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活动周丨胡承志与石板上的“四脚蛇”

旅行   2024-05-31 18:05   云南  


5月25日-6月1日

全国科技活动周


前两期我们介绍了侯先光教授(跳转链接《一榔头敲出的惊天大秘密》和许德佑先生(跳转链接《许氏创孔海百合名字的由来》,这期我们继续了解一位在古生物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胡承志研究员,继续探索那些在地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光辉瞬间。

胡承志研究员


1957年,胡承志赴云南开展野外工作,途径贵州兴义顶效地区时,在老乡家中发现了几块奇特的石头——在灰色的石灰岩上,一条条纤细的骨骼“镶嵌”其中,这显然是一种脊椎动物的化石。从整体形状看有些像恐龙,但是它太小了,和世界上当时发现的最小的恐龙相比也是个彻头彻尾的“侏儒”,而且由于当地的石灰岩都是在海中形成的,而恐龙是陆地动物,因此他断定这肯定不是恐龙,而是一种未知的海生脊椎动物。

贵州省博物馆的胡氏贵州龙

按照老乡的指引,他很快找到了一个山包,在那里发现了不少化石。胡承志先生带着这些化石回到北京,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钟健教授进行了研究鉴定,杨先生经研究认定为此前从未发现的爬行类动物化石,后以发现者胡承志和发现地贵州对化石进行了命名——胡氏贵州龙,属于贵州龙科,贵州龙属,我馆有幸收藏了一块胡氏贵州龙化石,陈列在“生物史专题展区”。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馆藏展品:胡氏贵州龙


胡承志的科学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是“北京人”头骨模型的精心制作者,中国最古老人类——“元谋人”的命名者,亦是世界上最大鸭嘴龙类恐龙——“巨型山东龙”的鉴别者。同时,作为推动中国地质博物馆不断前行的幕后英雄,胡承志曾深切表达过对于化石流失海外的痛惜之情:“许多未经研究的化石流失到国外,导致他人发表研究成果,这对我们的名誉造成了损害,我期待有朝一日这些流失的国宝能重回祖国怀抱。”

胡承志工作中


胡承志研究员毕生致力于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的探索,几十年如一日,勤勉不辍,为我国地质科学累积了宝贵的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地质科学普及平台,我们深怀对先驱的崇高敬意,更坚定了“守护自然资源,惠及后代子孙”的初心,矢志不渝地沿着地质脉络,解密地球历史,传递地质科学的精神火种。


撰稿:普桂英    

修改:蒋林宏    

审核:郭书延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联删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
踏着亿年的足迹,回眸生物演化历史;探索地球的奥秘,再塑环境变迁往事。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科普与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