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归雁工程”搭桥拓宽县域资源

政务   2025-02-01 18:07   甘肃  


自“归雁工程”实施以来,静宁县充分利用归雁工程平台引才引智,为全县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资源,以及持久发展的良言良策。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有这样一批批热爱家乡、情系家乡发展的游子,家乡的发展才越来越好,家乡的明天也充满了希望,他们做过的一件件感人事迹还历历在目,又对家乡的明天在出谋划策。他们挚爱家乡的眼神,一个个浮现在家乡人民的眼前。

马鸣华带领专家考察苹果产业(左三马鸣华)。
心系家乡教育的马放均,满眼都是如何将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得更好?2024年7月《山乡传灯人》这本书的出版,更少不了他的功劳。

《山乡传灯人》一书收录了30篇来自静宁县成纪中学(原李店中学)各行各业校友撰写、出资出版的文章。文章以老校长王自勖与李店中学为题,写出了全省“贫困山区学校楷模”王自勖对教育、对家乡作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山乡传灯人》发布仪式现场。
“作为李店中学的校友,曾经在王自勖校长爱的教育下,让我们走出了大山,生活在了大城市,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为了感恩培养我们的教师,我们争分夺秒利用一年的时间策划、写作、编辑、整理、校正、出版这本书,能够让这本书感化更多的学生发愤图强读书,走出大山,持续擦亮静宁教育这张名片。”

作为《山乡传灯人》主要策划、集资者之一的马放均,说起这本书从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难忘的回忆,不仅是对当时那个年代以王自勖校长为代表的教育者的尊敬和敬仰,更是对生活在静宁这篇土地上的父辈们勤劳吃苦,崇文重教方式的感念。

马放均在京企业家招商联谊推介座谈会上做了《文化与生态赋能静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
马放均是静宁县李店镇人,如今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兰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专精特新企业。经过自己在北京求学、创业不断的努力,如今集众多名誉与一身,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知名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颗粒物学会理事、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北京林业大学卓越教师成长导师等等。马放均说:“王校长是我的贵人,也是许多学子的领路人,说到出书的事,校友们纷纷来捐款,出资出力,都想为家乡的教育出份力,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作为静宁人,马放均一直致力于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响应县委县政府发起的“归雁工程”号召,在为家乡招商引资对接项目、对接中国农科院专家、为静宁籍困难学生提供帮扶等方面积极行动,反哺家乡。2023年2月18日,马放均结合家乡的实际状况,在“癸卯春意行 京城引雁归”静宁籍在京企业家招商联谊推介座谈会上做了《文化与生态赋能静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为静宁发展献言献策。“希望家乡的教育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为脊梁,培养有家园情怀,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长远发展的理念,让文化深入骨髓。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能把静宁苹果这个生态果,做成一颗有故事的励志果,传承好静宁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家乡未来的发展,马放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苗木捐赠证书。
作为家乡的游子,大家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反哺着家乡,回馈着家乡。如今走进静宁县教育园区,一棵棵以红梅为主的“归雁林”眼入眼帘,为冬日的静宁增添了无限生机。这片“归雁林”是在陕西西安工作的静宁籍人士马鸣华联系西安苗木花卉协会为静宁县捐赠的。

马鸣华是静宁县四河镇人,2001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就职于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西高新草堂分公司经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静宁人,马鸣华一直关注着静宁的发展和变化,看到家乡生态环境、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他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增加了助力家乡建设的信心和底气。

“家乡是根之所在,情之所牵,心之所系的地方,为家乡发展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能发一寸光就发一寸光。”马鸣华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认真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当得知正在建设“归雁林”时,马鸣华立即联系西安市苗木花卉协会,为静宁县捐赠1.2万株价值680万元的绿化苗木,其中红梅1.15万株,十五年生大冠白皮松850株,他用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建设,为家乡的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归雁人士捐赠的归雁林。
截至目前,受赠苗木已在静宁县教育园区、南河公园、西岭公园、文屏山、35°苹果谷等地栽植,集中栽植的教育园红梅区被划定为“归雁林”。

“归雁林的建设,不仅美化了静宁县的生态环境,为静宁县的绿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家乡发展的关心与支持。”静宁县园林绿化所所长崔锦锋感慨道,如今,静宁县的“归雁林”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马鸣华还为静宁县图书馆捐赠了110套书籍。

“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们走出家乡,不是为了逃避家乡,而是为了有能力更好地建设家乡。”马鸣华动情地说,家乡的农业产业已经做得很好,尤其苹果产业更是闻名全国,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更希望今后能更新换代,栽种好品种卖上好价格,拓宽销售渠道,让果农多增收,同时要发挥静宁县的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以制造业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企业,利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培养人力,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进而提高静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雄厚的实力财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样依次形成良好的循环之路,让家乡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推介静宁苹果。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贡献一份力量,犹如我们40年某一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建设家乡的梦就会实现,增加老乡们的幸福感就不是空话了。”马鸣华感慨道。

不管是静宁当地走出去的游子,还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帮扶干部,都视静宁为故乡。静宁的发展,都让他们情之所牵梦之所挂,来自中投银河派驻静宁县商务局,担任副局长的胡志华就是情系静宁发展的帮扶干部之一。

2024年暑假期间,静宁二中5名学生赴上海、杭州两地开展了一场为期六天的“美疆青才公益研学”,至目前静宁已有10名学生走出大西北去感受江浙沪地区的发展变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医疗专家在静宁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乳腺、甲状腺疾病免费筛查活动,短短两天时间,完成筛查189人,其中甲状腺筛查186人,Ⅲ类及以上155人;乳腺筛查21人。此次筛查活动不仅为静宁县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还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2025年1月静宁苹果亮相上海,走进上海人民的餐桌;策划实施了“山海有爱•书香入乡”爱心图书三年捐赠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向静宁县图书馆捐赠上万册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图书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

静宁县图书馆馆长薛丽说:“两年共收到书籍1.2万册,价值50多万元。基本是盟员慷慨解囊,按图书馆需求购置的新书,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书籍大多是高中及以下孩子们热爱的读本,能保证他们大量的借阅需求。”

胡志华与静宁学子交流暑期研学心得。
胡志华的帮扶工作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支持,更在于她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她个人累计捐助孤儿、困难学生超过2万元,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她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为他们排忧解难。

胡志华还带领着全家来为静宁这篇土地贡献力量,带领女儿在威戎中心小学参加支教活动,传授辩论知识,讲解碳中和理念,在静宁孩子心中种下环保种子;每年为静宁县图书馆用心甄选捐赠环保、动物保护等方面图书,为乡村孩子开启认识自然、守护自然的知识之窗。

“在静宁挂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是一段意义非凡、收获颇丰的时光,让我在思想、情感与能力上都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也让我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真切、全面的认知。”谈起在静宁工作生活的经历,胡志华感慨万千,尤其对静宁的乡村振兴工作更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胡志华深知,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她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静宁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爱与奉献。她的事迹在静宁县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为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胡志华与资助的学生交谈。
胡志华介绍,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宏大事业,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村民的协同发力。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但也要充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应立足长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汇聚乡村,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乡村能够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胡志华对静宁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静宁县将“归雁工程”作为人才兴县的战略品牌,瞄准本土籍在外人才,全方位、多领域地展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在“归雁工程”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静宁籍人士关注家乡的发展,回报家乡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胡志华在上海宣传推介静宁农特产品。
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尹喜生投资建设了昊康牧业肉牛繁育基地,带动了当地农户种植优质饲草玉米,实现增收;靳银强返乡创办了欣禾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探索出了现代农业新模式,引进马铃薯新优品种,提升全县马铃薯优质种薯覆盖率;王星回乡创业,开发生产的绿色食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到一线城市,带动了农户增收;三合乡段渠村乡贤、致富带头人,以及在外工作、创业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热心人士组成了段渠村振兴发展促进会,为本村的发展群策群力。栽植“乡贤林”,建成村史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明君创作了歌曲《葫芦河》宣传静宁;贾河乡在外人士贾效科、贾新武和宋贵喜投资200万元,在家乡修建2处文化广场,为3所学校新建了旗台,扩建了中心幼儿园;在上海、北京、新疆3地的70余名在外静宁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捐资60余万元支持全县慈善事业……这些“大雁”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静宁县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归雁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激发了广大静宁籍人士回报桑梓、奉献社会的内生动力,也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与力量,也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

来源:平凉日报/李芳艳

编辑:武小娟

编审:张金虎  胡文龙

监制:李征兵


让我知道你在看

静宁发布
【华夏之根、红色圣地、苹果之乡】静宁发布是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综合性官方信息发布微平台,每天推送新闻动态、通知公告,普及生活、健康、农技、普法等方面的知识,从不间断。关注静宁发布,让他成为你了解静宁的重要工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