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遭遇校园霸凌求助妈妈被无视: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结局早已注定

教育   2024-12-25 06:03   广东  

作者:主创团·筱恬

孩子被欺负时

两位妈妈的做法截然不同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语言霸凌,大人会怎么办?

面对同样的情况,网上有两位妈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川的一位妈妈,女儿告诉她自己被班上同学恶意起外号,她始终没当回事。直到最后女儿沉迷网络、不愿去学校了,她才发现孩子已经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还有一位妈妈,当得知女儿被班上的尖子生持续用语言攻击后,二话不说直接出手,第一时间在家长群里为女儿撑腰。

第一个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得到妈妈正向的反馈,最终让事态更糟糕。而第二个孩子,却被妈妈及时捕捉到了异常,最终拥有了最坚强的后盾。

前者有多让人心疼和遗憾,后者就有多幸运和幸福。鲜明的对比,看得人无限感慨。

不过在这里,并不打算就校园霸凌做过多的讨论,而是想说另外一个话题。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明明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却越长大越陌生,莫名其妙就不愿和父母交流了,莫名其妙就叛逆不服管了,莫名其妙就抑郁厌学了……

但孩子是忽然改变的吗?其实并不是。很多时候,是大人一再忽视了那些点滴积累的变化,直到问题暴露,可为时已晚。

养育路上,我们对孩子倾注了许多爱,却往往缺乏了最关键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学会看见孩子。

真正的“看见”

不止目光所及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但何为看见?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位母亲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说自己的女儿好端端的,忽然就抑郁了。

为此,她特别想不通:“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大人都给买。日子过得这么幸福,怎么还会整天寻死觅活的?”

在交流过程中,女孩向咨询师表示,自己总感觉妈妈不在乎她。

这位母亲却极力否认:“我明明那么关心你,为什么你还是不知感恩?”

听到这里,女孩一下子爆发了:“你关心的除了吃饭和学习,还有什么?我不开心的事情,你在意过吗?从来没有!”

对于女儿的埋怨,母亲嗤之以鼻:“你人生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如果不盯着,放任你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才是害了你!”

女孩当场就哭了。最后,母女俩不欢而散,咨询以失败告终。

或许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自己已经对孩子掏心掏肺了,可孩子还是觉得被忽视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误解了“看见孩子”的涵义。

事实上,真正的“看见”不仅是目光所及,去关注孩子的仪表和温饱,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健康。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网上有一段话总结得很好:

「那是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到他们的感受,他们才不会攻击自己或者他人;

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明白了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

是看见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为他们点赞,才能让他们对自己真正有信心;

也是看见孩子哪怕是不当的行为当中也有积极的那一点,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被爱和接纳的滋味。

孩子难于管教的背后

都是因为不被看见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个案例。

山东有一个小男孩,父亲在外地打工。从八九岁起,他便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进行盗窃。

父亲在上海时,他跑去上海偷;父亲在南京时,他又跑去南京偷。

对此,父亲非常生气,每一次都在儿子犯事后严加管教,却无济于事。

那天,小男孩再次因为在车站偷钱被抓。当父亲赶到派出所时,他竟扭头对警察说:“警察叔叔,我在这个车站偷了3000块钱,按照这种情况,我可以进少管所了。”

这个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还主动要求被少年管教?李玫瑾教授道出了真相。

原来,男孩的父亲为了挣钱长年不在家,一直缺席儿子的成长。

潜意识里,男孩特别渴望父亲的陪伴。可体现到行为上,他却用自暴自弃的表现在父亲面前刷存在感。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孩子,在用极端的方式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曾指出: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不被看见,孩子便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就像纪录片《镜子》里的几个孩子。

其中有个男生叫张钊,17岁便辍学在家。

父母都以为他是因为早恋所以无心学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面对老师,张钊袒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读书的,也想去念大学,但学校让他感到压抑。

然而,对于儿子承受的压力,父母根本没有共情。记得有一次,当张钊试图向母亲倾诉时,母亲却冷淡地回应到:“那么多人都受得了,怎么就你受不了?”

在张钊印象中,从小到大,父母“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父亲跟他在一起“就是看电视”。他们对他内心的感受和渴望,无暇顾及也毫不在乎。

正因如此,张钊对父母彻底失望,干脆选择了破罐子破摔。镜头前他说:“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孩子所有的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行为出格、朝大人张牙舞爪,实际上那些异常表现都是在求救,是在向大人寻求认同、理解和帮助,只不过在表达需求时被局限了。

而只有当父母真正看见了孩子,才意味着接住了孩子抛出的求救信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

好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写到:“有回应,就有了光,而看见,就是回应。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

换句话说,父母要想“看见孩子”,就是要做到对孩子处处有回应。

而这种回应并非流于表面的评价或应答。这也正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作出了反应,孩子却还是很受伤。比如:

当ta因为自己养的金鱼死去而痛哭流涕时,我们不以为意地说:“别哭啦,一条鱼而已,再给你买条一模一样的。”

当ta回来委屈地哭诉,说班上的女生不好相处,总是明里暗里说自己坏话时,我们不假思索地安慰:“别人说什么让她说好了,不用理会。”

当ta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刚刚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敷衍地夸奖:“真棒。你继续自己玩,妈妈这会儿有点事要忙。”

这些场景之下,那个孩子其实都没有被看见。因为回应的本质,是走进孩子内心,去读懂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跟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成为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真正的底气。

记得有人说:“父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而实现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看见孩子”。

那么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到孩子的需求?该怎样发掘那些叛逆行为背后的求助信号?找到问题后,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那么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隆重推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培训班,一定不能错过。这门课程能够全面提升父母的养育水平和能力,绝对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与收获!

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







这是由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携手业内众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家庭教育专家倾情打造的明星课程,目前已经进行到第179期,每位学习过的父母都从中受益良多。课程设置更是科学、严谨,从报名之初到结业考试,一站式贴心服务。

01
课前-自学预习:

报名当天,即时开通《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必修课》,其中包含52节音频导入课,200+知识点基础学习,系统梳理,让高阶专业学习更从容。另有《家庭教育指导师》正规纸质教材上下册两本,助力学员高效预习。

02
课中-专家讲授:

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生动的实操案例分析、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帮助各位家长全面了解0-18岁孩子心智发展特点,掌握家庭教育常见问题的解决之道。

03
课后-专项练习:

开通三门专项课,手把手教你提升孩子底层学习力;提升孩子专注力;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另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课后配套资料包、全龄段经典育儿书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实在在助力开展家庭教育。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2025年3月15日至4月19日,新东方第179期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培训,再次重磅开课,早学早受益,早报名更从容!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做家庭教育事业的摆渡人,真正看见孩子,治愈每一份成长!
老墨家族,一个坚持用音频手段给中国孩子进行通识教育的少儿IP。成立8年来,制作了数千期各类节目,涵盖科学、童话、诗词、成语、历史、名著、英语等各个领域,全方位陪伴孩子从幼儿阶段到小学六年级的成长。八年来,陆续有粉丝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芝加哥、剑桥、新加坡国立等世界名校录取。家长纷纷反映:是老墨家族优秀的节目,使孩子轻松成长为“行走的百科全书”,成为学校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目前,老墨家族正在进行改善亲子关系的实验,因为好的家庭环境才是每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土壤。每一篇亲子文章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希望对家长如何与孩子科学、高效、融洽地相处有所裨益,最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老墨家族
老墨家族,是专为孩子打造睡前故事、成语故事、早晨叫醒儿童有声读物的生产者。以老墨爷爷、墨叔叔和小墨一家三代一起讲故事的形式,演播优秀儿童作品原作,做最纯粹的有声读物。力求使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听、说、读三个方面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