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纪实之三:郁郁乎文  加强基础与交叉研究

学术   2025-01-10 11:15   北京  


编者按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前瞻谋划,高目标、高标准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打造人才成长全周期资助体系。“长城学者计划”就是该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更好支持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潜心研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成果、出学术大家的良好科研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2024年“长城学者计划”启动以来,16位学术领军人才从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科教融合、学术传播等方面讲述着自己的“长城故事”。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肩上有清风明月和使命担当,将自己的学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担起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他们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入选“长城学者计划”的16位学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践行“三项共识”,潜心学术研究,扎根学术田野,用智慧与坚守,勾勒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承发展的学脉风骨。

近日,记者走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长城学者,听他们讲述一年来的学术心路。





勤奋敬业,锐意进取。长城学者们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助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董新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利用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来对辽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大贡献进行专题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尝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表示,21世纪以来,辽上京遗址和辽祖陵遗址等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辽朝“史料”,为我们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考察,唐朝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诸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华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董新林看来,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新成果,辽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国家制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力地证明了契丹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深入对辽朝历史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将有力驳斥外国学者的“征服王朝论”,达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进“文化自信”之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崔志海

一场政治运动、一项政治制度、一种社会现象……一切人类创造物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思想因素。在有关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崔志海认为,马克思关于“闭关自守”问题的论述并非仅仅针对中国,而是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历时性比较。由于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需要一种多元视角,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各种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在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检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丹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前沿研究越来越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交叉学科能够提供更多元的理论基础和视角,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的“能源转型下关键矿产全球供求格局演变与中国关键矿产产业链安全研究”就是以应用经济学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该研究致力于发掘关键优势矿产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为推动清洁能源转型下关键矿产产业链延伸、维护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提供支撑。

为推进项目起好步布好局,2024年3月,该研究组邀请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项目研究重点、技术路线、创新突破方向以及重要成果选题展开深入研讨。项目开展一年来,各项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矿产是大国竞争的焦点领域,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十余年聚焦关键矿产领域研究,杨丹辉深感纵使“大力细心”皆备,亦是“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她表示,入选“长城学者计划”于她的学术生涯而言,是全新起点和更高使命,唯有笃行不怠,扎扎实实做有思想的学问,将学术理想投映到祖国的大地,才能为促进学科融合创新,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同样是长城学者中关注交叉学科的代表。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当代技术哲学的重大问题上。随着数字技术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李河提出,从哲学观角度看,当代数字技术致力于将心与物、想象与现实统摄为统一的“万物皆数”的世界,这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当代人类的存在论转变。

“数字化不仅推动越来越多领域的文化新业态的出现,更塑造着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李河表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字化也在提问方式、研究模式和传播影响等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工作者应摒弃仅从工具角度看待数字技术的陈旧习见,不仅要把数字化当作追随性的研究对象,更要主动投入这样的研究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范子烨

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要吸引学界的关注,更要对学术发展产生启迪。从微观视角入手,往往会得出更精致的结论与感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的“中国古代喉音艺术及相关文学书写研究”就是在文学与音乐的交叉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具体而微的艺术表现。他说,一切音乐史,都是精神史;一切精神史,都是思想史。回归并阐释古代喉音艺术与名士、社会的关系的命题,有助于理解开放包容、孕大含深的中华文化精神。

在“长城学者计划”宽松友好的科研环境中、长期稳定的支持中,研究人员能够心无旁骛、沉下心来做学问,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势能、贡献智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往期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纪实之一:大道无方 绽放“自主”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纪实之二:筇杖生涯  行走于田野之中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点个“在看”不失联


中国社会科学网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