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对智能硬件来讲,是一个创业的大年:不仅有以多模态大模型为首的 AI 技术给各种现有硬件形态重新注入活力,头戴式设备领域也有 Vision Pro 这样足以载入史册的产品。
好眼镜,首先要佩戴舒适,至少是能忍受丨Giphy
但如果以销量论成败,提问“过去半年,智能眼镜领域最为成功的产品是什么?”Vision Pro 惨淡的销量让它连前三都挤不进去。但第一花落谁家已经毋庸置疑:来自 Meta 与百年太阳眼镜品牌雷朋联手发布的 Meta Rayban,在发布四个月之后销量就已经超过 100 万只。并在亚马逊上收获 4.3/5 分的高评价,产品口碑销量双丰收,绝对意义上的叫好又叫座。
虽然这个成绩相较于动辄百万销售的手机产品来讲不算什么,但放在智能眼镜领域就是妥妥的超级爆款:上一次配享如此高关注度的产品还是 Google Glass,但距今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一滴上个时代的眼泪——时至今日,这款有行业奠基意义的产品仍然是是如同文化符号一般的存在,在发售当年甚至引发过全民关于隐私以及科技硬件冲击日常生活的大讨论——这种担忧和讨论在今天又卷土重来。
谢尔盖布林戴着 Google Glass丨Stephen Shankland / CNET
义父!受我一拜!
Meta 的成功对于行业内的坚守者来说,有着近乎“再生义父”的意义。产品经理们终于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在你看到这篇文章时,国内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大中小厂,都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组建团队,研发这款产品的“中国版”。
此前 Bose 也曾在短暂涉足过这类“轻智能眼镜”的产品,但最终官方也不得不承认这类产品“未能真正触及用户日常的使用需求”,仅仅是是一款“眼镜形态的耳机”,并且综合体验不如传统无限耳机,难以打动更多的用户。
但 Meta 的成功,让原本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燃起。在产品形态上,这一轮当中及时跟进的模仿者,大多选择了照猫画虎,也有一部分不甘于此,依旧在传统AR的地基上寻求AI时代的新解法;价格上,既有大胆超越“原作” 的 3000+人民币售价,也有名创优品出品仅售 70 元,同样能打电话能拍照听歌。
形态被严格定义,但价格异常放飞自我 —— 只要你是持币待购用户,接下来的半年中,总有一款新品适合你。
名创优品的“优价版”丨淘宝截图
此时距离 Meta Rayban 发布已经过去了近半年时间,不少人终于意识到:智能眼镜,这个过去十年“间歇性垂死病中惊坐起”的硬件设备品类,终于迎来了一个爆发期。
这倒不是 Meta 第一次在智能眼镜领域出手,与雷朋的合作也已经是第二次。首代 Meta Rayban于 2021 年发布。只是那次更像是不同领域巨头的联名试水,在近两年的全销售周期里也只卖出了不到 25 万副。并且其中近乎九成的用户买到手后都迅速“吃灰”,实际上到了 2023 年,还在使用这款眼镜的月活用户数已经不足 2.5 万人,按照流行的说法属于应该避雷的“智商税产品”。
好的眼镜,要能够增加颜值丨Giphy
其实 Meta 也没有真打算做一款完全面向数码发烧友的产品,恰恰相反,从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智能眼镜尽可能适合更多用户群体:这一点从 Meta 最终选择与雷朋合作就能看出来。
和通常意义上我们理解的数码产品联名通常只是“锦上添花“ 不同,与雷朋的联名实际上是这款产品能够成功出圈的最重要因素:熟悉雷朋产品的朋友可能一眼就会认出:这款产品几乎完全就是雷朋于 1952 年推出,最经典的“徒步旅行者”系列的造型。
经典的 Wayfarer丨雷朋官网
由于这个系列原本就主打粗旷线条设计带来的百搭风格,因此即使 Meta Rayban在其中塞下了五个麦克风、一组摄像头以及电池、芯片一大堆元器件,整体视觉上的风格仍然不会太突兀。
在 Meta Rayban这款产品成功之后,各路人马纷纷开始分析是什么让它成为前所未见的大爆款,但Meta Rayban所搭载(准确来讲其实不能说是“搭载”,因为使用无论使用哪种大模型能力都需要链接手机)的 AI 功能并不是让这款眼镜成为爆款的根本原因:毕竟支持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 Meta AI 真正上线之时,眼镜已经发售超过三个月了,充其量算是“锦上添花”。
你就说这些算不算“智能眼镜”吧丨淘宝截图
除了如今人人谈论的 AI,Meta Rayban的产品属性就简单了不少,从眼镜的一些硬件配置细节,我们也能窥探到这款产品的设计思想:在狭小的机身中,Meta 为其设计了五颗麦克风阵列,这确保了这款智能眼镜有着远超智能手机甚至 AirPods 的收音效果:在目前的大量用户反馈中,“通话声音超级清晰”是被提到最多的优点之一。
短板不太明显,长板却很锋利,这就是 Meta Rayban为什么容易让人看起来产生好感的原因:哪怕你不是它的目标用户,相信你看到它时也不会拒绝戴上体验一下——而不会因为“过于极客外形”而耻于日常佩戴,或被如 Vision Pro 之类的的“分量感”所震慑。
先成为合格眼镜,再说智不智能
在此之前,智能眼镜行业的信心和耐心早已所剩无几(无论是哪种产品形态):环顾整个行业,从头部独角兽厂商,到华为、TCL 等大厂凭借供应链成本优势下场试水的产品,几乎都处于躺平的状态。原因也很合理:当前技术确实距离用户的预期的那个体验差距太远了,严格来讲甚至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偶见能摸到及格线的产品,却因为堆料导致售价过于昂贵,变成了一款硬件等软件生态的产品 —— 就像这一代的 Vision Pro,硬件物有所值,短期内也注定无法成为大众选择。
想象过这种,是吧……丨Giphy
当然,客观上来讲成品与用户预期差别如此之大,作为用户的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太过执迷于科幻作品中构建的那种“绿洲世界”一般的虚拟世界体验,甚至连类似钢铁侠佩戴的那种 AR 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由于影视作品常年“洗脑”,似乎都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但现实是,无论是显示还是电池技术的发展,都远远没跟上人类想象力的脚步,厂商不得不在自家产品上做出各种艰难的抉择:这也是我在过去与不少国内 AR/VR 公司交流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选材”的原因:通过各种维度上的取舍,最终打造出一款爆款产品的概率,某种程度上并不比中彩票高多少 —— 即使是 Meta 的成功,也有很强的偶然因素。
但在其他厂商跟随 Meta 的脚步中,AI 却反客为主成为了各家主要的卖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硬件大厂往往已经在大模型的应用层整合已经积累了相对更多的经验,这些都可以直接被套用在智能眼镜的多模态交互上;当前的智能眼镜因为短期内难以依赖眼镜本身的计算能力来完成哪怕是最小体积的端侧大模型,因此在未来可见的 3-5 年内,智能眼镜都只能充当一个“外界信息接收器+生成结果播放器”的存在。
好的眼镜,让人六亲不认丨Giphy
这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在智能手机的端侧模型计算能力逐渐被重视并飞速发展(尤其是有类似苹果这样的大厂 All in 之后)的当下,智能手机的端侧模型使用体验会越来越好。如果有一个能让手机日常出门都放在背包中,而只通过眼镜就能完成几乎所有日常操作的可能,这种操作体验不仅非常理想,甚至已经脱离科幻范畴,即将变成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 —— 这就是短期内智能眼镜形态产品可能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最大变数。
除此之外,Meta 也让越来越多的智能眼镜厂商意识到,一个时尚不违和的设计,对于智能眼镜来讲有多重要——在行业发展初期并非厂商不希望拥有好设计,而是彼时的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程度远不及今日发达。
今天的水平可以让雷朋的经典太阳设计为智能眼镜所用,其他厂商当然也不会错过通过联名的方式将好设计融入其中的可能:过去已经出现的经典案例就有华为与 GENTLE MONSTER 联名打造的三款智能眼镜,上市后同样作为时尚产品被热炒,到今年下半年,我们也会看到更多强调设计与联名的智能眼镜新品上市,比如一家初创公司 Even Realities 在其首款产品宣传片中,就拉上了传统眼镜厂商 LINDBERG 与MIKITA 的前高管作为合伙人,用了大量篇幅从眼睛设计角度介绍产品——这同之前智能眼镜的宣传策略已经大不相同。
好的眼镜,甚至让你重新做人丨Giphy
讲到这里,其实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当前头戴式智能设备(Vision Pro 显然已经不算“智能眼镜”了,姑且这么称呼它们),已经因为工程技术所限,被迫分为了两个派系:一类追求极致的显示效果,并愿意为此牺牲大量其他场景下的使用体验;另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为了让用户能够每天尽可能多地把智能眼镜戴上出门,抛弃了大量看起来“很智能”的功能。
这两个极端之间就像一条光谱,散落着各种形态的智能眼镜:Vision Pro 显然这条光谱上是中间更接近前者的版本,而 Meta Rayban无疑是目前市面上最接近后者概念的量产产品之一。
某种程度上,务实而且相对靠谱的 Meta Rayban,是这些过去已经被虚假宣传欺骗已久的用户,最终用钱投票的选择。
如果你问我:Meta 做对了哪里?我想是因为它回答对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用户愿意将智能眼镜日常每天都戴出门?
Meta Rayban 收纳充电盒丨作者提供
最熟悉的难题,还是绕不开
行业奠基者 Google Glass 一开始也是极致轻薄路线的产物,但彼时的硬件水平还无法“攒”出一台 Meta Rayban 这样完成度的智能眼镜,在初代发布后市场最兴奋的阶段过去后,这个形态产品的简陋体验也就迅速被用户所抛弃。Google 在后续推出了两款产品后就放弃了消费级市场,自此从普通用户的视野中销声匿迹。
今天的用户用钱投票造就了 Meta,十年前也同样用钱投票干掉了这个行业的先驱,我们才终于明白 Google Glass 的失败不是因为“路线错误”,彼时没有高通 AR1 这样转为极致轻巧智能眼镜定制、大小不到小拇指甲盖一半的 SoC 芯片,也没有 1200 万像素、能够纵向布置在眼镜腿中的低功耗传感器。一切都没有足够的基础。
AR 系列芯片尺寸对比丨高通官网
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眼镜行业并非一潭死水驻足不前,一个已经被认定失败的概念在十二年之后不仅重新焕发活力,还成为了行业爆款,这已经是对行业内还在坚持的探索者最大的鼓励。
但还是要务实地说,短期内智能眼镜并不能“取代 iPhone”,未来三到五年内,智能眼镜与智能手机如何更深度地协作,都会是行业最前沿的课题。甚至 Meta 自己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智能手机形态的计算单元”这件事是否是未来智能眼镜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根据目前曝光的专利内容,Meta 对于智能眼镜未来的产品规划中,除眼镜本体之外,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产品形态:能够读取人体神经信号的腕上手环,以及充当“计算中心”的“类智能手机形态”硬件产品。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现在 Meta Rayban 与手机进行的交互虽然智能,但还远远谈不上创新,如果未来搭载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眼镜不得不进一步与手机融合,来获取更智能流畅的感知能力,那么一个不用挂在头上的计算终端,仍然会是短期内难以绕开的发展方向。
Meta Rayban app 配对丨app 截图
除此之外,一些“上古时期”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被重新挖出:已经有用户发现 Meta Rayban 可以通过破解环境光传感器的方式,在开启摄像头瞬间用贴纸物理屏蔽掉指示灯,即可实现“偷拍”的效果。
如果你还记得,偷拍问题就是当时 Google Glass 作为新物种在全球面临质疑声音最大的问题。如今伴随着 Meta Rayban 的大卖,这些隐私问题又被重新搬出来讨论——这些都是智能眼镜成为能够与智能手表、真无线耳机(TWS)销量匹敌的大众消费品之前所要正面解决的问题。
Meta Rayban 只是个开始丨Rayban官网
但总而言之,Meta 的成功,向世界揭示了一个被忽视已久、但却至关重要的产品准则:产品不能脱离用户的实际体验,否则再多的功能都会变成花拳绣腿。
作者:阿兰锕镧
编辑:卧虫、沈知涵
封面图来源:Giph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