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 免费关注...
秘用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
升麻发表汤(即麻黄汤,自有加减法。) 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发汗。以头如斧劈,身如火炽者,宜用此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风 白芷 羌活
本经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而喘者,本方加干葛,去升麻。本经发热恶寒,身体痛者,本方加苍术、芍药,去杏仁。本经恶寒发热,身痒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本方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药。本经头痛,发热恶寒,胸中饱闷者,本方加枳壳、桔梗。本经感寒深重,服汤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二三剂而汗不出者,死。本经汗后不解者,宜再服,量证轻重,用麻黄、升麻,分多寡为当。
水二钟,姜三片,葱白二茎,槌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热服,取汗如神,宜浓被覆首。凡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则反加别病矣。
疏邪实表汤(即桂枝汤,自有加减法。) 治冬月正伤风,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赤芍药 甘草 防风 川芎 羌活 白术
如汗不止,加黄 ;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加胶饴二匙煎之。温服。
羌活冲和汤(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此太阳经之神药也。) 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无汗,脉浮紧。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是表证,宜发散,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此汤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证亦有神也。秘之,不与庸俗知此奇妙耳。本方自有加减法,备开于后。
羌活(一钱半) 防风(一钱) 苍术(一钱半) 黄芩(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钱) 生地黄(二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如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术汤。如服此汤后不作汗,本方加苏叶。喘而恶寒身热,本方加杏仁、生地黄。汗后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黄,釜底抽薪之法。其春、夏、秋感冒非时伤风,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本方去苍术,加白术。汗不止,加黄 ,即加减冲和汤。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药一钱,如神。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钟,槌法,加葱白捣汁五匙,入药再煎一二沸。如发汗,用热服;止汗,用温服。
柴葛解肌汤(即葛根汤,本汤自有加减法。) 治足阳明胃经受证,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本经有汗而渴者,治法开在如神白虎汤下。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柴胡双解饮(即小柴胡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足少阳胆经受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属半表半里,宜和解。此经胆无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只有小柴胡一汤,随病加减,再无别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人参 陈皮 芍药
本经证,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本经呕者,入姜汁、竹茹。胁痛,加青皮。痰多,加栝蒌仁、贝母。寒热似疟者,加桂枝。渴者,加天花粉、知母。齿燥无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草。坏证,加鳖甲。本经证,心下饱闷,未经下者,非结胸,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乎腑,证虽满闷,尚为在表,只消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就以本方对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不与俗人言之耳。虚烦类伤寒证,本方加竹叶、炒粳米。本经与阳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药,如拾芥。妇人热入血室,加当归、红花。男子热入血室,加生地黄。老妇人伤寒,无表证,其热胜者,本方加大黄;甚者,加芒硝。
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槌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温服。
桂枝大黄汤(即桂枝汤内加大黄,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足太阴脾经受证,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来沉而有力。此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 赤芍药 甘草 大黄 枳实 柴胡
本经腹满,不恶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煎之,临服槌法,入槟榔磨水二匙,热服。
加味理中饮(即理中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足太阴脾经受证,自利不渴,手足温,身无热,脉来沉而无力。此属脏寒。
干姜 白术 人参 甘草 肉桂 陈皮 茯苓
厥阴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实者,本方加大黄、蜜少许利之。本经腹濡满,时减者,根据本方去甘草。本经呕吐者,入半夏、姜汁。本经蜷卧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后身体痛者,急温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姜汁,调服和之。
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煎之。临服槌法,入炒陈壁土一匙调服,取土气以助胃气。
茵陈将军汤(即茵陈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足太阴脾经,腹满,身目发黄,小水不利,大便实,发渴,或头汗至颈而还,脉来沉重者,宜用。
大黄 茵陈 山栀 甘草 浓朴 黄芩 枳实
大便自调者,去大黄、浓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为效。
水二钟,姜一片,槌法。加灯心一握,煎之热服。
导赤散(即五苓散,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脉沉数者,以利小便为先。惟汗后亡津液,与阳明汗多者,则以利小便为戒。
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白术 甘草 滑石 山栀
中湿身目黄者,加茵陈。水结胸证,加木通、灯心。如小水不利而见头汗出者,乃阳脱也。得病起无热,但谵语,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此汤治之。
水二钟,姜一片,灯心二十茎,槌法。入盐二字调服。
六乙顺气汤(以代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大柴胡、三乙承气汤、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也,举世无人知此奇妙耳。秘之,莫与俗人言。本方自有加减法备开。) 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证,悉皆治之,效不尽述。
大黄 枳实 黄芩 浓朴 甘草 柴胡 芒硝 芍药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黄,大便实者,俱属正阳明胃腑病,根据本方。口燥咽干,大便实者,属少阴,根据本方。下利纯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属少阴,根据本方。怕热发渴,谵妄,手足乍冷乍温,大便实者,阳厥证,属厥阴,根据本方。舌卷囊缩者,难治,须急下之。
谵语发渴,大便实,绕脐硬痛者,有燥屎,根据本方。热病目不明,谓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笃矣,惟宜急下,根据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转屎气者,谓下泄也,有燥屎焉,当下之,根据本方。如更衣者,止后服,不必尽剂。不更衣者,宜再少与。大便通者,愈。结胸证,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者,根据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
凡伤寒过经,及老弱并血气两虚之人,或妇人产后有下证,或有下后不解,或有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盖恐转药硝性燥急,故有此戒。大凡伤寒邪热传里结实,须看热气浅深用药。今之庸医与俗医,不分当急下,可少与,宜微和胃气之论,一概用大黄、芒硝,乱投汤剂下之,因兹枉死者,多矣。余谓伤寒之邪,传来非一,治之则殊耳。病有三焦俱伤者,则痞、满、燥、实、坚全俱,宜大承气汤,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调胃承气汤,以甘草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泄实,不用枳、朴,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调胃之名自此然矣。
上焦受伤,则痞而实,用小承气汤,枳实、浓朴之能除痞,大黄之泄实,去芒硝,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汤,则有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汤通表里而缓治之。犹有老弱及血气两虚之人,亦宜用此。故经云,转药孰紧?有芒硝者,紧也。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仲景又云,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切禁丸药,不可不知也。
上,先将水二钟,滚三沸后入药,煎至八分,槌法,临时服入铁锈水三匙调服立效,取铁性沉重之义,最能坠热开结,有神。此千金不传之秘,若非吾之子孙承继,焉肯泄露玄机,故戒耳。
如神白虎汤(即白虎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身热,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脉来微洪,宜用。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参 山栀 麦门冬 五味子
心烦者,加竹茹一团。如大渴心烦,背恶寒者,根据本方去山栀,加天花粉。无渴,不可服此药,为大忌。
水二钟,枣一枚,姜一片,槌法,加淡竹叶十片,煎之热服。
三黄石膏汤 此汤治阳毒发斑,身黄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渴欲死,鼻干面赤,齿黄。过经不解,已成坏证,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病热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温证而成此证者,又八九日,已经汗下后脉洪数,身壮热,拘急沉重,欲治其内,由表未解,欲发其表,则里证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毙而已。殊不知热在三焦,闭塞经络,津液荣卫不通,遂成此证。又治汗下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时加衄,身目俱黄,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汤治之,有神,人所不识。
石膏(一两半)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七钱) 山栀(三十个) 麻黄(五分) 香豉(二合)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槌法。入细茶一撮,煎之热服。
三黄巨胜汤 此汤治阳毒发斑。狂乱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脉数,大便燥实不通,上气喘急,舌卷囊缩难治者,权以此汤劫之,三黄石膏汤内去麻黄、豆豉,加大黄、芒硝是也。
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煎之,槌法。临服入泥浆清水二匙,调服即安。
冲和灵宝饮 治两感伤寒。起于头痛,恶寒发热,口燥舌干,以阳先受病多者,以此汤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地黄 细辛 黄芩 柴胡 甘草 干葛 白芷 石膏
水二钟,煨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温服,取微汗为愈。
如不愈,表证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黄、葛根,为解表。如里证多而甚急者,先以调胃承气,为攻里是也。
如以阴经自中病,发热下利,身疼痛,脉沉细无力,不渴,蜷卧昏重者,又当先救里,温之,回阳救急汤。是分表里寒热而治,此其权变大法也欤。古云,两感虽为死证,犹有可救之理,及用药先后,寒热之剂。若发表攻里一误,则枉死者,多矣。良可痛哉!深可惜哉!予将不传之妙,秘验之方,尽吐露,非惟救人有功,亦且阴骘匪轻。谨之慎之,毋怠毋忽。
桃仁承气对子(即桃仁承气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证,脉沉有力,宜此汤,下尽黑物则愈。
未服前而血自下者,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黄 芍药 柴胡 青皮 当归 甘草 枳实
水二钟,姜三片,煎之。临服槌法,入苏木煎汁三匙调服。
消斑青黛饮 治邪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下不下,或下后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然而斑之方萌,与蚊迹相类,发斑多见于胸腹,蚊迹只在于手足。阳脉洪大,病患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患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迹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气短,燥屎不通,又如果靥者,卢医复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呕,便是发斑之候。
黄连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参 生地黄 山栀 犀角 青黛 人参 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上,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煎之。槌法,临服入苦酒一匙调服。
生地芩连汤 此汤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热毒入深,吐血不止者,宜用。
黄芩 山栀 桔梗 甘草 生地黄 柴胡 川芎 芍药 犀角(如无,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水纸搭于鼻冲。如去血过多,错语失神,撮空闭目,不知人事者,同治法。
水二钟,枣二枚,煎至八分。槌法,临服入茅根捣汁磨京墨调饮。如无茅根,以藕捣汁亦可。
加味犀角地黄汤 此汤治烦躁,漱水不下咽者,属上焦有瘀血,宜用。
犀角 生地黄 牡丹皮 芍药 甘草 桔梗 陈皮 红花 当归水二钟,姜二片,煎之,临服槌法,入生藕节捣汁三匙温服。
回阳救急汤(即四逆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只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蜷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而无力者,宜用。
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呕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盐炒茱萸。无脉者,加猪胆汁一匙。泄泻不止,加升麻、黄 。呕吐不止,加姜汁。
水二钟,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则反加别病矣。如后止可用前理中饮加减治之无妨。
回阳反本汤 此汤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宜用。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腊茶 陈皮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一钟,煎之。临服入蜜五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柴胡百合汤 此汤治瘥后昏沉发热,渴而错语失神,及百合、劳复等证。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黄 陈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烦躁,加山栀。有微头疼,加羌活、川芎。呕吐,入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食复者,加枳实、黄连;甚重,大便实者,加大黄。胸中虚烦,加竹茹、竹叶。瘥后干呕,错语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黄连、犀角。咳喘者,加杏仁。百合,宜加麻、连。心中惊惕,为血少,加当归、茯苓、远志。虚汗者,加黄 。脾倦,加白术。腹如雷鸣,加煨生姜。劳复时热不除,加葶苈、乌梅、生艾汁。
水二钟,枣一枚,姜三片,槌法,醋煮鳖甲,煎之温服。
如圣饮 治刚柔二 。头摇口噤,身反张,手足挛搐,头面赤,项强急,与螈 同治法。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药 甘草 当归 乌药 半夏 黄芩
有汗是柔 ,加白术、桂枝。无汗是刚 ,加麻黄、苍术。口噤切牙者,如大便实,用大黄利之。
水二钟,姜三片,煎之,临服入姜汁、竹沥,温服。
温经益元汤 治因汗后大虚,头眩,振振欲擗地,并肉 筋惕,及因发汗太多,卫虚亡阳,汗不止,或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者,并皆治之。
熟地黄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白茯苓 陈皮 肉桂 附子
如饱闷,加枳壳,去地黄。如瘦人,去芍药。有热,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术、升麻、陈壁土,去当归、地黄。呕者,加姜汁制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后恶风寒,属表虚,去附子、肉桂、生地黄,加桂枝、胶饴。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温服。
逍遥汤 治有患伤寒,瘥后血气未平,劳动助热,复还于经络。因与妇人交接,淫欲而复发,不易有病者,谓之劳复。因交接,淫欲而无病患反得病者,谓之阴阳易。予曾见舌出数寸而死者,多矣。此证最难治,必宜此汤。
人参 知母 竹青(如卵缩腹痛,倍加) 黄连 甘草 滑石 生地黄 韭根 柴胡 犀角
水二钟,枣二枚,姜三片,煎之。槌法,临服入烧 裆末一钱半调服。有粘汗出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即愈。
升阳散火汤 此汤治有患人叉手抹胸,寻衣摸床,谵语昏沉,不醒人事。俗医不识,见病便呼为风证,而因风药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热乘于肺金,元气虚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证。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参 当归 柴胡 芍药 黄芩 甘草 白术 麦门冬 陈皮 茯神
有痰者,加姜汁炒半夏。大便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术。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入金首饰,煎之热服。
再造散 治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曰无阳证。
黄 人参 桂枝 甘草 熟附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 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水二钟,枣二枚,煎至一钟。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黄龙汤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饮汤药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
调荣养卫汤(即补中益气汤。) 治有患头疼,身热恶寒,微渴, 然汗出,身作痛,脚腿酸疼,无力沉倦,脉空浮而无力。庸医不识,因见头疼,恶寒发热,便呼为正伤寒,而大发其汗,所以轻变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劳力内伤气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温之剂则愈,名曰劳力感寒证。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正此谓也。有下证者,大柴胡下之则缓。
人参 黄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柴胡 陈皮 甘草 细辛 羌活 防风 白术
元气不足者,加升麻少许,须知元气不足者,至阴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药,去升麻、细辛。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者,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甘草、黄 、白术少许。痰盛者,加栝蒌仁、贝母,去防风、细辛。腹痛,去 、术,加芍药、干姜和之。其因血郁内伤有痛处,或大便黑,加桃仁、红花,去芍、辛、羌、防、黄 、白术;太甚者,加大黄,下尽瘀血则愈,后撮本方去大黄调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槌法。入葱白一茎,煎之温服。
导赤各半汤 治患伤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庸医不识,而误人者,多矣。殊不知热传手阴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经证。
黄连 黄芩 甘草 犀角 麦门冬 滑石 山栀 茯神 知母 人参
水二钟,姜、枣煎之。槌法,加灯心一握,煎沸,热服。
益元汤 治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不烦便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药,误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气虚弱,是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证。
熟附 甘草 干姜 人参 五味 麦门冬 黄连 知母 葱 艾
水二钟,姜一片,枣二枚,煎之。临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顿冷服。
桂苓饮 治有患初得病无热,谵语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庸医不识,呼为狂发,误用下药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结膀胱,名曰如狂证。
猪苓 泽泻 桂枝 甘草 白术 知母 黄柏 山栀 叶水二钟,姜三片,煎至一钟。槌法,再加滑石末一钱,煎三沸,温服,取微汗为效。
当归活血汤 治有患无头疼,无恶寒,止则身热发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无伦语。庸医不识,呼为热证,而用凉剂误人,多矣。殊不知内传心脾二经,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挟血如见祟。
当归 赤芍药 甘草 红花 桂心 干姜 枳壳 生地黄 人参 柴胡 桃仁泥
服三帖后去桃仁、红花、干姜、桂心,加白术、茯苓。
水二钟,姜一片,煎之。槌法,入酒三匙调服。
加味导痰汤 治有患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庸医不识,皆为伤寒治之,误人多矣。殊不知此因内伤七情,以致痰迷心窍,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则痰生也,名曰挟痰如鬼祟。痰证类伤寒,与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实 黄芩 白术 陈皮 甘草 桔梗 黄连 栝蒌仁 人参
年力壮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汤。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之。临服槌法,入竹沥、姜汁,温服。
加减调中饮 治食积类伤寒,头疼,发热恶寒,气口脉紧盛,但身不痛,此与为异耳。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轻则消化,重则吐下。此良法也。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山楂 神曲 枳实 草果 黄连 干姜
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实热,加大黄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干姜。心中兀兀欲吐者,与干霍乱同,吐法用滚水一碗,入盐一撮,皂荚末五分探吐。
水二钟,姜一片,煎之。槌法,临服入木香磨取汁,调饮即效。
加减续命汤 治香港脚类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肢节痛,便秘呕逆,脚软屈弱,不能转动,但起于脚膝耳,禁用补剂及淋洗。
防风 芍药 白术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黄 苍术 羌活
暑中三阳,所患必热,脉来数,去桂枝、麻黄,加黄芩、黄柏、柴胡。寒中三阴,所患必冷,脉来迟,加附子。起于湿者,脉来弱,加牛膝、木瓜。起于风者,脉来浮,加独活。元气虚,加人参少许。大便实者,加大黄。
水二钟,枣二枚,姜一片,灯心二十茎,煎之,槌法,入姜汁调之,温服。
芩连消毒汤 治天行大头病,发热恶寒,头项肿痛,脉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黄芩 荆芥 黄连 防风 羌活 枳壳 连翘 射干 白芷
先加大黄利去一二次,后根据本方去大黄,加人参、当归调理。
水二钟,姜三片,煎至一钟,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槌法,入竹沥、姜汁,调服。
六神通解散 治时行,三月后谓之晚发,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先用冲和汤,不愈,后服此汤。
麻黄 甘草 黄芩 石膏 滑石 苍术 川芎 羌活 细辛
水二钟,姜三片,槌法,入豆豉一撮,葱白二茎,煎之,热服取汗,中病即止。
滞下
大黄汤(洁古) 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上用大黄一两,锉碎,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作二服,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芩汤,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 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桂(二钱半) 甘草(炒) 槟榔(各二钱)木香(一钱)
如便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
白术黄芩汤 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 黄芩(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清。
调胃承气汤(发热。) 大小承气汤(大便不通。) 小胃丹(痰饮。) 益元散(伤暑。) 保和丸(伤食。)
玄青丸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吐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此逐之。更兼宣利积热,酒食积,黄瘦中满,水气肿胀。
兼疗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轻粉(二钱) 青黛(一两) 牵牛(四两,取头末二两)
上九味,为末研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临卧三服,以快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丸。数日后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证止之。小儿丸如黍米大,退惊疳积热,不须下者,常服十丸。(此药峻利,非有实积者,不宜轻用,慎之。)
利积丸(《玄珠》,下同)
黄连(四两) 天水散(八两) 当归(二两) 萝卜子(炒) 巴豆(去油,同黄连炒) 乳香(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服十五丸,实者二十五丸。
导气丸
青木香 萝卜子 茴香 槟榔 黑牵牛(各四两)
为细末,薄粥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参十丸。
舟车神佑丸(见痰饮。) 藿香正气散(中风。) 感应丸(见伤食。) 苏合香丸(卒中。) 五苓散(消瘅。)
黄连丸(《济生》)
干姜(炮) 黄连(去须) 缩砂仁(炒) 川芎 阿胶(蛤粉炒) 白术(各一两) 乳香(另研,三钱)
枳壳(去穣,麸炒,半两)
上为末,用盐梅三个取肉,少入醋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俱食前服。
黄连阿胶丸(《和剂》)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去须,三两) 阿胶(碎,炒,一两) 茯苓(去皮,二两)
上以连、苓为细末,水熬阿胶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米饮下。
茶梅丸 用腊茶为细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每服二十丸,团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热,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则为阴,宜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白头翁汤(《金匮》)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阿胶梅连丸 治下痢,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细者再炒,研细尽) 乌梅肉(炒) 黄连 黄柏(炒) 赤芍药 当归(炒)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等分)
上八味,为末,入阿胶末和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败毒散(伤湿。) 理中汤(霍乱。) 四君子汤(虚劳。)
加减平胃散(洁古) 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水流于四肢,却入于胃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三钱) 甘草(七钱) 桃仁 人参 黄连 阿胶(炒) 茯苓(各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无时。
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
青六丸(丹溪)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服。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两) 红曲(炒,半两,活血)
上饭为丸。一方,酒糊丸。
胃风汤(下血。) 胶艾汤(溲血。)
苍术地榆汤(洁古) 治脾经受湿,下血痢。
苍术(三两) 地榆(一两)
每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槐花丸(洁古)
青皮 槐花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空心温服。
地榆散(见中暑。)
茜根丸 治一切毒痢,及蛊注下血如鸡肝,心烦腹痛。
茜根(洗) 川升麻 犀角(镑) 地榆(洗) 当归(去芦,酒洗) 黄连(去须) 枳壳(去瓤,麸炒) 白芍药(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饮汤下。
地榆丸 治泻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当归(微炒) 阿胶(糯米炒) 黄连(去须) 诃子(取肉,炒) 木香(晒干) 乌梅(去核,取肉秤。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陈米饮吞下。
先平方公引在括苍,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顷在 上,士人苏子病此危甚,其妇翁孙亿来告,急此方以与之,旋即痊安。
玉粉散 治血痢,解脏腑积热毒。
上以海蛤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服。
犀角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血,腹痛,心烦困闷。
犀角屑 黄连(去须,微炒) 地榆 黄 (各一两) 当归(半两,炒) 木香(二钱半)
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黄连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热痢及休息痢,日夜频并,兼治下血,黑如鸡肝色。
黄连(去须,二两半) 羚羊角(镑) 黄柏(去粗皮。各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验。
一方,用白茯苓、腊茶送下。
生地黄汤 治热痢不止。
生地黄(半两) 地榆(七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郁金散 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食前用豆豉汤调下。
蒲黄散 治血痢。
蒲黄(三合) 干地黄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参 柏叶 阿胶 艾叶 生姜(各二两) 禹余粮 黄连(各一两) 赤石脂(一两二钱半)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
茜根 地榆 生干地黄 当归(微炒)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黄连(二两,去须微炒)
上 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效。
川百药煎 陈槐花(炒,各半两) 感应丸(一帖) 薄荷煎(两帖) 麝香(少许)
上件为末,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龙牙草煎汤下,女人用生地黄煎汤下。
除湿汤(见中湿。)
十宝汤 治冷痢如鱼脑者,三服见效,甚疾。
黄 (四两) 熟地黄(酒浸) 白茯苓 人参 当归(酒浸) 白术 半夏 白芍药 五味子官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豆蔻丸 治白滞痢,腹脏撮痛。
肉豆蔻(面裹煨熟) 草豆蔻(面裹煨熟) 枇杷叶(去毛,炙) 缩砂仁 母丁香(各一两) 木香沉香(各半两) 地榆(二两) 墨(烧红,为末,半两)
上为细末,烧粟米饭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饮化下。
万补丸 治脾胃久虚,大肠积冷,下痢白脓,或肠滑不固,久服诸药不效,服之神验,并产前产后皆可服。
人参 当归(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两半) 白术 阳起石(火,细研) 肉桂(去皮) 缩砂仁 赤石脂 钟乳粉 肉豆蔻(面裹煨) 沉香 白姜(炮(荜茇(牛乳半盏,慢火煎干) 茴香(炒) 丁香 浓朴(去皮,姜制) 白茯苓(各一两) 地榆 大麦 (炒) 神曲(炒,各半两) 附子(七钱,炮,去皮脐) 肉苁蓉(二两,净洗,用酒浸一宿,切,焙) 罂粟壳(和米者二十枚,炙)
上为细末,研匀,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烂,同药末捣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频并者,加至五七十丸。
香薷饮 六和汤(俱伤暑。) 浓朴丸(积聚。) 紫参汤(泄泻。)
茯苓汤(东垣)
茯苓(六分) 泽泻(一钱) 当归身(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二钱) 生姜(二钱) 肉桂(五分)生黄芩(三分) 猪苓(六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上作二服,水煎,稍热服。
神效越桃散(《宝鉴》)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
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
建中汤(见劳倦。)
芍药黄芩汤(东垣)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当归导气汤(东垣)
甘草(一钱半) 当归 芍药(各一钱) 木香 槟榔(各三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泽泻(五分) 生地黄(一钱半或二钱酒浸,阴干)
上共为末,用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圣饼子(《宝鉴》)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黄(各三钱) 黄丹(二钱) 轻粉(少许)
上五味,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丸,如指头大,捻成饼,荫干。食前温浆水磨下。
大便黑色为效。
通神丸 治脓血杂痢,后重疼痛,日久不瘥。
没药(研) 五灵脂(去砂石,研) 乳香(研。各一钱) 巴豆霜(研,半钱)
上同研匀,滴水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汤下。小儿服三丸,随岁加减。
鱼 汤 治痢下五色脓血,或如烂鱼肠,并无大便,肠中搅痛不可忍,呻吟叫呼,声闻于外。
粉霜(研) 轻粉 朱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钱) 乳香(半钱) 巴豆(二七粒,去壳不去油)
上为末,蒸枣肉为丸。婴儿三丸,如粟米大,二三岁如麻粒大,四五岁每服三四丸,并旋丸,煎 汤吞下,仍间服调胃药。此证缘久积而成,故小儿多有之。
香连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拣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下。
导气汤 治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
木香 槟榔 黄连(各六分) 大黄 黄芩(各一钱半) 枳壳(一钱,麸炒) 芍药(六钱) 当归(三钱)
上 咀,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清凉饮子(见发热。)
进承气法 治太阴证,不能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锉浓朴半两,姜制,水一盏,煎至半盏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未止者,为肠胃久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尽则安矣。(后重兼无虚证者宜之。若力倦气少,脉虚不能食者,不宜此法。盖浓朴、枳实、大泻元气故也。)
退承气法 治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稍热服。如泻未止,去芒硝,减大黄一半,煎二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但与枳实浓朴汤,又煎二三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安,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水煮木香膏(《宝鉴》)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脓血等,并皆治之。
御米壳(蜜水浸湿炒黄,六两) 乳香(研) 肉豆蔻 砂仁(各一两半) 当归 白芍药 木香丁香 诃子皮 藿香 黄连(去须)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一两)干姜(炮) 枳实(麸炒。各半两)
上十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枣一枚擘开,煎至七分,和滓稍热食前服。
白术安胃散(《宝鉴》)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后重窘痛,日夜无度。及治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并产后儿枕痛,虚弱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去顶蒂,醋煮一宿) 茯苓 车前子 白术 乌梅肉(各一两) 五味子(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
升阳除湿防风汤(见下血。)
三奇散 治痢后里急后重。
枳壳 黄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蜜汤调下,或米饮调亦得。
治里急后重好蛤粉 穿山甲(炒)
上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用好酒调服。
木香黄连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神效。
木香 黄连 川木通 川黄柏 枳壳(麸炒) 陈皮(各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 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坚中丸 白胶香散(俱泄泻。)
纯阳真人养脏汤(《和剂》)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及脱肛坠下,酒毒、温毒便血,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当归(各六钱) 白芍药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 肉桂(各八钱)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御米壳(蜜炙,三两六钱) 诃子肉(一两二钱)
上为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之物。脏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见大便不通。)
芍药柏皮丸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汤下。固肠丸(见泄泻。)
桃花汤(《金匮》) 治下痢脓血。
赤石脂(一升,一半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梗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草果(连皮一枚)
上 咀,用罂粟壳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枣子、乌梅各七枚,煎至一大盏,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乌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五钱。
罂粟壳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紧涩,多令人呕逆,既以醋制,加以乌梅,不致为害。
然呕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丸十余粒,白梅汤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红、罂粟壳各等分,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乌梅汤下。兼治泄泻暴下不止,一服既愈,更令药力相倍为佳。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物汤加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仍以二陈汤煮木香丸以定其呕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剂,决难作效,必致危笃,虽欲服此,则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黄柏、木通之类,其性苦寒,却难轻服。血痢当服胃风汤并胶艾汤之类。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汤、震灵丹之属,更宜审而用之。若五色杂下,泄泻无时,当用熟乌头一两,浓朴、干姜、甘草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驻车丸、黄连阿胶丸之类,其中止有黄连肥肠,其性本冷,若所感积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则非此可疗。
诃子皮散(东垣)
御米壳(五分,去花萼,蜜炒) 干姜(六分,炮) 陈皮(五分) 诃子皮(七分,煨,去核)
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服亦可。
地榆芍药汤(《保命》) 治泄痢脓血脱肛。
苍术(八两) 地榆 卷柏 芍药(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二两,水煎温服,病退勿服。
败毒散(见伤湿。)
参苓白术散(《和剂》) 治久泻及大病后、痢后调理,消渴者尤宜。
人参 干山药 莲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术(于潜者,二斤) 桔梗(炒令黄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煎服。或枣肉和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汤送下;或炼蜜丸,如弹子大,汤化下。
治中汤(见呕吐。)
仓廪汤 治禁口痢有热,乃毒瓦斯冲心,食即吐。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陈仓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热服。
木香散(《本事》) 治隔年痢不止,并治血痢尤捷。
木香(半两锉,用黄连半两同炒) 罂粟壳(半两锉,用生姜半两同炒) 甘草(炙,一两)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一钱,陈米饮下。
诃藜勒丸(《宝鉴》) 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脐腹撮痛,诸药不效。
椿根白皮(二两) 诃子(半两,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饮汤入醋少许,一日三服效。(椿树,俗谓虎眼树,又谓之樗。)
芜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虫,并下部脱肛。
芜荑(炒) 黄连(去须,各二两) 蚺蛇胆(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汤下,日再服。
驻车丸(《和剂》)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捣碎,蛤粉炒成珠,为末,以醋四升熬成膏,十五两) 当归(去芦,十五两) 黄连(去须,三十两) 干姜(炮,十两)
上为末,醋煮阿胶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小儿丸如麻子大,更量岁数加减服。
归连丸 治痢,无问冷热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当归 黄柏 黄芩 阿胶 熟艾(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为末,以醇醋二升,煮胶烊,下药煮,令可为丸,如豆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汤下。若产妇痢,加蒲黄一两,炼蜜和丸。
麦 丸 治休息痢,不能饮食及羸瘦。
大麦 (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陈曲(炒) 官桂(去皮) 乌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枣肉饮下,不拘时。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治休息痢羸瘦黄连(去须,为末) 定粉(研。各半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上舂枣如泥,铺于纸上,安二味药裹之,烧令通赤,取出候冷,细研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药三钱,掺在肉上,湿纸裹烧熟,放冷食之,不过三两服效。
又方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黄色) 猪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将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于净铛内一重肝,一重杏仁,入尽,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铛中盖定,慢火煎令小便尽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一名) 羊肝散
砂仁(一两,去皮) 肉豆蔻(半两,去壳)
上为细末,用羊肝半具,细切拌药,以湿纸三五重裹上,更以面裹,用慢火烧令熟,去面并纸,入软饭捣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饮下。
蓣莲饮
石莲肉 干山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茶煎汤,调下三钱。
异功散 七珍散(俱不能食。) 六柱饮(泄泻。) 独活寄生汤(见腰痛。) 虎骨四斤丸(香港脚。)大防风汤(鹤膝风。) 橘皮枳术丸(伤食。)
附方
神效参香散 治大人小儿脏气虚怯,冷热不调,积而成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里急后重,日夜频数,无问新久,并皆治之。
白扁豆(炒) 木香 人参(去芦。各二两) 茯苓(去皮) 肉豆蔻(煨。各四两) 罂粟壳(去蒂) 陈皮(去白。各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温米饮调下,无时。
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饮食过伤,留滞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药推导,更须斟酌受病浅深,增减丸数,当逐尽积滞方佳,然后徐徐补之。
乌梅肉 杏仁(去皮尖,另研) 半夏(汤泡七次) 缩砂(各十四粒) 百草霜(六钱) 巴豆霜(去油,半钱)
上为细末,和匀,稀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汤送下。看人虚实,加减丸数服之。
不二散 治诸般泻痢,神效。
罂粟壳 青皮(去瓤,焙干) 陈皮(去白,焙干。各二两) 当归(去芦,炒) 甘草(炙) 甜藤(如无,只以干葛代之,各一两)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通口服。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极妙。
神效鸡清丸 治一切泻痢。
木香(二两) 黄连(二两半) 肉豆蔻(七个大者,生用)
上先为细末,取鸡子清搜和药作饼子,于慢火上炙令黄色变红,极干再研为末,用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御米丸 治一切泻痢。
肉豆蔻 诃子肉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 石莲肉 当归(各半两) 乳香(三钱) 罂粟壳(一两半,蜜炙)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如血痢,减豆蔻、白术、当归、粟壳。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无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产后用弥佳) 宣州黄连 苦参(多买轻捣) 金州黄柏(赤色紧薄者)
川当归(五味俱取细末)
上各捣研为末,各等分,和匀,空腹,烂煮糯米饮调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腻、生菜。
栝蒌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栝蒌(一个,黄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盖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为细末,作一服,用温酒调服。胡大卿有一仆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传此方而愈。
葛根汤 专治酒痢。
葛根 枳壳 半夏 生地黄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钱四分) 黄芩(一钱二分) 甘草(炙,半钱)
上分作二帖,水二盏,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神效散 治休息痢,气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
当归 乌梅肉 黄连(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浓朴煎汤下。一方,加阿胶。
又方 治赤白痢新旧疾。
上用盐霜梅三个,用黄泥裹,于慢火煨干,研为细末,用米汤调下。治肠虫,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愈。兼治痢下,应先白后赤,若先赤后白,为肠虫。
上用牛膝一两,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渍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阿胶丸 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下止,腹痛不可忍。
阿胶(锉碎,炒令燥) 干姜(炮) 木香 黄连(炒) 当归(炒) 黄芩(各一两) 赤石脂 龙骨(各二两) 浓朴(一两半,去粗皮,生姜汁涂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以粥饮下。
木香散 治冷热痢,虚损腹痛,不能饮食,日渐乏力。
木香 干姜(炮) 甘草(炙) 黄芩(各半两) 柏叶(炙) 当归(炒) 白术 干熟地黄(各七钱半)黄连(炒,五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杨子建万全护命方 今有人患痢,其脉微小,再再寻之,又沉而涩,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势虽重,庶几可治。若是下血,切忌发热,通身发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以上所陈,虽未足以达痢之渊源,亦足以明其粗迹。议者谓∶如子所言,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于数年中间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无木土相攻,未尝无土火相郁,未尝无水火相犯。但五运之政,譬如权衡,一年间五行气数,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则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气太过,一脏有余,痢疾之生,应不旋踵。予故备陈其粗,以开后学之未悟,庶几诊疗之间,无差误之过者矣。但毒痢伤人不一,惟水邪犯心为重。世人初患痢时,先发寒热,投药治之,其热不退,发热太甚,食则呕逆,下痢不止,心热如火,只要入凉处,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浑身肌肉疼痛,着手不得,此候十难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须是子细首尾读此方论,令分明识病根源,然后吃药。但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壮热,忽转数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杂,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后变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后却变成白痢,并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时,先发寒热头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气犯心,水火相战,故初病时,先发寒热,水火相犯,血变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苋菜水,无色泽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发寒热,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动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变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加也。先下赤痢,而后变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减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气相等,寒湿之气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势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轻,以白多为轻,赤多为重。治之之法,先夺其寒,则其所下之药一也。以太岁分之,则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运遇丙甲及庚运所临,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无问太岁,盖天地变化,其候多端,难可穷尽。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岁,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内,多有寒肃之化,阳光少见,忽寒热二气更相交争,忽于夏月多寒湿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先转数行,后有赤痢,忽赤白相杂,忽止下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壮热便退。若两三盏后,壮热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别有方论在下。
麻黄(去根节) 官桂(去粗皮,各七钱半) 大川芎 白术(各二两) 本 独活 桔梗 防风芍药 白芷(各半两) 牡丹皮(去心) 甘草(各二钱半) 细辛(三钱三分羡) 牵牛(一钱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非时熟汤调下,和滓热吃。若吃两三盏后,寒热不退,更不请吃,自别有方论在下。
若吃此药后,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药吃,取安效。若寒热已退,赤痢未消减,更服两三盏,然不可多吃,一日只两盏。后赤痢消减,忽变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后度数减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岁,春夏之内,时气多寒,人得痢疾,此药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岁,湿化偏多,人得痢疾,先发寒热,即于方内添草豆蔻一两,同修合也。又不问太岁,但一年间,春夏之内多寒,人有痢疾,先发寒热,并宜此方。
治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吃前方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宜进此还真散。若吃前方药,寒热未退,赤痢未消减,更不宜进此药。但天地变化,其候非常,痢疾证候多端,此不得不尽其仔细。
诃子(五枚,用面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热咬破诃子,擎去核不用,只用皮,焙干)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以米汤一盏半,同药煎取一盏,空心和滓吃,若吐出一两口涎更佳。如此吃经数盏,大腑渐安,出后减少,修合第三方药吃,以牢固大肠。若吃前方药,壮热未退,血痢未减,不可进此药。
治疫毒痢吃前面两方药,病势已减,所下之痢,止余些小,或下清粪,或如鸭粪,或如茶汤,或如烛油,或只余些小红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肠,还复真气,舶上硫黄丸。
舶上硫黄(二两,去砂石,细研为末) 薏苡仁(二两,炒,杵为末)
上二味相和令匀,滴熟水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黄 散 治热痢下赤黄脓,腹疼心烦。
黄 (锉) 龙骨 当归(各七钱半) 生干地黄(五钱) 黄连(去须,微炒,一两) 黄柏 黄芩犀角屑 地榆(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粥饮调下。
秘传斗门散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五色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黑豆(炒,去皮,十二两) 干姜(炮,四两) 罂粟壳(蜜炒,半斤) 地榆(炒) 甘草(炙。各六两) 白芍药(三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栝蒌根汤 治下痢冷热相冲,气不和顺,本因下虚,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饮水,毒瓦斯更增,烦躁转甚,宜服此药救之。
栝蒌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
陈米汤 治吐痢后大渴,饮水不止。
上用陈仓米二合,水淘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后渴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盏半同煮,研绞汁,空心顿服之。
泽漆汤 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
泽漆叶(微炒,五两) 桑根白皮(炙黄)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熟。各三两) 陈皮(去白) 白术(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人参(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候半时辰再服。取下黄水数升,或小便利为度。
茯苓汤 治痢后遍身浮肿。
赤茯苓(去黑皮) 泽漆叶(微炒) 白术(微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炙黄) 黄芩 射干 防己泽泻(各三两)
上 咀,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内药,煎取一盏,分为二服,未瘥,频服两料。
上二方,须以《济生》肾气丸佐之,后方虚者禁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