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匠心】丁焕峰:木铎金声扬师魂,滋兰树蕙育英才

财富   2024-11-28 20:03   广东  

何为“大先生”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9日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致信


前言:经世济民弘至道,教书育人扬师德

教育家的精神如同星辰,穿越时空的长廊,照亮了教育事业前行的道路。师风师德建设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它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坚持践行教育家精神,勤学笃行钻科研,启智润心重教育。其中,我院优秀教师代表丁焕峰教授就是亲身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模范,他以春华秋实的姿态,默默地耕耘,用笔作为犁耙,开垦知识的田野;以心为墨,绘就智慧的蓝图。他不求名利,不图回报,只愿在知识的海洋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引领一位位青年经济学者接续前行。

人物简介 /Profile/

丁焕峰教授,男,汉族,1970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2004年至今于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现担任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系二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第七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研究项目近20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SSCI/CSSCI论文49篇;在《高校智库专刊》等发表与采纳决策咨询报告12篇,发表“三报一刊”理论及评论文章6篇;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华南理工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书记,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智库专家(2023),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专家库专家(2023),广东省统计局专业(咨询)委员会局外委员(2018),广东省本科高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国际商务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2016)。


求学之旅:教育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男儿欲画凌烟阁,学海无涯苦作舟。出生在荆楚大地的一个美丽的村庄,丁教授自小志在求学,于1977年读小学一年级起开启了自己的求学生涯。正值时代转型期,丁教授的求学之路也清晰展现着时代的脉络。在读小学、初中时,丁教授有幸得到自己的表哥,同时也是自己的老师的鼓励与指引,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明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位从部队复员回镇上做老师的优秀兄长,教授十分仰慕,也暗暗立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也要培育出更多人才。

 其实谈及年幼时启蒙开智的这些老师,丁教授最为感怀的就是他们的这份辛勤——老师们永远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才走,认真教学,全身心的投入,也许正因如此,同学们都十分尊重老师,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风尚。老师们辛勤付出——这或许也是后来丁教授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省最好的高中的一点重要原因吧。

升入高中后,丁教授感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是个顶个的优秀,他也不甘落于人后,于是他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奋发图强。回忆起高中阶段,丁教授感谢自己的母校与一群可爱的老师:学校坚持科学的管理,也让同学们务必保证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而不是一味为了学习加班加点,熬坏了身体;老师们就更是一心扑在学生们身上,在晚自习的时候还会积极帮同学们答疑解惑,重视帮助同学们提高成绩。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以及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丁教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圆梦未名湖畔。

当迈入北大校园内,丁教授开始了他的专业学术生涯。由于填报志愿时的种种考量,他最终选择了北大的地震地质学专业。在本科学习期间,丁教授认识到了地质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地理学这些学科的基础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正是在这时丁教授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人文地理中所研究的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就是经济活动,由此衍生出了专门对于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探索兴趣,因此,一路以来,丁教授始终怀抱这份热忱,坚定地从事着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


科教之路:薪火相传,践行教育家精神

讲得一堂好课,专得一方科研,丁教授平衡着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工作,在科教之路上致广大,尽精微。

在教学工作中,丁教授非常重视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在丁教授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刚上大一的新同学,丁教授会在《经济学原理》的课程上反复强调一些经济学名词的概念,致力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刚刚迈入经济学门槛的同学讲解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在听完丁教授的课后,书本上拗口的概念解释变得通俗易懂,提前预习时遇到的难点也在讲解的某一瞬间茅塞顿开。为了让学生们扎实地掌握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他还向学生们强调要多做题,在题目中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课上学到的内容。丁教授曾这样说:“你们听丁老师的课,或许会觉得经济学很简单,但做起题来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要多做题,将过眼云烟的知识真正记在脑海里。”

正如古语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丁教授希望经济学的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来,关注实际中的真问题。为了帮助学生们从知识“象牙塔”走出社会,丁教授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他曾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往往与当下的实际条件不同,更为现实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大背景,因此若想要解决当前时代背景的经济问题,一味地照搬套用典型模型并不总是有效的,这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思考如何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济模型应用于当今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状况。所以丁教授非常鼓励学生们在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中对权威的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在讲解的过程中,丁教授总会不时停下讲课的进度,向同学们提问一句“你们觉得它说得对吗?”。若是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循循善诱的丁教授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表层的质疑深入到如何结合现实背景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次次地在无形中实现经济创新的路径。

为了让更多经济学的同学关注现实问题,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丁教授还特别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在多年的教学中,丁教授观察到现在的学生存在着实地调研过少的情况。他认为学生们应该多抓住机会走出去,去实地调查,研究实践,在调研中提出有价值的报告与问题,切实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而在科研工作上,丁教授以国家经济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成果切实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早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研究中,丁教授认为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空间这一地理要素,于是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创新经济地理学、休闲与旅游经济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便成为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丁教授主持过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著作8部,发表CSSCI论文49篇,《高校智库专刊》及领导批示或省部级采纳决策咨询报告达12篇,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次,研究成果累累。近十年来,丁教授致力于创新经济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基于创新资源产业配置与空间配置视角,利用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创新活动的空间发展问题,重点研究区域创新高地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区域技术专业化与多样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其中,丁教授与邱梦圆的《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形成机制与经济影响研究》以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分析创新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该模型分析知识异质性和技术的多样化与专业化等问题,探讨了知识集聚和创新分工机制,分析知识流动性、异质性和扩散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间福利差异的影响,是创新区域分工机制与经济影响的新解释。利用该模型,还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政策路径。丁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需要创新功能分工,发挥各地区创新优势,实现分工合作。


结语:树师德之帆,掌育人之舵

在谈及教育与强国时,丁教授说道:“‘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述,反映了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扎实学识和会爱之心的全面要求,源于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和当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研究真问题,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经济学研究人才。

他还对当代青年经济学者提出要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并进行多实地调研,实地访谈的建议。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态度,密切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识发挥实际作用,成为一名脚踏实地的经济学家。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育人不倦,桃李芬芳。已有三十二年从教经历的丁教授依然满怀热情,以知识承载希望,在科研与教育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文字|王靖坤 赵睿儿

图片|丁焕峰

  编辑 | 李寅萌

初审 | 陈聪

复审|何丽云

终审|黄国清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正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经济与金融学科而努力奋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