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之子 | 刘斌:始于故乡 绽放于世界科研舞台

政务   2024-12-19 15:54   江苏  





刘斌院士的初识始于两年前,彼时的她刚刚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我是吃海安米,喝家乡水长大的。这份恩情无法用一两句话表达……”两年了,当初对家乡的表白犹言在耳。

今年11月下旬,刘斌回家乡考察。交流座谈、重返母校、寄语学弟学妹……短短三天,行程安排十分紧凑,用她自己的话说,“时间安排要精确到每一分钟,让每一个时刻都物尽其用。”借此机会,小布也得以近距离深入采访到她。

和想象中古板严肃的模样不同,这位有机纳米功能材料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十分亲和,满脸微笑,一袭黑色职业西装搭配简洁的马尾,低调而优雅。

“之所以成为一名科研者,我的父母功不可没。”在接受采访时,刘斌谈到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初衷,“我的父亲毕业于法语专业,但他在职业生涯中逐渐认识到理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这份认知传递给了我。”对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的执着追求,让刘斌在大学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开始考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我当时并不觉得学术有什么挑战性或难度,只是单纯地热爱学习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 全文共299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在跨界挑战中 

充盈学术人生



科研人如攀登者,无限风光在险峰。

刘斌的求学经历十分独特。虽一直在化学化工领域深耕,但在细分专业上却不断“跨界”——

1991年,刘斌从海安中学毕业,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在南大完成本硕学业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转向高分子化学研究;随后赴圣巴巴拉加州大学接受博士后培训,涉足生物化学。2005年,刘斌重返新加坡国立大学,没有选择化学系,而是进入了化工系,专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不停地转换研究领域,并能够始终专注地埋首于每一项研究,非常难得。这种跨学科的融合,非但没有成为刘斌前进的桎梏,反而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催化剂”,让她在多元的知识海洋中自如穿梭。

“多专业的学习或许开始会比较难,但是越往后魅力越大。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整个人会豁然开朗。”刘斌称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比如我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去解决生物的问题。学化学的人没有做过、生物的人也没有做过,大家都会觉得这个成果另辟蹊径、与众不同,而这份‘不同’,正是一份认可度与成就感。” 

不随意开始 

也不会轻易放弃


“做事情,最重要就是执着和耐性。”面对记者的刘斌,像位娓娓道来的老师。“我观察到很多人一直在做事情的路上,但有始有终者甚少。很多人做了百分之七八十就没了兴趣,再转头做另一件事情,结果忙到最后没有结果。”

因为父亲很喜欢钓鱼,刘斌受其影响也一度很喜欢钓鱼放松。“我在年幼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陪他去钓鱼。在博士后阶段,我也经常去钓鱼。钓鱼的过程和科研很像,你可能待了五个小时都钓不到一条鱼,也可能只花五分钟就钓到一条。关键是要有耐心。”


做一件、爱一件,做一件、成一件,不随意开始也不会轻易放弃。也因此,刘斌跨领域研究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在生物医学方面,她致力于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有机材料,以实现对重要生物过程的高效示踪及对一些疾病非侵入性的治疗;在清洁能源方面,她和团队设计合成高效敏化剂和催化剂,用来将太阳能转化成简便易用的清洁能源。

2022年,因“使有机电子材料进入水介质,开辟了生物医学、环境检测、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新方向”,她成功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时间颗粒度

以分钟计算



优秀的背后是自律。

于刘斌而言,她的时间颗粒度是按照分钟计算的。她很拼,拼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夜,也拼在日常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采访当天,她和我们分享了这样的细节——

“今天中午吃完饭,我突然接到同事的电话,通知两点钟要开会,而我两点半已有其他会议安排。我说,好,那我们就两点开始,十五分钟搞定。然后,我收拾好包,乘电梯三分钟到楼下,两点十八分准时到达会场。”

自律是窄门,进入窄门,后面的路就宽了。

刘斌非常适应这种精确到分的时间颗粒度,高度自律下高效学习生活,让她每做一件事情都很从容。“我们的成长是有连续性的。现在的我们,是过去一连串事件的结果,未来的我们,是现在逐步向前推进的结果。”

长期主义,并不只是要坚持,而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每一次回来,

  都差点找不到家”



这次回到家乡, 面对海安发展的日新月异,刘斌形容自己“差点找不到家。”

“每次归来,我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海安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高科技企业的涌现,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与希望。”

为家乡作贡献,自己能扮演何种角色?

刘斌的回答是独属于科学家的理性与担当,“我很陶醉于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和每一点对科研领域的贡献。我所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是与祖国合作最为紧密的国外学府之一。我将致力于深化双方的合作,不仅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产品价值,更将倾尽所能,为家乡培养更多的科技精英,推动家乡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刘斌深信:“若我们能助力他人进步,生活的价值将得到升华。”


“如果没有做科研,

我会是一名出色的大厨”



味蕾的记忆,是岁月长河中最温柔的涟漪。

在刘斌的记忆中,每年过年都会去外婆家,二三十个人聚在一起,做很多饭菜,其乐融融。“我外婆做饭特别好,她有七个子女,每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带着孩子去外婆家。我们小时候就看着那些菜做得又好吃又漂亮,觉得做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刘斌说,如果没有走科研这条路,自己会是一名出色的大厨。在她看来,厨师行业虽然平凡,但需要从业者创造性地利用各种食材去制造美味,并以最佳的方式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品质在科学研究中也很重要,因为科学研究工作是结合现有的科学知识和自己的智慧去发展新的知识,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


即使身处异国,刘斌也不忘追寻那份属于家乡的味道。

“在美国的时候,我为了买一捆韭菜回来包饺子,会开车两小时去洛杉矶,再花两小时回来。我还特别擅长做红烧肉,正宗的家乡味。”


“今天比昨天好,

明天比今天好”


·


作为海安中学的校友,刘斌对母校的感情深厚而绵长。

此次回家乡考察的最后一站,便是和学弟学妹们开展座谈分享。“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刘斌的话语温和而坚定,“问问自己醒着的每一分钟,是否清醒。智慧才华是否更好地发挥?”她深情地鼓励孩子们,要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因为每一个问号都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

谈及个人经历,她坦言:“在你们的年纪有清晰的目标是了不起的,没有目标也没关系。年少时,我虽对理科情有独钟,却也不排斥文科的博大精深。重要的是,我怀揣着对学习的无限热忱,一步步在大学的殿堂里探索,于硕士、博士的求学路上坚定前行,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这份坦诚与坚持,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按照既定行程,交流结束后,刘斌便匆匆离开赶赴上海,接下来她还将在美国、新加坡、中国之间如候鸟般来去,继续自己的科研之旅。

父母亲人,故土乡音;东海西域,南国北疆。

无论飞翔与栖息,于她而言,家乡是永远的家。





 人物名片 




刘斌,江苏海安人,海安中学1991届毕业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



策 划:周颖亚 周龙彬 
融媒体记者:缪 凡 张海鹏 徐 蓓 顾一磊 陆建宇

编 辑:张丽君
海 报:张丽君
校 对:梅 玲
责 编:缪 凡 许小健
审 核:周颖亚 杨 鹏
声 明:凡“海安发布”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海安发布
了解更多资讯 ↓

海安发布
海安市融媒体中心出品,海安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