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唐敏坐在沙发上,手中摩挲着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触景生情,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珍贵的纪念。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的老兵,离世已经两年了。今天,唐敏只能翻看着相册里与父亲有关的照片,寻找着父子间那些为数不多的记忆,默默把祝愿留在心底。
70年前,唐敏的父亲唐忠华从嘉陵江畔的重庆潼南红色古镇——双江镇出发,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24年前,唐敏从同样的起点出发,来到黑龙江畔的黑河,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军人。
在第97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退役军人唐敏,听他讲述两代人接续从军报国的动人故事。
(唐忠华、唐敏父子二人的军功章。包括抗美援朝纪念章、1枚二等功军功章、3枚三等功军功章和1枚优秀士兵奖章)故事要从一枚1953年10月25日颁发的、刻有一只展翅翱翔的和平鸽以及“和平万岁”字样的纪念章说起。1953年,在重庆潼南双江镇,一个刚满18岁的四川娃子实现了他期盼已久的愿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中的一员,正如他的名字“忠华”一样,他愿意忠于祖国、愿意为保卫中华献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这是唐忠华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母亲,远赴2500多公里外的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但这枚珍贵的纪念章证明,面对豺狼虎豹般的敌人,当时年仅18岁的唐忠华没有退缩。多年之后,唐忠华对那段岁月缄默不言,即使儿女追问他,他也只是笑着摆摆手。唐敏说:“应该是战争的场面太惨烈了,牺牲了很多人,回忆起来对他来说非常痛苦。”直到2022年,唐忠华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也永远带走了深藏在心底70多年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我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们没有任何遗嘱,反复追问的是‘我上半年的党费还没交,千万记得把它交上’。”说到这里,唐敏哽咽了,止不住地流泪。参加完抗美援朝,唐忠华又回到了双江镇,因为踏实肯干又参过战,组织任命他为当地的武装部部长,他40年如一日地为国家军队培养和输送人才,直到退休。每到征兵季,看着一批又一批和他当年一样意气风发的少年,为保卫祖国奔赴远方,唐忠华心里是否也会想起当年的自己?“父亲上了年纪后身体不大好,但是他总说人到了这个年龄生病是正常的。我们都知道,这是父亲惯用的借口。”医保基本可以全报销,但唐忠华从来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作为家中长子,无论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他从来没向组织提过要求,总是默默扛下一切,尽全力照顾好弟弟妹妹们。“2022年,我父亲查出来是骨癌晚期扩散,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再一次,唐敏这个七尺男儿流下了眼泪,“从我父亲身上,我能感受到他对党对国家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他们那代人,也许真的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或许对唐忠华来说,那段让他缄默不言的记忆,并非不言,而是他早已将对祖国的爱默默注入行动中,无需多言。唐敏是唐忠华的小儿子,他和父亲一样选择在18岁入伍参军。巧合的是,1993年唐敏入伍后,被分配到距离丹东市400多公里的吉林省东丰县。从川渝大地出发,奔向那神秘而又未知的白山黑水,用父辈传承给他的红色基因,照亮了今后20年的从军之路。“其实一开始我既想当兵又不想当兵。”唐敏十分坦诚地说:“想当兵是因为我从小就在部队大院长大,生活在军人家庭,每天看着士兵们训练和生活,从小就耳濡目染,很喜欢部队的那种热血。但父亲管我管得严,以后又不想受部队这种约束。后来我爸觉得我太淘气,应该送到部队好好锻炼一下,这才报名入伍。”用重庆话讲,唐敏是家里的“幺儿”,而父亲是家里的老大,角色的差别,让父子间经常话不投机半句多,“父亲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位严父,那时候很不理解他,甚至埋怨他,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后来等我自己成了一名军人,组建了家庭,才渐渐理解父亲。”提到了他多年后才读懂,却没来得及亲近的父亲;又或许是因为当兵20多年来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唐敏又一次泪眼婆娑。采访中记者发现,唐敏身上的红色基因不只传承于父辈,他的家乡双江镇本就是一个红色圣地。双江镇地处嘉陵江支流涪江下游,是重庆市十大历史名镇之一。山清水秀之处必然人杰地灵,这里曾走出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杨尚昆两位名人。“小时候,每到3月31号,学校组织我们到杨闇公烈士陵园去扫墓和献小白花,那时候太小,并不太清楚其中的意义。”虽然还是孩子的唐敏对“爱国”两个字还懵懵懂懂,但是家乡名人的红色故事他却记得很牢。“杨家在我们那里是名门望族,杨闇公当时是留洋回来救国的,他还是周恩来总理的入党介绍人嘞。但是1927年,发生了‘三·三一惨案’,他才29岁就被特务逮捕壮烈牺牲了……”说起家乡的红色故事,唐敏非常自豪:“现在想想,出生在这样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而且我们那里很注重红色教育,我们这一代人都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唐敏的军旅生涯中,共立下过三次军功,第一次是在他新兵生涯结束时,第二次是他在驻黑河某部任通信连连长时,第三次是他成为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副政治委员时。这三枚军功章对唐敏来说,不仅代表荣誉,更是他从军报国初心的见证。1993年12月21日发生的一件事,让唐敏始终不能忘怀,一直激励着他前行。这一天是他到部队报到的日子,来部队的第一天,他就“闯了个祸”,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会“因祸得福”。“我家离部队比较远,同样时间出发的新兵早早到了军营,我却是最后一个到的。1993年12月21日晚上新兵就开训了,结果我那天晚上才到,我的行李刚放在上铺,就把床板子压折了。”床塌了一时间也修不上,就在唐敏犯愁怎么睡觉的时候,他的排长了解情况后对他说:“我这屋还有一个床,你小子跟我一个屋吧。”排长也很好奇唐敏行李包里装的是什么,便决定亲自打开看一看,看到里面的东西,排长笑了,那么唐敏行李里装的是什么呢?“别人带的行李都是被褥、衣服和吃的,我带的是一大包书,是整个高中三年的教材,可能是太沉才压折了床板。”唐敏揭晓了答案。也正是因为这包书,排长十分关注他这个四川娃娃,给予他很多鼓励和帮助。目标明确的唐敏训练十分刻苦,在新兵训练结束后的第一年,就因为军事素质过硬,成为了新兵班的班长。当时,像这样的新兵全团不超过5个。3年后,唐敏如愿考上了长沙炮兵学院,但他与黑土地的缘分并没有结束。由于成绩优异,被分配到驻辽宁锦州义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0集团军某师,这个师是当年抗美援朝时的王牌师,唐敏在该师炮兵团指挥连任排长。“当时在军校确实学了很多知识,刚毕业的我也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还不到一年又赶上了部队体制改革。”在这个师工作了两个月左右,1998年七八月份左右,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水,唐敏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抗洪命令。唐敏回忆说:“抗洪命令前脚刚到,部队要改革裁员的消息后脚就到了。根据新的改革标准,当时部队干部编制超标,我被调整到边防,1999年1月20号,我就来到了黑河。”这一来,就是20年。在唐敏的讲述中,他提到最多的就是改革。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他,每到人生关键时刻都会经历改革,但他时刻记得父亲的一言一行,很少跟组织提要求,做的最多的就是“服从安排”,他笑着说:“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走是不会错的。”上高中时,唐敏的成绩还算不错,如果走体育方向,上大学十拿九稳,可就在他高考的那一年,遇到招考改革。“我们高考那年统招生分数提高了,如果读大学就要花更多的钱,但是我家条件也不好,拿不出来。”唐敏说,这也是他当年入伍参军的一个推动因素。这一改,改写了他一生的命运。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0集团军某师的体制改革,让唐敏从这个抗美援朝王牌师,一下子来到了祖国的最北方。当时,唐敏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从没想过会来到这么北的地方,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20年来,唐敏在驻黑河的多个部队辗转,期间也经历过几次改革。“给我最大锻炼的岗位是黑河军分区政治部干事,那一次也是经历改革,本来5个人的科室,机构精简后就剩科长和我两个人,但工作量没有减少。”几年后,唐敏凭借着和父亲一样踏实肯干的韧劲儿,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在黑河,令唐敏感到幸运的还有他的婚姻。提起爱人,唐敏非常自豪,“我爱人也是军人家庭,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一听说对方的爷爷也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也当兵,我就感到特别亲切,很想见一见这个出生在军人家庭的姑娘,结果两个人很投脾气,就在一起了。”但唐敏也很愧疚,由于工作忙、纪律严,孩子出生后他基本没怎么管过,“尤其当政治部干事那几年,孩子特别小,但我基本没有在晚上11点之前回过家,孩子和老人全都是爱人照顾,现在我也在尽力弥补,但孩子已经大了,错过就是错过了。”回首前半生,唐敏感到很知足,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没做什么,没吃过父辈那种苦,虽然在改革的浪潮中总会经历波折,但这也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和平台,只要踏实肯干,命运总不会有太差的安排。”几年前,唐敏的外甥也像他当年一样,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唐敏给出了他的建议——去参军。现在,唐敏的外甥在山东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工作,成为了一名宣传干事,传承着军人家庭的优良传统,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添砖加瓦。来源:黑河日报社
本报记者:王 彤
一审:于 弘
二审:关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