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BIRTHDAY
跋山涉水常怀求真训
七十二载不变入地心
我们无法铭记每个时刻
但山野的脚印、锤凿的岩石
终将汇聚成一条岁月长河
1952年,在惊天“动地”中成立
2024年,在“伟大”时代里奋进
72岁的北地,生日快乐!
1952年,建设中的北京地质学院工区大门
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大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门(东门)
挥好地质锤,北地为地质能源领域奠定根基
用好指南针,北地为祖国找矿事业奋勇向前
使好放大镜,北地人求真务实聚焦国家需求
戴好黄草帽,北地人艰苦朴素共述七十二载
建设中的北京地质学院新校甲教学楼及乙教学楼
北京地质学院教二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二楼
今天,2024年11月7日
北地迎来了72岁生日!
让我们一起打开
七十二年的记录簿
七十二年的北地史
北京地质学院野外记录簿
野外记录簿
野外记录簿
从“四校合建”到“地质摇篮”
从“八大学院之一”到“一校两区四地”
北地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
与新时代同呼吸
与中国梦共命运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47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
推动了我国地质史上众多开拓性进展
刚刚恢复办学的北京研究生部时期,老教授们在编制地质图
1981年,从国外引进设备建立的电子探针实验室
2024年,学生们在上化石实践课
四季流转,春去秋来
一翻一折,一开一合
在悠悠岁月长河里
尽显北地的“面面”俱到
沿革三折叠,面面是新篇
七十二年前,北地惊天“动地”而生
七十二年中,漂泊也得终归“故土”
七十二年后,北地还挑地质“大梁”
(点击图片)
七十二年间:
从扎根学院路29号
到70年迁校,到北京原址恢复办学
再到京汉两地独立办学
到如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艰苦朴素初心
变的是建制,不变的是求真务实信念
变的是篇章,不变的是历史传承精神
(点击图片)
校景三折叠,面面皆新样
泥土地、红砖房
勾勒起北京地质学院的最初模样
在开学典礼上
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提出:
成立北地是“动地”
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点击图片)
还记得,首封录取通知书上那句“紧握你的手”
还记得,迁校办学、重返原校址“漂泊的过往”
再见北地:
平整的操场、绚彩的攀岩墙
设施齐全的室内体育馆
柏油的摇篮路、崭新的宿舍楼
今天的校园面面皆新样!
(点击图片)
日常三折叠,面面都心意
七十二年里
八字校训
一直都紧紧贯穿北地人的生活里
环境简陋,一砖一瓦平添泳馆
尽显“艰苦朴素”
跋山涉水,一丝不苟追求真知
更展“求真务实”
心向党、爱祖国、能吃苦、肯奋斗、做先锋
一直是北地人追随的“标签”!
(点击图片)
今天的北地
学生服务大厅、后勤服务大厅、心理咨询中心
标准化的体育场地、多样化的娱乐设施
无不彰显北地对莘莘学子的爱意
(点击图片)
野外三折叠,面面有壮志
与学院路29号一同建设的
还有逐步完善的周口店实习基地
在1956年的那个夏天
北地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回忆
点击图片
1984年北戴河实习基地建成
在秦皇岛的一隅小天地里
一代代北地人在这里
实地考察着大地中的无限瑰宝
(点击图片)
野外地质实习是北地的专业特色
也是北地的优良传统
要不断发扬和传承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
要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
一代又一代北地人
也在山野中诠释了面面有大志
(点击图片)
科技三折叠,面面是新阶
新时代的北地
已经踏上新征程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
积极探索实践育人
四大野外实习基地
理论专业和实践相结合
为每一位北地学子
锤炼坚定意志、深化专业素养
(点击图片)
发展三折叠,面面显新颜
雄安新区建设稳步推进
平泉实习基地进展一切向好
海南研究院正式揭牌
北地正加速步入
“一校两区四地、协同发展”新格局
(点击图片)
七十二载栉风沐雨
七十二载春华秋实
一代代北地人
用脚步丈量万里河山
用精神踏破戈壁荒滩
一直保持着昂扬的、积极向上的姿态
又会何止“三折叠”
相信不久的将来
北地学子会用奋斗的青春
助力国家发展之大局
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主办 / 党委学生工作部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出品 / 北地摇篮新媒体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 / 校史馆
美编 / 陈昱桥
摄像 / 马文杰 赖智凝 陈景语 张定川
文字 / 余亚樊 胡迎春
审核 / 金璐
责编 / 陈怡同 郝博昆 程子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