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星标 果壳硬科技
★
近日,东莞理工学院徐进副研究员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应磊教授团队合作,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ature子刊)发表了题为“Highly Conductive Polymer Electrodes f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的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一种以柔性高导电聚合物电极替代传统刚性ITO电极制备高效稳定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方法。
柔性聚合物电极取代刚性金属氧化物电极
目前,大多数OLED器件采用氧化铟锡(ITO)作为透明电极。尽管ITO能够实现柔性化,但由于金属氧化物易碎,难以实现拉伸变形。然而,在下一代可贴合人体皮肤的发光显示器件中,柔软和可拉伸特性是必要的。显然,脆弱的ITO无法满足可拉伸特性的要求,这限制了其在未来柔性可拉伸发光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可拉伸电极材料的显著特征在于同时具备高电导率和可拉伸性。传统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电极仅具有高电导率特性,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目前制备柔性可拉伸电极的常见方法是将高导电性材料如银纳米线、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嵌入柔性衬底中,以赋予其可拉伸特性。然而,这种有机-无机或有机-金属复合材料容易出现相容性问题和导电材料结合不稳定等挑战,严重影响了电极的长期使用效果。
高导电聚合物电极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并可通过化学结构设计或物理共混获得可拉伸特性,因此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
分子间氢键调控降低溶液黏度与凝固点
聚苯并二呋喃二酮(PBFDO)是一种自掺杂的高导电聚合物。但商业化的PBFDO导电溶液以DMSO为溶剂,溶液粘度大,凝固点较高,旋涂制备的薄膜质量较差,无法直接用于导电电极的制备。
材料的化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分子间氢键作用
为了解决PBFDO溶液旋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向PBFDO导电溶液中加入了正丁醇,通过调节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来降低其粘度和凝固点。一方面,由于氢键本身具有方向性,将正丁醇加入到DMSO中,通过与之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打乱了DMSO分子间的有序结晶排列,有效地降低了溶液的凝固点。正丁醇的引入将导电溶液的凝固点从-1 ℃大幅降至-27 ℃,这显著提高了PBFDO导电溶液的抗冷冻能力。另一方面,正丁醇的引入减少了PBFDO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机会,从而降低了溶液的粘度并增强了稳定性。
PBFDO溶液的凝固点、黏度以及其薄膜的耐溶剂性和透光率
通过旋涂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低表面粗糙度(2.06 nm)、优异透射率(>80%)和高导电性(1200 S cm-1)的PBFDO薄膜。此外,由于其适当的功函数(5.3 eV)、规则的分子堆积和低折射率特性,PBFDO电极有助于有效载流子注入、传输以及光子提取。
PBFDO薄膜形貌、功函数、电导率以及折射率
基于聚合物电极的器件优化
基于PBFDO电极,制备了器件结构为Glass/PBFDO/PEDOT: PSS/SY/CsF/Al的有机发光器件。我们观察到基于不同厚度PBFDO阳极的器件展现出明显的二极管注入特性,并呈现出电流密度随着PBFDO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ITO参考器件也呈现出相似的现象。所有基于PBFDO阳极器件的启亮电压(Vth)均维持在2.6 V,表明载流子注入非常通畅,这可以归结于PBFDO电极与PEDOT: PSS具有匹配的能级。此外,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LEmax)与电极表面电阻率的关系并不显著,但最大亮度却随着表面电阻率的提升而下降。基于PBFDO电极(25 nm)的优化器件,其LEmax达到了12.8 cd A-1,而相似表面电阻率的ITO参考器件,LEmax为12.7 cd A-1。这说明基于PBFDO阳极的优化器件可以与条件相似的ITO参考器件相媲美。然而,以PBFDO为阳极的器件因较高的表面电阻率而导致较低的最大亮度。此外,在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树脂(PEN)基板时,柔性器件也实现了令人满意的性能(7.7 cd A−1)。
基于不同厚度PBFDO电极的发光器件主要发光性能
研究团队 | 作者
酥鱼 | 编辑
如果你是投资人、创业团队成员或科研工作者,对果壳硬科技组织的闭门会或其它科创服务活动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企业微信”添加我们的活动服务助手,我们将通过该渠道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