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籍男演员王星被电诈团伙利用泰国著名娱乐公司的头衔欺骗,成为人口贩运受害者的新闻引发热议。当前,受跨境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及部分人群对高薪工作向往的驱动,跨境劳务行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利用务工人员信息不对称、急于求成的心理设置陷阱,“黑中介”与“假中介”谋取不当利益等乱象。
一是巧立名目滥收费用。部分跨境劳务中介利用务工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对出境流程陌生的心理,通过设置不合理条款、混淆名词概念或夸大流程复杂性,将原本合理的手续费层层加码,以通道费、报名费、保证金等各种名义,一次性收取高额费用或在就职后按月抽成薪资。
二是伪造证件逃避监管。部分跨境劳务中介无视务工人员不具备出境或匹配工作条件的事实,采取私下收购或伪造签证、身份证类国家机关证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如办理虚假劳动社保关系、虚构空壳公司法人代表身份等,骗取出入境管理机关完成核发、交付出境证件,从中牟取高额中介费用,严重妨害国(边)境管理秩序。
三是非法输送损害权益。一些不具备从事跨境劳务资质的中介机构,以“免签”“补办”等名义诓骗劳务人员,再以“出境旅游”“探亲访友”等名义掩盖非法跨境目的骗取短期签证,将务工人员送至国外打黑工。持非工作类签证的务工人员因非法身份无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在境外可能面临歧视、剥削、被遣送回国等情况,甚至触犯当地法律。
四是假冒中介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跨境劳务中介作为身份伪装,以虚构岗位需求、夸大薪资待遇、承诺签证居留等为诱饵,诱骗务工人员与其签订虚假中介合同,骗取务工人员财产,或在务工人员出境后对其采取人身控制,逼迫其从事跨境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务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出境中介准入秩序。监管部门应切实落实对出境劳务中介的准入机制,明确中介资质要求与经营范围。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利用大数据强化对出境劳务中介的风险监测,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打击非法经营中介。
二是健全国际合作机制,增强境外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加强同劳务输出国的沟通与协作,规范跨境务工人员合法出入境程序的同时保障其用工权益。充分发挥驻外使馆服务作用,为境外务工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必要时提供法律援助与保护。
三是提升群众辨别能力,鼓励群众参与监督。通过媒体、讲座等方式普及国家对境外务工政策与正规出境务工途径,曝光非法中介案例,提高群众辨别虚假宣传的能力,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及时处理举报线索并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