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这段评语不仅道尽袁绍的失败根源,也恰如其分地映射出当今伊朗在中东局势中的表现。
从性格到决策,袁绍与伊朗之间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1. 表面强势却胆识不足
袁绍是河北霸主,资源丰厚,部众众多,但他的强势仅限于表面。在关键决策上,他却因畏惧风险而迟迟不敢行动。官渡之战时,袁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最终一败涂地。同样,伊朗虽长期宣扬“抵抗之狐”战略,企图通过扶持哈马斯、真主党等地区性组织扩大影响力,但在以色列对加沙和黎巴嫩的全面进攻中,伊朗的反应却显得软弱无力。
2023年10月,以色列对加沙的“全面清剿行动”开启。哈马斯领导层被精准打击,大量民众流离失所。与此同时,真主党在黎巴嫩的火箭弹袭击虽然密集,却难以形成有效威胁。而伊朗则选择了一种低调的姿态,仅仅通过外交途径表达谴责,却未提供实质性军事援助。这种表现让其盟友感到失望,也让外界更加坚定其“纸老虎”的形象。
2. 过度谋划却缺乏决断
袁绍喜好谋划,但始终难以拍板,常常因举棋不定而贻误战机。他对谋士的建议一再忽视,导致军心涣散,内部离心力加剧。伊朗在地区政策上也显现出类似问题。虽然伊朗长期扶持多个盟友组织,试图形成一个反美反以的“抵抗阵营”,但在盟友遭受重创之际,其表现出的冷漠和自保态度让人质疑其领导力。
2024年4月,以色列精准打击了伊朗在叙利亚的多个军事基地,包括用于无人机制造的关键设施。尽管伊朗宣布进行报复,但所谓“170架无人机”的反击行动并未对以色列造成实质性损害。这种大张旗鼓却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只会让人联想到袁绍在决策时的拖沓与无力。
3. 资源雄厚却无法整合
袁绍虽拥有河北这片肥沃之地,但他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极为有限,导致内外失衡,家族内斗不断,势力逐渐分崩离析。伊朗同样面临内部清美派与反美派的对立,再加上长期国际制裁带来的经济衰退,其资源虽雄厚,但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应对外部威胁的力量。
2023年,伊朗国内通胀率突破45%,失业率高企,年轻人因经济前景渺茫而对政府不满日益增加。尽管政府宣扬通过“抵抗经济”来应对制裁,但长期的经济困局使得国内矛盾激化。伊朗试图通过扩大地区影响力来巩固国内支持,但面对以色列的全面进攻,这一策略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4. 失去核心人物后的无力感
袁绍失去田丰、沮授等重要谋士后,战略陷入混乱,最终败于曹操的灵活战术。伊朗在2020年失去苏莱曼尼后,亦遭遇类似的困境。作为伊朗最具战略眼光的军事指挥官,苏莱曼尼在整合地区力量、制定作战计划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苏莱曼尼去世后的几年中,伊朗的“抵抗之狐”逐渐分崩离析。2024年7月,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被暗杀,进一步暴露了伊朗在保护盟友方面的无力。随后,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领导层实施了“斩首行动”,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被无人机炸死,彻底瓦解了这一重要盟友的抵抗能力。
5. 畏惧强敌导致自我削弱
曹操评价袁绍“干大事而惜身”,道出了袁绍对风险的过度规避。伊朗也因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实力心存畏惧,在多次关键时刻选择示弱。以色列在全面进攻加沙后,迅速对黎巴嫩和叙利亚展开打击,而伊朗却未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其所谓的“抵抗之狐”战略,在以色列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被逐一瓦解。
2025年初,美国与以色列进一步加大对伊朗的压力。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宣布恢复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甚至不排除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直接打击。而伊朗在面对强敌时,依旧选择避其锋芒。其有限的导弹报复行动并未对对手形成实质性威胁,反而加剧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孤立。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袁绍的故事是一曲英雄未竟的悲歌,折射出性格与决策对成败的决定性影响。而今天的伊朗,亦在重复类似的轨迹。色厉胆薄的强硬姿态掩盖不了战略上的犹疑不决;资源丰厚的国家却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当历史的洪流再次涌动,时代呼唤真正的决策者,以智慧和胆识拨开迷雾,为国家开辟新的前路。然而,哈梅内伊依旧囿于内外交困的泥沼,错失关键抉择的契机,伊朗的命运或将步袁绍之后尘,成为一只随便可以拿捏的软弱的波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