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工地与自在状态一物派艺术家篇②:关根伸夫 || RAR

乐活   时尚   2024-08-31 20:11   浙江  






2019年日本“物派”创始人及领军人物关根伸夫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6岁。1960年代诞生于日本的“物派”艺术是唯一一个被写入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亚洲艺术流派,关根伸夫于1968年创作的“位相—大地”,被广泛认为是物派运动的起源,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艺术创作之一,对亚洲日后的大地、装置、极简艺术发展有显著深远的影响。


1968年“神户第一届现代雕刻展”上

关根伸夫展出的作品《位相——大地》,©关根伸夫


1942年生于崎玉县,1968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油画专业。26岁的时候,关根伸夫在神奈川县内的公园地上挖了一个洞,在洞的旁边,他用挖出来的泥土按照洞的形状塑成了一个圆柱体。《位相——大地》便是日本“物派”艺术运动的开端和象征,并且荣幸地成为日本战后美术的纪念碑被介绍到海外。关根喜欢让物体呈现出“自在状态”,使空间、物质、观念构成一个综合体。关根的环境艺术目标并不是将艺术转变成环境,而是将环境转化成了艺术。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上,关根不断延伸“物派”的方法。他的代表作有《空相》、《水的神殿》、《空的台座》、《波的光景》、《波的圆锥》、《虹》等。


关根伸夫《空相》,1970年,©关根伸夫

“物派”艺术家把“物”的本质强调到了极点。在他们看来,诸如杜尚著名的便器那样的既成品艺术,其实已远离了“物”,已然是一种加工后的造型。仿佛是对现代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嘲讽和挑衅,“物派”的美学诉求是“自然本身是最美的”,任何加工、造型都是多余。

关根伸夫认为:
物派的艺术家们对土、石、木、铁等素材基本上不作加工,并通过它们强调一种“关系”的存在。其巨大的存在感,表述了“世界有着世界本身的存在,怎样能使创造活动成为可能,对我来说尽可能在真实的世界中提示自然本身的存在,并将此鲜明地呈现出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这样一种观念。我创作的大规模环境作品部分延续了“物派”注重物质、过程和“场所”的观念,又避开了现代雕塑的类型或单一形式,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和界限,创造了一种特定场所的组合方式。

2002年,关根在韩国釜山国际双年展的亚洲雕塑公园上创作的喷水雕塑《天与地的对话》,用一个类似斜塔式的钢柱,几根钢缆将一块巨石悬吊于空中,而水池旁几股高压喷水打在石头上形成了大的水雾气,给人一种水将巨石托起的幻觉。


关根伸夫《位相——海绵》 ,144×119.8×119.8cm,
铁、海绵 ,1968年(1988年再制作),©关根伸夫

1970年,关根创作了一件名为「空相」的作品,在一根不锈钢的柱体上放置了重达16吨的自然形状的大理石,在全世界有几十个地方的环境中放了这种符号的作品,这个可能就是被广为所知的“关根伸夫符号”。中间的柱子是不锈钢材质,远远看去跟天空是混合在一起的,仿佛石头是漂浮在天空中,似乎是没有支撑的,这也是关根对70年代“极简主义”的一次借鉴。


1970年6月 关根伸夫正在创作作品《空相》,为第 35 届威尼斯双年展做准备。


最终我们可以从关根伸夫的作品中看到,他的作品既是风景和建筑又是雕塑和工地,既是显眼的场所又是自明的结构。关根的观念赋予了超越理性主义和工业化的文化理想,即他在艺术中强调使人的理念融入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抗,即探寻另一种现代性的可能性,从而在东亚的美学、佛教形而上学和道家哲学中找到依据,以抽象语言避免了以异国情调为日本现代艺术的重新定义。



-end-

撰文:LIU
编辑:
设计:yang

免责声明:配图均来源自文献资料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回现REFLASH
精准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