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桶可养1万公斤鱼,相当于原先同面积池塘养殖量的10倍。”南浔区和孚镇的养殖户吴华东介绍说。按照2023年8月7日江苏市场8两以上鲈鱼1斤15元的批发价,收入就是30万。
“不久前刚刚卖掉池里的70多斤石斑鱼,一斤能卖65元呢!”此前,《浙江日报》曾经报道过龙游县庙下乡毛连里村农户,在自家院子建造“一米鱼池”,发展庭院经济的案例。实际上,在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探索。
在贵州台江县排羊乡的富强村,很多农家都在自己的房子周围建一个有约长2米、宽1米、高1米的水池,水中有不少鱼儿伴随着绿植畅游在村民自己堆起来的假山周围。这种鱼池与木屋相得益彰的“庭院式”养鱼模式,在当地政府的区域经验总结中,借村民之口,把它称为自家门口的“可观赏式聚宝盆”。
承继“依山傍水”的住宅风俗,结合居家景观的打造发展经济,是盘活以闲置农房及农房周边零散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高度契合国家的政策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小的鱼池既促成‘美丽庭院’建设,又助力家门口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都想加入‘一米鱼池’的建设队伍中来。”富强村党支部书记姚祖恩笑盈盈地说道。
这个“1米鱼池”怕不止“1米”
客观上讲,“一米鱼池”的庭院养鱼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地区。
首先是养殖效果上,很难获得与投资相匹配的经济回报。参照台江县富强村的做法,一个长2米、宽1米、高1米的水池体量比较小。一般情况,活水养鱼,一平方可以养5-10斤的鱼,鱼苗大约300-400尾;但如果是死水,水质很容易恶化,必须降低养殖密度,否则会出现缺氧,导致鱼苗死亡。按照一平方100—150尾的养殖密度,效益很难显现。据台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中介绍,“根据鱼池大小可收获20至120斤鱼,可增收300至2000元不等”。即使如《浙江日报》所报道的龙游县,连附加值比较高的石斑鱼养殖,一户一年的收益也只有几千到1万。
再一点是养殖技术。如果是沿海、沿江、沿河地区的农村朋友,可能有着祖辈相传的水产养殖习俗,但对于大多数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对养鱼非常陌生,特别是想要提高养殖价值,需要选择高附加值的鱼类品种,这个技术难度本来就很高,成功的概率还有待考究。
三是销售。一家人花比较大的精力的没有量的鱼产品,单家独户的销售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在很多农村地区,对挖坑蓄水在住家风水上也有诸多忌讳,推行起来,不一定每家都有适合建池的地方。
综上所述,“一米鱼池”的庭院养鱼模式要获得长效的发展,还需要探讨更多的改进。
一是在养殖品类上,结合庭院景观打造的观赏鱼养殖,以家庭观赏鱼鱼池、鱼苗、水草、卵石等周边产品的延伸,可能在经济效益上要更显著一些;如果是选择养殖食用鱼产品,是否适合以“渔家乐”的形式,实现鱼产品的就地转化,作为辅助手段,成为餐饮、民宿的一个卖点。
二是在养殖方式上,有投资能力的家庭,能否利用庭院闲散地块,引进集装箱、帆布池等方式养鱼,更科学,更有投资价值,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江苏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村,以一个直径6.6米的圆桶,借助智能蜂窝池系统,利用循环水或溪泉水养殖鲈鱼,“目前一个桶养殖约1750公斤鲈鱼,超过一亩传统鱼塘的量,同时我们还将鲈鱼做成了预制菜,进一步提升鲈鱼的附加值。”
每个圆桶由不锈钢围成,里面铺设了防渗帆布,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和一台水车,净化后再用于养鱼,达到了循环使用的目的。养出的鱼肉质紧实、没有泥腥味。比传统养殖方式利润率高出40%以上。
三是配套服务上。“一米鱼池”之所以在龙游县庙下乡毛连里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力于该村的一名新乡贤傅达明。他本人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掌握了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又大力培育鱼苗,免费提供给村民,同时,还包回收,包销售。
而贵州台江县排羊乡,也是通过免费发放鱼苗、发放建池补贴等方式来降低建、养成本。
总之,庭院养鱼需要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组织实施,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或者是消化方式,才能形成气候。
——结伴乡村,抱团田园。私家菜园订制、农房租赁,加微信xhgzwx1,成为开放型、移动式、自助化“田园养老社区”的社区会员,实现共同的心愿。
免责声明:
部分图文、视频来源于互联网或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我们对文章的观点保持中立;非常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点击“田园养老社区”关注本号。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