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出来的文章,你敢放心用么?

2024-08-25 21:30   江苏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AI)已悄然渗透至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在这场“AI+学术”的风潮中,有人认为它是提升研究效率的得力助手,用于文献整理、语言优化等辅助性工作。
然而,也有部分声音担忧,AI的滥用正悄然侵蚀着学术的纯净与诚信。
接下来,小陆将基于这一背景,和大家探讨一下AI写作在学术界的应用现状、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

1. AI写作的双面性
1)提升作者写作效率
不可否认,AI在学术研究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效率与质量。
例如,通过自动化文献检索与分析,AI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定位研究前沿与空白点;在论文撰写阶段,AI的语言润色功能则能有效提升文本表达的流畅度与专业性。
这些辅助性功能,无疑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2)侵害学术公信力
当AI被用于替代人类进行整篇论文的创作时,问题便随之而来。
这类“AI论文”往往缺乏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分析,仅通过堆砌观点与数据来构建框架,其内在逻辑与价值观念更是无从谈起。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AI论文还存在数据造假、伪造文献等严重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公信力。


2.AI写作的特点与识别
1)特点剖析
·观点缺乏深度:AI论文往往在形式上会显现的比较完整和有条理,但缺乏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导致观点空洞无物。
·模式化严重:受限于算法框架,AI生成的内容往往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缺乏个性与创新。
·数据可靠性存疑:AI在数据处理上可能存在偏差,导致论文中出现夸大或虚假的数据。
·提示性语言明显:AI在生成文本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留下如“这里可以添加你的观点”等提示性语言,成为识别其身份的关键线索。
·主观性缺失:AI缺乏人类的情感与判断力,使得论文在情感色彩、风格连贯性等方面显得生硬不自然。
2)识别技巧
对于期刊编辑而言,识别AI论文并非难事。通过仔细阅读论文内容,关注其逻辑连贯性、数据可靠性及观点的深度与广度,往往能迅速发现端倪。
此外,知网研发出了用于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AIGC检测系统,利用现有的AIGC检测系统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3.社会各界共筑学术诚信防线
自2023年2月起,《暨南学报》率先发声,发布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明确表态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
这一举措,如同在学术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弹,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与关注。随后,国内外多家知名期刊,乃至国际顶尖的期刊,纷纷发布声明,对AI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提出了严格的规范与要求。
这些声明不仅强调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确了AI辅助写作的界限,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如实说明AI工具的使用情况,否则将面临退稿或撤稿的严厉处罚。


4.法律层面的强力支撑
除了期刊和高校的自律外,法律层面也为打击AI代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四月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学位法,明确规定AI代写论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者甚至可能面临被撤销学位的严重后果。
这一法律条款的出台,无疑为学术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让学术不端者无所遁形。
正如一枚双刃剑,AI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因此,我们不应一味地排斥AI技术,但一定要学会规范地使用它。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创新性。
如果想进一步交流,可以随时联系小陆编辑

羽文学术
“全心全意为您提供论文指导、期刊发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