代清官典范——包拯。
包拯不仅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处置贪赃枉法的官员,且不附权贵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身体力行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史书上记载了其不少清廉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之时。
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北宋年间,皇宫里每年都要从端州挑选上等的石砚,部分留在宫中供皇室使用,部分作为赏赐送给公卿大臣。当时京城中的权贵、大臣、豪门、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端砚也就成了端州地方官结交权贵、讨好上司的敲门砖。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包拯言出必行,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好事一桩。
包拯的清正廉明不仅体现在端砚事迹上,他还曾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加以传颂,包拯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包青天”,为民伸张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回顾包拯一生为官三十年,其为官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值得世人敬仰、学习。
END
供稿:社区营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