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连接未来——从常山非遗看一座城的文化自信

体娱   2024-12-26 09:00   北京  


▲ 常山蛋雕。(图源:常山文旅)


作者:郑委平

来源:《文化月刊》


常山是一方灵秀的土地,位于浙闽赣皖交通要塞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置县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作为“八省通衢、两浙首站”,常山不仅是地理上的交通枢纽,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非遗如同一条条文化脉络,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滋养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常山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常山县以其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答卷,展现了非遗融入生活、连接未来、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无限可能,为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空间。


01

常山非遗:现状与特色并蓄


(一)非遗资源概览


常山县的非遗资源丰富多元,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多个领域,构成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风景线。截至2024年6月,常山县有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山喝彩歌谣、11个省级项目(含国家级)、77个市级项目(含省级)、200个县级项目(含市级),各类非遗工坊19家,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与体验点遍布城乡,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山喝彩歌谣,最早源于北魏时期,在常山境内传承久远,这一源自民间的说唱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表演形式与深刻的民俗内涵,成为常山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常山喝彩歌谣。(图源:常山文旅)


(二)历史传承与现代意义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活智慧,更承载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常山县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历史上,各种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非遗资源体系。


当然,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的记忆,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多重意义。它增强了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推动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非遗与常山城市形象的共生


常山的非遗资源与其城市形象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一个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形象。非遗项目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了外界对常山的认知与兴趣,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非遗旅游产品的热销,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文化自信。非遗与城市形象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文化认同与地方特色的体现

常山的非遗项目代表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例如常山喝彩歌谣、常山传统榨油技艺、常山贡面制作技艺等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地方文化的象征和标志。通过项目的保护传承,加强了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自信。


2.旅游核心吸引力的增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遗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游客们不仅为了欣赏非遗项目的表演和展示而来,更渴望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和历史。常山县的非遗旅游产品如常山木榨山茶油、茶油香薰、常山贡面、蛋雕艺术等,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非遗火壶。(图源:常山文旅)


3.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推动
非遗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遗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常山县培育了一批传统榨油技艺等省级非遗工坊,非遗企业活力凸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发展。同时非遗工坊的建设,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4.凝聚力与文化自信的强化
非遗传承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展示,常山县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和互动,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这些活动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自信,展示了常山县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突出成就和积极贡献。


02

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实践探索


通过创新性转化,常山县成功地将非遗融入了现代生活,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一)常山喝彩歌谣的舞台转化


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山喝彩歌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表现形式,常山喝彩歌谣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民间艺术到现代舞台艺术的华丽转身。该项目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现代化舞台表演的形式吸引了更多观众和投资,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非遗技艺的现代应用


除了美食和文创产品外,常山县将非遗技艺成功应用于现代工艺制造中。例如常山的传统榨油技艺不仅在传统茶油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改良和工艺提升,常山榨油技艺实现了从传统手工制作到部分工业化生产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更增强了非遗技艺的市场竞争力。


▲ “木龙榨”榨油技艺。(图源:常山发布)


(三)场馆建设与文化展示


常山县注重非遗展示与体验场所的建设,通过非遗馆、非遗生活馆等场馆的设立,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弘扬。


这些场馆作为地方非遗的集中展示平台,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与技术设施,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常山丰富的非遗资源。对外开放运营后,吸引大量游客与文化爱好者的参观与学习,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北门街区“非遗生活馆”是常山县打造的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它以地方历史文化街区为背景,巧妙融合非遗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与生动有趣的互动展览,引领游客与市民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享受,更深层次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承,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03

非遗产业融入生活的创新路径


非遗作为常山县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传承与发展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产业发展方面,常山县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成功地将非遗与现代经济活动相结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非遗的传承创新。

(一)胡柚产业


常山县气候得天独厚,尤以盛产胡柚而著称。作为“中国胡柚之乡”,常山县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胡柚栽培历史,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常山胡柚,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山县依托常山胡柚栽培技艺这一传统非遗项目,积极培育常山胡柚非遗工坊,结合现代化生产工艺,成功打造胡柚衍生产品——胡柚汁。


这一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浙江艾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非遗工坊经营主体,生产的胡柚汁销售量及销售额庞大,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成为亚运会特供饮品,更远销海外。胡柚非遗工坊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胡柚产业已成为常山县的支柱产业。


常山县以胡柚为媒,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巧妙结合,成为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范本。


▲ 多元化的胡柚产品。(图源:宝鸡发布)


(二)茶油产业


常山县茶油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作为非遗旅游商品的茶油,不仅是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更是现代生活中健康食品的代表。常山县传统茶油工坊荣膺省级非遗工坊之誉,全县范围内多达十几家的茶油企业共同构筑了茶油产业的繁荣景象。


通过技术改良与市场推广的双重驱动,常山县的茶油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制作到现代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在这一过程中,常山县不仅保留了茶油传统工艺的精髓,更积极适应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卓越的品牌形象。如今,茶油产业已成为常山县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独特的融合模式,不仅为常山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三)文创产品


除了传统的非遗美食类产业外,常山县还通过非遗资源开发了茶油香薰、蛋雕艺术品、竹编艺术品、糖画礼盒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在设计上别出心裁,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更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拓展了市场,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04

非遗保护与城市文化自信建设经验启示


(一)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常山县通过深入挖掘与创造性转化非遗项目,成功推动了非遗产业化发展。如胡柚汁产业的成功实践表明,挖掘本地特色非遗项目潜力,推动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化发展,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将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地方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多元化开发与市场拓展


常山县通过多元化开发路径拓展了非遗的市场价值。依托非遗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与非遗工坊,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提升了非遗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结合自身非遗资源特点探索多元化开发模式,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与服务项目,以此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 “常山贡面”非遗工坊。(图源:常山发布)


(三)现代科技助力非遗数字化保护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与保存,建立完善的非遗数据库。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非遗研究与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了非遗科学性与系统性保护水平。

(四)文旅融合,扩大非遗影响力

常山县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非遗体验点与研学旅游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这种文化与旅游融合模式扩大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相关文章


从“活下来”到“火出圈”——宝鸡“非遗+”背后的热辣滚烫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创新焕活与时尚转化


注:本文配图除特殊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都看到这儿,再点个“在看”

观邑
有温度的城市营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