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际油价在没有任何征兆中暴跌,盖过了热带风暴弗朗辛造成供应担忧的影响,全球指标布兰特原油期货收于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收报每桶69.19美元或跌3.69%。
稍早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下调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同时还下调了对明年的预期。OPEC称,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加203万桶/日,低于上月预计的211万桶/日的增幅,同时,摩根士丹利也再度下调今年对油价的预测,就连长期多头托克集团和花旗也罕见警告,油价可能将会在今年跌至60美元区间。
不过,高盛却认为虽然原油期货需求跌至历史新低,但实物需求却仍强劲,随着原油净供应量下降,高盛预计布伦特原油在2024年第四个季度的平均价格为77美元/桶,即较当前价格反弹近12%。
紧接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9月11日发表报告中也表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再创纪录新高,EIA说,不断扩大的供应缺口将使得全球石油库存进一步下降,推动布兰特原油现货市场价格在9月回到每桶80美元以上。
而就当全球还在为原油产量和油价争论喋喋不休之际,据路孚特数据显示,中国买家将继续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推动因素,考虑到,目前的低油价期不会持续,未来国际油价会逐步反弹,所以,中国已经在开始大量的储存原油,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把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到5.03亿桶,这也是中国能够储存的最大数量的指标,预计2024年中国的储备能力利用率将突破90%。
无论是对传统能源的升级和发现,还是新能源的探寻和开发,中国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实现了众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此刻,在这个过程中,就当全球市场还在为中东地区性冲突影响石油产量争论之际,中国已经创下了多个绿色能源之最。
据中国核能协会在近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报告称,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总数为26台,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正在引领全球核电建设。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核电建设都在依赖中国制造,比如,华龙一号就是代表。
对此,世界核协会表示 ,中国并没有放弃煤炭,但也押注于核能,用更清洁的能源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目标是发展更多的核能能力以减少排放。
目前,世界已经处于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迭代的交汇期,科学家们的分析评估表明,目前全球的煤炭储量将在200年后用完,石油将在2050年前终结,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已经摆在我们眼前。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机构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成功。比如,位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机组已经开始发电,该水电站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全球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项目,而该项目的运营也意味着中国绿色清洁能源企业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比如,可燃冰开采技术,中国已经走在国外公司的前面,并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而可燃冰更被视为未来石油的战略性替代能源。中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约相当于390亿吨原油的当量。但目前,拥有先进技术的美日德三国却一直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进行全面开采。
与此同时,中国还计划将在3.6万公里外的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根据计划,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据悉,该项目已在重庆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不仅于此,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因为,“人造太阳”才是能源的未来。
数据表明,核聚变反应堆能产生人类用不完的大量能量,这也是这项新能源技术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
核聚变本质上是在模拟太阳等恒星产生能量的过程,被称为“人造太阳”,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该项目不会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产生有毒的放射性废物,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
目前,被称作中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已经在河北和四川建设完成,并已经实现等离子体放电,还有一个“人造太阳”项目也正在合肥测试。
位于中国合肥的实验性先进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取得了突破,产生并维持等离子体达403秒,打破了其在2017年创下的101秒的纪录,这表明中国的“人造太阳”已经打破了所有纪录,在长达七分钟的时间里产生了极热的等离子体。
人造太阳项目基于核聚变,可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源,且不产生残余废物,使用地球上几乎无限的原材料,这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同,后者供应短缺,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聚变能源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因为它更安全、更清洁。
目前,被誉为下一代“人造太阳”的未来中国核聚变工程试验堆的工程设计已经完成,旨在建造世界上第一座聚变示范堆。
分析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相关机构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我们认为,人造太阳将是世界能源史上继煤炭和原油被开采使用之后的又一次能源变革,并将成为继高铁和华龙一号后,又将出世的一张国家名片。
与此同时,中国相关机构除了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外,中国石油勘探和开采也再获重大发现。
比如,今年3月,中国海油对外宣布在渤海再发现一个亿吨级的大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1.04亿吨,这是该海域时隔10年再次获得重大油气发现。
紧接着,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也宣布借助新一代升级SAGD超稠油开发技术,破解了超稠油开发的世界级难题,目前稠油累计产量已突破1亿吨,实现新增可采储量2亿吨,并建成了最大的优质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而环烷基稠油更是被誉为石油中的稀土,是国家经济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性原材料。
再早些时,中国企业也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中也发现了一个万亿方米的页岩气田的大油气区 而这些突破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气成本及优化能源结构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以上这些无疑正在为中国经济打造新的战略能源储备增长奠定了硬基础,并对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用油气成本以及优化能源结构、绿色经济发展都具有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