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们 三都非遗喊你来“穿越” 揭开马尾绣、水书千年面纱!

政务   2024-11-26 11:00   贵州  


沉寂1217天后
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
李子柒终于重返公众视野
她回归后的首个作品
非遗产品“漆器”为主题
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长达14分钟的视频
视频发布后
1小时内在微博播放量超759万次!



一夜之间

与“李子柒”相关的话题词也随之冲上热搜

用《甄嬛传》的情节

感叹道:“熹妃回宫,仍是顶流啊!”




她说:「“非遗文化,像极了一个垂暮的老者,很无奈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回望,那种无力感,所以它要被更多人看见。”」


停更的三年里李子柒走访了20多个省份
拜访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
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纷纷
晒出了自家的宝藏非遗

而三都
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小城
也拥有着很多非遗文化和民俗技艺
“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在此
小编诚邀各位“李子柒们”前来体验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
顾名思义即水族人用马尾绣制绣品的技艺
是中国刺绣工艺中最独特的一种
水族马尾绣经水族妇女代代相传
又因其承载着水族人的历史与文化
故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2006年5月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马尾绣
入选国家级首批非遗名录
这项传统刺绣技艺
在美化生活方面熠熠生辉
更成为千万绣娘致富的绝活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
制作过程一般是先将几根马尾捆成一束
然后从根部开始
用丝线缠裹在马尾上
状似一根根小提琴琴弦
看上去毫无破绽
再将内含马尾的丝线
依照构思好的图案
一针一线刺绣在布上
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
造型抽象、概括、夸张

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
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大节水族端节有赛马的习俗
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
在传统节日里
男子们赛马
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

水族马尾绣与苏绣、蜀绣的细腻不同
与湘绣的写实也有很大的迥异
马尾绣是概念艺术精品
简单的图案包罗万千世界
是水族人民劳动与艺术的结合

水书


水书

水族人民称之为“泐睢”

是水族人的古文字或由这种文字

编写的书籍或文献的总称

“水书”通过习俗渗透到水族人生活的各个侧面

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生活

水族同胞在丧葬、祭祀、婚嫁

营建、出行、占卜、节令、生产等

一举一动都受水书的制约

因此
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
水书具有广泛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巨大的宗教和精神意义
它是水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构成了独特而神秘的“水书习俗”

水书文献作为“水书习俗”的典籍
它没有统一的刻版印本
全靠民间水书先生代代手抄口传心授
因为一代一代的水书先生
水书才得以在民俗中存活并传承下来

2002年
水书文献纳入了
“ 中国档案记忆名录”
2006年
“水书习俗”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水族剪纸


水族剪纸是水族同胞用于祭祀活动
制作水族服饰图案
居家装饰的主要工艺品
2014年11月
水族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剪纸的花样丰富多彩
有衣袖花、衣肩花等花样
剪纸生活气息浓厚、风格朴实
多用于马尾绣和拼花贴绣
在内容上喜用龙、凤等
虚拟祥瑞动物
飞禽、走兽、花草等
生活常见动植物
特别是展翅欲飞的雄鹰
和奔驰中的骏马
最受剪纸艺人的青睐
彰显了水族人民
强悍、奔放、英勇无畏的民族性格



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

青底白花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是中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蜡染
是将白布平铺
用小锅加温溶解蜂蜡
再用蜡刀随蜡汁画在布上
一般不打草稿
只凭构思绘画
所绘花鸟虫鱼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画好之后放入染缸浸染
染好再捞出用清水煮沸
蜡溶化后就显现出白色花纹

在经过几次浸染
晒干后
经过反复冲洗
用清水煮沸
煮去画布上的蜡质
再经过漂洗
画布上就出现蓝白分明的花纹
晒干后就可以做成一件蜡染制品了

三都很多蜡染画娘没上过学
有的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
可是
她们都有一双巧夺天工之手
用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和善良
默默地
用生命坚韧守候着
寄托全部情感的古老传统工艺
正是有了她们不懈的坚持
千百年的蜡染文化
才得以一脉传承



来   源:灵绣三都


审 校:秦祥祥 陈飞兵 

编 辑:文静



黔南宣传
对内是全州宣传文化系统和广大宣传干部宣传政策的舆论阵地、展示成果的形象窗口和交流思想的学习平台,对外作为展现黔南魅力、了解黔南的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