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天,212家私募“组团”注销,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摘   2025-02-03 12:21   天津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

近日,被一则消息给震惊了。

据财联社1月31日消息,就在除夕前一日,212家私募“组团”注销,其中仅1家主动注销,其余211家私募均由协会注销。具体而言,前述212家私募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私募投资基金各有137家、69家、6家。

在这里我们注意,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占比是比较大的,后面告诉大家为什么。

此前,2023年1月20日,中基协也赶在除夕前一连披露了1449条私募注销的公示信息,其中协会注销、主动注销的私募基金分别有1445家和4家。

今年1月27日(除夕前一日),中国恒大集团、原康得新董事长钟玉以及上市公司龙元建设、豆神教育、三星医疗实控的私募均由协会注销;

由浙江东阳知名企业野风集团及创始人创办的私募由协会注销;

与此同时,信中利、中国信达、光大金控旗下私募也均由协会注销。

开年至今,由知名保险公司、券商、PE、VC等金融机构参股或实控的私募也相继注销。

这可真是个大事儿!为啥呢?因为这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整个私募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事儿。

我们注意到,2024年12月4日,中国青年网曾刊发题为《私募行业出清加速 年内逾1400家机构注销》的文章。

在该文中,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年内私募注销力度较大,注销有助于清理市场上的不合规机构,提升整个私募行业的规范性。在注销机构中,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占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这类基金管理人通常涉及较为复杂的投资项目和较长的投资周期,可能面临更大的运营风险和资金压力。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部分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难以维持运营,从而选择注销。

江瀚指出,中基协新增12个月无在管注销类型,可能是为了加强市场监管,清理长期未履行管理职责的机构。其次,12个月无在管具体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管理任何基金产品的机构。投资者若在相关企业购买产品,可能会面临产品无法兑付、资金安全无法保障等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机构的公开信息,关注监管部门的公告和通报,了解哪些机构存在违规行为或长期未履行管理职责,保持警惕,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有良好信誉和实力的私募机构。

对上述两段我们提炼以下4点:

1、注销有助于清理市场上的不合规机构,提升整个私募行业的规范性。

2、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通常涉及较为复杂的投资项目和较长的投资周期,可能面临更大的运营风险和资金压力。

3、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管理人难以维持运营,从而选择注销。

4、加强市场监管,清理长期未履行管理职责的机构。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私募行业可能“内卷”得厉害。

以前私募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市场机会多,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但随着私募机构数量越来越多,市场就这么大,竞争自然就激烈起来了。

特别是现在,市场行情可能不太好,赚钱的机会可能少了,投资者也越来越谨慎。那些小规模的私募机构,本来资金就少,再碰上市场环境变化,产品募集难度大,运营成本又高,最后只能选择注销。

另外,从以往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私募机构,一开始可能就是冲着“圈钱”去的,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好好经营。这种机构,一旦遇到市场不好,或者监管严格,立马就露馅了。比如,有些私募机构的团队根本不专业,投资策略也是一团糟,最后业绩差得一塌糊涂,投资者都跑光了,不注销还能咋办呢?

此前我们知道,私募圈有爆出一些公司跑路的消息!

加速出清,听起来好像挺吓人的,但实际上对行业来说是个好事。

因为那些不合规、经营不善的私募机构都被清理出去了,剩下的都是相对规范、有实力的机构。这样一来,整个行业的生态就更健康了。

对于大家来讲,以后要更加谨慎,环境在变,我们也要改变。

上述不是也说了嘛,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机构的公开信息,关注监管部门的公告和通报,了解哪些机构存在违规行为或长期未履行管理职责,保持警惕,避免盲目投资。

转发是最大的鼓励!

点亮“♡”与朋友们共享!

敬请朋友们关注,求知,求思,求辨,求行。

大江洞见
求知,求思,求辨,求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