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大家说】| 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方孝孺“正心诚意碑”背后的历史

旅行   2024-11-03 21:18   上海  

一块碑,六百年松江史;一块碑,一座丰碑。11月3日下午,在醉白池碑刻画廊庭院,松江区史志办二级调研员、历史学博士程志强为市民朋友们开展了《醉白讲堂—“正心诚意”碑背后的历史》主题沉浸式讲座。

这块“正心诚意”碑,立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距今197年。这一年,距离碑文的书写者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1357-1402)殉难425年。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他的书法碑刻为何在出现在松江?程博士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这块碑刻背后惊险又感人的故事。

01

生平――一个读书种子的悲剧命运

方孝孺出生于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这一年,离明朝建立还有11年。这一年,他的父亲方克勤32岁,朱元璋30岁,宋濂48岁。方孝孺一生的命运与这三位密切相关。

     方孝孺自幼被誉为神童,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立下了做圣贤的志向。方克勤为官济宁知府,考绩为山东六府之最,得到明太祖的召见嘉奖。但是他卷入明初第一大案――空印案,于洪武九年(1366)十月被杀。在方克勤生前,方孝孺遵父命拜师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著名大儒宋濂门下。方克勤去世后,方孝孺继续在宋门学习,宋濂对方孝孺极为欣赏,称赞他是“百鸟中的凤凰”。洪武十六年,方孝孺27岁,第一次被明太祖召见。洪武二十年,方孝孺31岁时,因仇家诬陷,全家被械送京师,明太祖特命释放。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36岁,第二次被明太祖召见,任命为汉中府学教授。明太祖虽然欣赏方孝孺,但认为当时还不是重用他的时候。洪武三十一年,方孝孺42岁,明太祖驾崩,遗命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命方孝孺进京辅佐新君。方孝孺成为建文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役开始。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占领南京。朱棣的第一谋臣姚广孝劝谏说:“占领南京后,方孝孺必不肯降。请不要杀他,杀他,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二十五日,方孝孺因不肯归顺被杀,族灭873人(一说847人)。

02

诛十族――一个惊天大案的真相

关于方孝孺被杀最早的记载出现了永乐初年的官书《奉天靖难记》。该书丑化建文君臣,称方孝孺等人“祈哀乞怜”,“咸伏其辜,磔戮于市”。至方孝孺被杀约60年左右,出现了李贤著《天顺日录》,文载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而方孝孺声称“有死而已,诏不可草”,于是“凌迟,夷其族”。

至方孝孺被杀约80-100年时,宋端仪编写的《立斋闲录》一书沿用了《天顺日录》的说法,同时作者通过查阅南京锦衣卫档案,确认方孝孺宗族被杀人口为847人。但书中并没有出现“诛十族”的说法。

至正德六年(1511)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编撰《野记》一书,则出现了“诛十族”的记载: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曰:“吾夷尔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对于《野记》中出现的“诛十族”说,当时人既有采用的,也有不采用的,可见其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可参考的传说,并未言之凿凿。

一直至方孝孺被杀后约200年的万历朝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官方、民间史书都出现了“诛十族”的记载。清朝官修《明史》没有采用“诛十族”的记载,一些严肃的学者也质疑这种说法的可靠性。

总的看来,“诛十族”应该是民间传说。当然因为方孝孺被杀诛连的人的确很多,他的两名学生因为安葬方孝孺被举报而被杀,其他学生朋友也有受诛连的,这些都是民间“诛十族”传说的历史来源。

03

血脉在松江――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嘉庆松江府城图》中的方正学祠,即求忠书院,原址在今中山中路38号第二行政中心

方孝孺被杀之前,其妻及两子、两女已在南京自杀。当时,在他的故乡浙江宁海还有一位年仅9岁的幼子方德宗。宁海县典史(相当于公安局长)魏泽,同情方孝孺的遭遇,有心为他积存血脉。于是安排天台人余学夔携方德宗由海路来到松江府华亭青村。余学夔找到住在松江城的方孝孺的学生俞允,收留方德宗,遂改姓俞,并将女儿嫁给他,又改姓余。方孝孺的另一名学生任勉也参加了对方德宗的保护。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逐渐解除了对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后裔的惩罚。至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大赦天下,对建文朝尽节诸臣予以祭祀,有苗裔者给予恤录,方孝孺案终得昭雪。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方德宗在松江的后裔200余人在南京提学御史杨廷筠帮助下,复姓归宗。杨廷筠捐资三百两白银,要求立祠纪念。松江知府张九德和华亭知县在松江鹤城书院旧址建求忠书院(原址在今中山中路38号第二行政中心西南侧),祠方孝孺,又称正学祠。万历三十八年(1610)冬至日,松江建成求忠书院。松江知府、华亭知县等迎神主入祠,观礼者万余人。此时距方孝孺殉难208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端午,董其昌、陈继儒分别撰写《求忠书院记》,表彰方孝孺“为浙中第一名儒,为国朝第一忠臣”。方孝孺的精神,对明末清初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抗清英雄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清道光五年(1825),武昌人陈銮任松江知府,他是著名的清官能吏,特别重视振作读书人的士气。道光六年(1826),陈銮重建求忠书院。次年十二月,他重摹方孝孺篆书“正心诚意”,刻石立于书院,以此激励松江读书人继承方孝孺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

精彩的讲座吸引来园的游客纷纷驻足旁听。

驻足旁听的游客中竟然有一位方孝孺的后人,听完讲座后激动不已,发表感言。

讲座结束后,程博士和游客探讨“正心诚意”碑书体文化研究。

一座讲堂,弘扬一脉文化。作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醉白池始终坚持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造园艺术,为“醉白讲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讲堂活动围绕“醉白之美——美在文化、美在建筑、美在文物”等多方面展开,不仅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平台,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搭建专家与市民游客之间的桥梁,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精神滋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