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新华社)
作者:王志强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体育事业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1]。
体育赋能城市建设、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也是使一座城市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国诸多城市结合地方实际,探索体育城市建设之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并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而付诸实施。
近年来,深圳也提出建设国际体育城市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2020年3月12日,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203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2];2021年5月15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著名体育城市;2021年11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支持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如今,深圳已跻身全国体育大城行列,是全国唯一一座海陆空皆有大型赛事的城市,见证着深圳在体育建设上的成功实践,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01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内涵与深圳城市特质
体育在城市形象塑造、综合竞争力发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体育列入城市新型发展战略中,建设体育城市,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标准
在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际较为权威的评选机构为《体育商业》(SportBusiness)和方舟体育(ArkSports)发布的“世界顶级体育城市”评价选取标准,以及欧洲体育之都协会(ACES)开展的“欧洲体育之都”评价[3]。国内评价指标方面,鲍明晓教授提出了构建全球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是浓厚的体育氛围与多彩的体育生活[4]。由此可见,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体育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其最基本特征是拥有浓厚的体育氛围和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上榜城市在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 大运中心。(图源:新华社)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特征依据国际传播咨询博雅体育公司(BCW)、欧洲体育之都评选(ACES)、英国Sportcal公司发布的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评选标准[5],主要包含六大特征:体育建设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依托;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能够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备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体育资源富集,体育产业发展良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体育生活氛围;拥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国际化场馆和知名运动队。上海体育大学联合国际体育经济学会共同发布的《2023全球体育城市指数》,采用四个指标维度,评价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分别为:体育历史与传统、体育赛事影响力、媒体传播力、职业体育影响力。从目前体育城市评比细则来看,体育城市的评定指标主要有:举办赛事的水平及规模、本土职业体育发展良好、丰富的体育资源等[6]。综上,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评价指标和特征的梳理,可将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内涵概况为两大层面:城市影响力、城市基础条件。
城市影响力主要包括举办国际体育比赛的能力、体育文化影响力、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的评价。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承办国际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这些比赛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和关注,同时能够展示城市的组织能力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通常拥有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资源和活动,如体育博物馆、体育艺术表演、体育文化节庆等。大型赛事活动和资源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城市软实力。此外,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应当具备成熟的职业运动员培养体系,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城市的竞技体育水平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城市基础条件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体育设施建设、群众参与度、政策保障等方面的评价。结合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均具有较高水平,这些城市通常拥有现代化、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训练基地、运动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满足各类专业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需求,而且可以为本地居民提供完善的体育娱乐和锻炼场所,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还离不开体育产业优势,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二)深圳体育事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深圳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2020年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透视人类文明时空演进》正式对外公布。报告显示,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续竞争力由上一年的第19位跃升至第9名。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深圳也位列第9。此外,深圳还在全球经济活力指标前10强中排名第5。2022年,深圳GDP达32387.68亿元,同比增长3.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4和0.3个百分点,也领先其他一线城市[7]。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深圳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此为起点,不断探索、总结大型国际赛事举办经验。此后,深圳又陆续举办众多高端国际性、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例如世界首届无人机锦标赛、亚洲冰壶锦标赛、世界乒乓球精英赛、NBA季前赛、ATP公开赛、WTA年终总决赛、高尔夫世界杯、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鹏城杯”全国象棋排位赛、“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2023年全国游泳锦标赛、2023女子冰球世锦赛、国际象棋邀请赛等。众多世界高水平赛事落户深圳,提升了深圳的办赛能力。
▲ 2023女子冰球世锦赛。(图源:文旅深圳)
深圳具备丰富的体育资源、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竞技体育实力,为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著名体育城市相比,深圳体育发展与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体育场馆数量相对不足,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公益性也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群众体育发展的需求;本土体育运动品牌实力有限,现阶段深圳体育品牌多为知名企业分公司或经销中心,本土品牌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竞争力不强,品牌的培育欠缺;深圳在大型赛事与城市融合发展、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2
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深圳实践
(一)群众体育发展实践
群众体育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营造全民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发展群众体育,对于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年轻、时尚、创新、绿色”逐渐成为体育事业的核心和标志,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这一群体对体育赛事有强烈需求,也是健身休闲的主要人群,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为深圳体育运动的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的重要部署,也是开展相关工作的指导方针。深圳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群众体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体育成为深圳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深圳陆续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法规,在先行示范区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带动深圳群众体育发展,不仅激发了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增强了市民的运动意识[8]。此外,还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深圳市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工作的通知》,会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印发《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的实施方案》,指导市体育总会制定《室外智能健身设施输出数据标准》。制定《深圳市参加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项目相关人员奖金奖励方案》和《深圳市参加全国智力运动会相关人员奖金奖励方案》等。在系列政策指引下,深圳将全民健身融入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2022年12月27日,深圳市荣膺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称号。
推进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运动场地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深入发展。2023年深圳新增各类型体育场馆345所,新增开放各类运动场地1892片,新增订单数约640.0万宗,新增入场锻炼人数约1451.1万人次。为更加高效地利用体育场馆,方便群众使用,创新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为市民查询、预定体育场馆及一键预约、支付费用等提供便捷服务。
▲ 室外智能健身器材。(图源:深圳发布)
全力打造深圳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深圳品牌。现有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月等,“深圳杯”系列赛事已举办十余年,由最早的仅有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项目逐步扩展,形成了“三棋一牌”(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和桥牌)和龙狮、太极拳等项目共同发展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在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2.9%,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9]。
加强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全民健身理念,将体育文化纳入全民健身的完整循环,赋予全民体育活动更加深刻的文化精髓,倡导将体育和健身素养作为个人发展和整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方面,培养崇尚运动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充分调动白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深圳还出台《办公室人群碎片化时间运动处方解决方案》,鼓励上班族充分使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宣传碎片化运动器材展厅,开办碎片化运动指导师培训班,推动碎片化运动进入福田CBD商圈等。
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指导。科学健身指导是引领现代生活新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运动健身方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深圳,广大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群众体育工作一线,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热情,指导群众开展体育锻炼,不断发挥作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领头雁”作用。截至2023年12月,深圳市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达4.7万名,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科学健身网络体系年度服务市民群众超600万人次;深圳市体育义工总人数达2.6万名,累计服务项目总数1.1万项,总服务时长超84万小时[10]。
推进科学运动、促进全民健身普及,发挥体育组织、俱乐部、专业团体等的重要作用。以游泳运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深圳共有区级游泳/水上运动单项协会16家,游泳俱乐部40家,游泳培训机构近200家[11]。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作为市级体育组织,一直与各区级游泳/水上运动单项协会密切联动,提供技术、赛事组织经验、教练员培训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带动全市游泳协会、俱乐部、培训机构提升游泳运动水平和救生技能,促进基层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广游泳运动、组织基层赛事、开展游泳培训教育等工作,加强游泳运动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此外,还通过组织“救生安全进社区”“科学健身指导”等活动,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健康运动、正确运动”的意识[12]。
加快推进体卫融合健康促进新模式。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两大战略,对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深圳不断深化“体卫融合”、创新体育惠民模式,持续提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截至2023年12月,全市市、区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10个,每年为市民提供体测服务6万人次,在广东省2022年体测中深圳市达标率为97.2%,位居全省第一[13]。“深圳市体卫融合运动康复站(点)”是推进体卫深度融合的创新措施,作为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理念的“阵地”,为市民群众免费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健康指导服务。2023年12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新华医院,筹建深圳市体育医院。深圳市体育医院将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中医学、筋膜学等学科领域发挥优势,满足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以及全人群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全民健康、竞技体育发展,推动体育与卫生健康深度融合。
未来,深圳将继续以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让体育亲民、惠民更便民。
(二)竞技体育发展与赛事体系建设
深圳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为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一流赛事体系。近年来,深圳体育赛事发展的产业环境不断完善,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不断增加,高端体育赛事种类不断丰富,本土体育赛事品牌争奇斗艳,形成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突破”的良好氛围,涵盖“国际重大赛事—顶尖职业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等各具特色、互动联动的赛事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形成一股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助力深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城市。
1.竞技体育水平飞速发展,深圳已经成为一个集海陆空皆有大型赛事的城市。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意义重大。2011年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深圳竞技体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大运会带来的“精彩”不仅仅是中国队勇夺75金、雄踞奖牌榜首的优异成绩[14],还直接加快了深圳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在2022年举行的国际泳联世锦赛上,深圳本土花样游泳运动员王柳懿、王芊懿夺得双人技术自选、自由自选以及集体技术自选、集体自由自选金牌,成为“四冠王”,这是中国花游队自1983年建队以来,在奥运双人、集体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也展现了深圳竞技体育“本土化”发展成果[15]。2023年杭州亚运会深圳健儿勇夺10金5银4铜;合肥智运会深圳代表团以4金6银2铜展现出强大的竞技实力;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区两级体育类活动项目300多项,10月至12月,深圳全市及各区先后举办了30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掀起“体育赛事黄金季”高潮,让市民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活力与澎湃能量[16]。
鲍明晓、陈林华等学者认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关键[17];举办体育赛事的规模水平、赛事等级及数量,是衡量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深圳近年来在体育赛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如网球大师赛、高尔夫球赛、国际马拉松赛等,吸引了全球目光,提升了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和棋类项目均有联赛的主场落户深圳,深圳烈豹篮球俱乐部、深圳铁狼足球俱乐部,深圳昆仑鸿星女子冰球俱乐部影响力持续攀升;深圳大学乒乓球俱乐部、深圳羽众羽毛球俱乐部、深圳鹏城国际象棋俱乐部等专业水平、资金投入全国名列前茅,深圳已经形成规范化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协会管理与支持,推动体育的科学化。
发展城市体育建设,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落地大型的体育赛事。深圳从全局高度、从未来体育趋势等多个方面,精心谋划,全面布局,通过引进大型体育赛事,带来全民关注度和连锁经济效益,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发展。国际冠军杯中国赛、NBA中国赛、WTA年终总决赛、世界羽联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帆船对抗赛等国际高端体育赛事都已落户深圳,每年超30场国际单项赛事,超100场职业联赛,吸引近200万人次的观众到现场观赛[18],线上观看人数更是过亿人次。各类高端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满足了市民不断提升的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知名度。
▲ 2024李宁·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图源:深圳市体育中心)
2.打造高水平本土体育品牌赛事。在深圳众多的本土赛事IP中,中国杯帆船赛是一张“特色名片”。中国杯帆船赛创办于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荣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航海赛事,五次被评为“亚洲最佳帆船赛事”,如今已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大帆船赛事,是我国水上运动精品赛事、广东省十大国际品牌赛事,被世界帆联授予“推动航海运动特别奖”。在赛事期间,组委会策划并发起系列公益行动,引领市民拥抱蓝色文明,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同步开展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激发消费潜力,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
此外,深圳还先后举办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暨世界湾区帆船赛等水上赛事、“深圳100”越野赛、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龙华国际网球公开赛、龙岗国际象棋大师赛、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淘汰赛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力深远的品牌赛事,不断激发本地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丰富城市的体育文化生活,为深圳的体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建设“智力运动之城”。智力运动是一种强调智力和思维能力的竞技运动,运动项目通常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桥牌等,它强调参与者的智力技能、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大力发展智力运动;深化全民健身,要大力发展以围棋、象棋、国际象棋为代表的智力运动。《深圳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提出,深圳要推广棋类运动,建设“智力运动之城”。深圳着力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包括线上运动月、智力运动月、水上运动月、企业特色月、科学健身月等,智力运动赛事体系形成精品,打造鹏城杯等棋类赛事活动IP,创建智力运动之城。
近年来,深圳的围棋事业发展迅猛,先后举办了全国围棋个人锦标赛、“湾区杯”中国围棋大师赛、第33届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女子职业围棋名手深圳邀请赛,并举行第43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这些赛事,涵盖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加比赛的国家和人数最多的职业和业余围棋赛事,不仅为棋手们提供了切磋技艺的舞台,也为推动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圳以建设“围棋名城”为目标,出台了《深圳市围棋发展的实施规划》,这是中国地方性的第一个有关围棋的城市规划。象棋运动也是深圳建设“智力运动之城”的重要着力点。深圳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的象棋发展规划——《深圳市象棋发展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举办了中国第一个“7.27象棋日”,创办首届“棋茶文化节”,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由广东省文物局、深圳市民政局审批通过的象棋博物馆。“深圳象棋日”自2021年诞生以来,每年举办20余项象棋系列活动,在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和推动了象棋运动的发展[19]。
▲ 第43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图源:深圳发布)
对照“到2035年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深圳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凝聚多方合力,为广大智力运动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智力运动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如今,深圳智力运动项目群众基础逐渐深厚,高端品牌赛事、职业队伍初具规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模式创新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货物和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发展现代体育产业。深圳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深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顶层政策制度设计,发挥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2020年3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近年来,深圳加快体育市场主体扶植和培育,推动体育新业态融合和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体育消费场景和服务。深圳市体育产业呈现“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吸纳就业保持平稳,整体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354.02亿元,同比增长6.5%。增加值532.60亿元,同比增长6.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20]。
随着体育产品消费需求的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线上体育产品发展较快,体育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圳数字化体育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专业化场馆管理系统受到市场青睐,深圳市相关企业深耕智慧场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深圳市体育科技企业总量大,体育科技制造产出、创新专利集聚程度高,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22年,全市共有约889家体育科技企业,全市体育科技企业总产出约225亿元,全市体育科技企业共有技术专利数量共计4636项;截至2022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占全国体育领域专精特新总数(49家)一成以上,位列全国城市第一[21]。
以科技创新赋能,深圳体育制造业优势突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催生下,传统体育场馆设备制造企业持续转型升级,科技企业区域集聚初步形成,智能体育标杆项目优势突出。
深圳着力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拓展体育消费场景,挖掘体育消费潜力,提升体育消费体验,体育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8月,深圳获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深圳积极拓展消费场景,深度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创新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便捷服务;2020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深圳体育消费节、两届深圳棋茶文化消费节,每年举办近百场活动引导商家提供让利服务,组织企业提供让利优惠额度超过5亿元,不断激发市民消费热情[22]。
深圳体育消费模式、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持续推广“健身+消费”的促消费模式,跳出以往单纯办赛事、办活动的思维,策划体育赛事活动时充分考虑带动体育消费效果,将促消费相关环节融入活动全过程。2020-2022年,深圳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持续提升,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22年,深圳市人均体育消费3765.2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8.4%,较2021年、2020年分别增长273.03元、589.89元。按2022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66.18万人计算,2022年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665.01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7.7%,较2020年同比增长19.3%[23]。
(图源:深圳发布)
数据显示,深圳体育产业每多产出1元,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8.68元(2018年)[24]。深圳居民体育消费提质扩量的发展态势为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深圳秉持“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产业政策、消费机制、消费模式、服务产品持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圳创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育产业涉及体育器材制造、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培训教育等多个领域,其发展兴盛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发展动力,自2014年起,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25],发展迅猛,重大体育赛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非常显著。其次,体育产业的繁荣有助于促进城市体育竞争力的提升,吸引更多国际体育赛事和顶尖运动员来深圳交流竞技,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和消费的稳定增长;由此带动的旅游、休闲、消费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深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03
深圳打造国际体育名城的路径选择
伦敦、纽约、洛杉矶等是世界一流体育发达城市,他们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共性:一是具有先进、完善的体育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体育场馆等,能够举办许多大型国际赛事;二是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体育文化,涵盖各种体育项目和赛事,包括职业联赛、国际比赛等;三是拥有繁荣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城市是重要的经济支柱。深圳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综合实力雄厚,曾举办过众多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的体育发展和相对先进的体育设施,加上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为深圳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圳要对标世界一流体育发达城市,立足自身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做出合理规划,更好地发挥城市特色,以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深圳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提高场馆利用率,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今后,深圳将推进新一轮的文体设施建设高潮,包括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场馆建设不断完善中。根据《深圳市重大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至2035年深圳共规划各类重大体育设施85处,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深圳的体育设施水平,为城市打造国际体育名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深圳当前已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新增可用空间非常有限,这成为场馆建设的一大掣肘。鉴于此,可通过改建、扩建等手段,实现现有体育场馆规模、功能的提升,提高使用效率,满足日益提升的比赛需求。
(二)推动体育产业持续繁荣
深圳将继续加大对现代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推动体育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深圳打造国际体育名城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深圳必须加强本土体育品牌的培育和推广,鼓励本土企业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资本进入等方式,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在产业政策和行政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例如扩大产业基金扶持范围、提高扶持金额,以及创新赛事管理方式,改革商业赛事审批和备案机制;同时,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协作,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和促进体育产业进一步繁荣。
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体育主管部门应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当市场需要时,政府不能隐身,要及时引领,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舵手一样;当市场不需要时,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此外,深圳体育主管部门还应作为赛事的一分子投入运营、筹备中,一起出谋划策提供建议,促进体育赛事的社会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社会资本办赛的深圳模式。
▲ 深圳湾体育中心举行的“科技深圳助力全运”无人机飞行展。(图源:深圳发布)
(三)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深圳先行示范区应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作出有益贡献,这对深圳体育事业发展和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圳将创造更多机会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提升城市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大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奥运城市及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体育组织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或举办大型体育会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专业媒体、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以及媒体工作者,加强与国内外体育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快建设体育博物馆及体育公园和体育文化体验中心等设施[26]。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深圳在国际体育竞技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成为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四)发展生态体育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要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便于市民参与户外运动、亲近自然。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推进着力打造“运动天堂”,以生态之力支持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动体育活动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参与生态体育活动,结合“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规划体育场所,例如在山区、公园或海滨建设健身步道、户外健身区、自然跑道等,让市民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晨曦,季芳,刘硕阳,李洋.建设体育强国展现时代风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2-22(02).
[2] 宋忠良,陈更亮 . 北京、上海、广州打造国际体育名城实践之比较 [J]. 城市学刊,2018,39(3):71-76.
[3][5] 全海英,杨宁 . 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J]. 辽宁体育科技,2023,45(5):61-67.
[4][17] 鲍明晓 . 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10.DOI:10.16099/j.cnki.jsus.2010.02.004.
[6][7][8] 肖潇,彭国华 . 先行示范区战略下深圳加快国际体育名城建设的路径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9):195-198.
[9]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深圳市国民体质状况公报[EB/OL]. http://wtl.sz.gov.cn/xxgk/qt/tzgg/content/post_10513177.html.
[10] 周雨萌 . 2020年即将收官,深圳智慧城市建设交出亮丽答卷[N]. 深圳特区报,2020-12-28(A11).
[11][18] 深圳市水上运动协会历年发展情况(2017-2023年)[Z].
[12][13]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群众体育处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Z].
[14] 田颖,毛剑 . 第26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中国代表团75金[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n/ty/2011/08-24/3280840.shtml.
[15] 吴孟菲 . 深圳“姐妹花”绝对优势夺金王柳懿,王芊懿实现中国花游世锦赛双人项目金牌“零”突破[EB/OL] .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2-06/21/content_25202217.htm.
[16] 黄心豪,李莎莎 . 深圳市社体指导员技能交流展示大赛落幕[EB/OL].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533/c25020383/content.html.
[19] 王志强 . 励精图治打造国际体育名城 [EB/OL]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573450796999063&wfr=spider&for=pc.
[20] 徐烜和,崔璨 . 从深圳体育场到大运中心,“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正在崛起 [EB/OL]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35544463916073&wfr=spider&for=pc.
[21]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智力运动发展情况报告[Z].
[22][25]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2022年度深圳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报告[Z].
[23]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深圳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总结[Z].
[24] 郑志鹏 . 深圳体育产业最新测算:1元带动8.68元[EB/OL]. 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5ff7d40a1bc8e0346e00006a.
[26] 戈振伟 . 深圳各区2022年GDP:南山破8000亿,宝安即将超越龙岗,坪山增速狂飙[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581607296205963&wfr=spider&-for=pc,2023-02-23.
相关文章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拼出新高度
从“赛事出彩”到“城市出圈”,壮大赛事经济正当其时
注:本文配图除特殊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都看到这儿了,再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