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伊玛堪是赫哲族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甚至更早的元明时期。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伊玛堪也是传承赫哲族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风俗等等的重要形式。其实它的内容主要以歌颂英雄、宗教信仰、渔猎生活、风俗及爱情故事等等。他的演唱分为大唱和小唱,没有伴奏,也就是说一段唱一段。2006年的时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的时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至今已有多位伊玛堪传承人。”
“口弦琴是我们民族最小的乐器,实际上在我国的南北各个地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有口弦琴,它的起源其实有多种说法,但是能确定的是它的历史也有几千年了。”
“像我学习非遗文化是受我的姥爷,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的影响,一方面是从小听他演唱过伊玛堪,觉得有趣、神秘,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不断传承的精神是很打动我的。”
“在学习伊玛堪和语言的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学习语言的过程比较枯燥,而且涉及到的语法比较复杂,赫哲语属于粘着语,有很多的助词和助动词,它的词尾变化又比较丰富,学习后如何用更容易的方法教会给大家,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前学习赫哲语很多人是用比如说汉字去标注,或者用各种方式去标注,但是如今我的老师董兴业老师已经研究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标记方式。拼读更加标准,可以更容易读出来,另外就是方便学习语法,给我自己学习和教大家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因为赫哲语是伊玛堪的生命和基础,语言在,伊玛堪才能存在,就像国外的人想学我们中国的相声,必须要先学习汉语是一个道理的。在学习非遗文化之后,我是在伊玛堪的传习所做传习教师,如今我也在线上做自媒体,其中也包括有赫哲语的教学。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看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这种艺术形式,鼓励大家多多去学习。”
“在我市大力发展非遗文化的背景下,伊玛堪的传承确实得到了诸多的帮助,郊区宣传部、文旅局将非遗文化与文明实践紧密的联合了起来,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以及非遗进景区等等活动,使非遗在更广泛的群体当中传播,培养了潜在的传承力量。”
“(赫哲语:大家好),大家好,我是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胡艺,今天跟同学们分享的是我们赫哲族的伊玛堪和口弦琴。”
“我现在身上穿的就是赫哲族的服饰,我们学校的楼梯间的墙面上,还有民族教室里都摆放着鱼皮画,之前我也上过关于鱼皮画制作的课程。今天胡艺老师给我们上课,我觉得口弦琴的声音比较独特,希望以后还能再接触到一些赫哲族文化。”
“我个人对赫哲族语言比较感兴趣,我觉得赫哲族语言不仅是一种赫哲族的文化,更是一种赫哲族精神的传承。还有在本节课上,胡艺老师讲的口弦琴我也很感兴趣,听到高音和中音的体现,我身临其境,感觉进入了自然,有鸟叫,还有马蹄声,以后我要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再学习口弦琴。”
“非常高兴今天非遗文化走进了咱们敖其镇赫哲族学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非遗项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实践,体会到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作为全区唯一的一所赫哲族学校,我们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非遗传承的工作做好。在我们学校平时开展了很多非遗的活动,包括赫哲族的项目,有鱼皮画的制作、赫哲语的传习以及赫哲族体育项目的这种展示。在这些社团活动的范围之外,我们今天又增加了新的非遗传承项目,对于我们学校今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在赫哲族传承方面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能坚持做非遗传承人,是因为自身的热爱以及传承的责任,一方面我是有家族世袭的传承,从姥爷到妈妈到我,这也是我们传承的精神所在。另一方面是在大学期间,我也是学习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专业,所以这也是我的本职工作,无论以后说这条路能走多远,我还是会坚持的。今后我也是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找到更好的方法传给大家。”
END
记者:欣 欣
编辑:单 丹
编审:马 丹 李 刚 李 佳 于 洋 沈相廷
审核:周雪峰
监制:董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