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滚滚长江,非遗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苗绣蜡染从深山走上世界舞台的多彩贵州,风情浓郁的蜀绣羌绣演绎巴蜀的多元、一方水土成就的景德镇瓷器是江西雅韵、笔墨纸砚是粉墙黛瓦里的安徽文脉……这些非遗瑰宝,凝聚着先辈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非遗篇——长江流域的非遗瑰宝”,细嗅市井烟火香,聆听非遗岁月长。在这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盛宴中,讲述长江非遗故事,领略多彩文化之美。
在贵州的山水间,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水书。它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穿越千年的时光,承载着水族人民的智慧与信仰。
在这条河流中,有一位生长于水书流传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书先生杨胜昭,如今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从他的故事打开一扇窗,探寻水书连绵千年的文化内涵以及延续至今的传承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胜昭
P art 1
守望
“我们家是水书世家,一代传一代,到我这已经是第五代了。”话语中,杨胜昭带着责任,也倍感自豪。
他的父亲与伯父都是村里的水书先生,家中藏有各种水书的手抄本。“在我小时候,一个村里能懂水书的没有几家。”杨胜昭回忆,自己是从12岁开始跟随伯父学习水书,那时的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到家,便会沉浸于水书的神秘世界中。
他说,学习水书,其实是一场对耐心和记忆力的考验。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微弱的油灯下,杨胜昭的目光,总是紧紧跟随伯父的指尖,反复在泛黄的纸页上跳跃,大人说一句,他跟一句。因为水书字形和发音跟现代有很大差别。他总觉得,每学一个字,每念一次词,都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传承。
为了能准确掌握精髓,伯父也总是要求他反复临摹、背诵,直至每一笔、每一划都能准确无误地复现。“我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学习中度过。”
杨胜昭介绍,水书的来源,与水族的先祖有关。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结合生活实践,创造出了这门独特的文字。
水书
在水族人民的眼中,水书是沟通天地、预测未来的神秘力量。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 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它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等生活方方面面的指南,涵盖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
通过它,水族人民得以维系族群的凝聚力,传承祖先的智慧。
岁月流转,杨胜昭从那个在油灯下刻苦学习的少年,成长为水书的传承人。尽管年近古稀,但他对水书的热爱从未减退,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地研究、探索水书的更深奥义。
杨胜昭向记者介绍水书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承。
“守,是为了更好地传。”我守护的不仅是水书,更是水族文化的根和魂,希望通过我讲述、教学,让更多的人传承好它。
P art 2
传承
回溯历史,“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是水书迭代的“铁规矩”,水书先生只能从家族中挑选品行好、悟性高的男性作为学徒。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由于规矩森严,水书先生难觅合适的传承人,加之年长的水书师相继离世,口口相传的水书内容也随之消失。“此外,随着很多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水书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
杨胜昭坦言,二十多年前,三都尚有500多位水书先生,随着时间变化,逐年离世的高达三百人,目前仅剩下不到100人,且多已年事已高。
阻碍越艰巨,非遗的传承越迫切。“无论如何,得先让水书活下来。”2015年,杨胜昭顶着压力打破千百年来的规矩,首次招收女徒弟,轰动一时。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新收的女弟子,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水族女干部潘中西,也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个正式拜师学习水书的女性。潘中西日常的工作重点,是牵头对水书进行抢救保护,她数年前开始研究水书,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且无法解决,之后多次向水书先生们表达了拜师愿望。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杨胜昭真诚地说。
其实早在1998年,他就在当地羊瓮小学开设水书传习班,教小学生认读水族文字、吟诵水书歌诀。直到从羊瓮小学校长的职务上退休之前,这里的水书传习课没有间断过。
让杨胜昭感到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抢救性保护”是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乃至整个贵州民族文化学界正在做的事,水书文化进校园,水书译注、水书申遗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2015年退休后,杨胜昭全身心投入水书习俗社会实践、翻译、研究和传承工作中。这些年,他领衔翻译出版了中国珍贵古籍名录水书《六十龙备要》,指导并帮助研究人员翻译了水书古籍十余卷。
2018年,杨胜昭被贵州民族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是目前中国唯一被高校特聘的水书先生。
P art 3
未来
早在2002年,水书就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重点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收藏。2006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水书习俗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书,年近古稀的杨胜昭,仍活跃在传承一线。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去年11月,由他主要参与、黔南州申报的“贵州省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水书申遗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水书还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若最新版的《中国水书国际编码提案·字符集》通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水书将在世界上拥有‘身份证’。”杨胜昭高兴地说。
深知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将水书传承工作实现规模化。他还提出构想:“如果每一个镇都有个传承基地,县里面也有个传承基地,我相信水书的代代传承不是梦。”
展于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馆内的水书
杨胜昭和无数非遗保护者们,正以强有力的决心和行动力,为水书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光明的图景。
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仅让水书得以传承,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来 源:天眼新闻
审 校:秦祥祥 陈飞兵
编 辑:苟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