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双脚踏遍了乌江流域两岸的山山水水,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乌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他的乌江系列小说极具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写出乌江地域优美的山川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动人的土家人物形象。他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思南县融媒体中心退休干部田永红。
记者见到田永红时,他正在自己的藏书室里整理书籍,随手拿出一本2016年撰写的长篇小说《丹王》,田永红仍然熟记于心,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了这本讲述乌江政治历史的书籍,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深深的乌江之情,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一个地道的“乌江通”。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乌江文化,生在乌江边,长在乌江边,后来读书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乌江,对乌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田永红说。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流经思南县13个乡镇78公里。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因陆路交通的阻碍,乌江成就了思南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
作为乌江流域的代表性作家,田永红致力于收集、整理、创作了乌江流域系列文学作品和大量学术专著,用志书、小说、故事集等多种形式,用心用情讲好、写好乌江流域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乌江流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我的第一本就是中短篇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主要讲述乌江两岸各族人民,他们要想改革,要想开放,要走出乌江走出峡谷,到大的地方去学了经验后,回到本地方发展的奋斗故事。”田永红说,自己的脚一直在乌江流域的这块地皮上,踩在这块地域上才会觉得安心,所以自己忠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
作为当代乌江作家群中的佼佼者,田永红始终将目光聚焦乌江。他撰写出版的《走出峡谷的乌江》《乌江文化概览》《思南文化辞典》《乌江——远山的歌谣》等专著,地域文化特征、地域寓言色彩突出。以思南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和丰富的历史文物为原型,对乌江流域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演变、建筑特色的形成、饮食特色的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乌江流域各族群众战天斗地、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故事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编辑、集辑出版。其中,《思南文化辞典》是全国第一本县级文化辞典,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研究学者的必备工具书。
“所有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要挖掘思南和乌江流域的文化资料,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料,如果我们不挖掘、整理,可能在这个世上就要消亡。”在田永红看来,挖掘、整理乌江流域的文化资料,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不仅要把整理好、收集好,还要正正规规出版好。
多年来,田永红一直从事乌江文学创作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500多万字,已公开出版发行文化专著、文学集18部。先后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乌江文学奖,被评为贵州省管专家、省“四个一批”人才。
退休后的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从乌江的经济、政治、文化,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手,创作出版了乌江长篇小说三部曲《盐号》《丹王》《江魂》和《战神》,尽情地讲述了乌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唱响了民族团结、奋进之歌。
“这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荣誉称号,我心情非常的激动,我现在就是计划继续把我的资料整理好,出一套《田永红文集》,把我所有出版的书,一本一本的成套整理出来,作为地域文化资料保存,它是非常有价值的。”田永红说,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这些资料可以起到承上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小说中反映的乌江流域民族风情的故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田永红表示,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要一直讲下去,自己也将身体力行,通过“乌江文化讲堂”、各级媒体、党校培训、中小学思政课堂等平台,奋力讲好乌江流域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思南这片热土灿烂绽放。(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敏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