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基层治理新力量(系列报道合集)

政务   2024-11-02 11:01   内蒙古  



做法律明白人 办法律明白事

系列报道

陈全伟:

当好“法律明白人” 办好群众“心头事”

在包头市东河区天骄街道二里半社区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又是政策法律的宣传员;既是矛盾纠纷的化解员,又是法治实践的引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他在积极排查“微”风险、化解“微”矛盾、研判“微”趋势,为促进基层依法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他就是东河区天骄街道二里半社区党委书记兼社区主任、“法律明白人”陈全伟。


他是群众身边的“解忧人”



“陈主任,我家被水淹了,您快过来看看吧……”

2021年大年初四傍晚,陈全伟接到辖区居民白女士的求助电话。放下电话后,陈全伟立即赶往白女士家中查看。经了解得知,白女士家被水淹是因为楼上85岁独居老人张大妈家暖气管爆裂所致。“我这个家是为儿子准备结婚用的,现在家里都被水淹了,新置办的物品被污水浸泡,这房子不能住了,楼上张大妈家得给个说法,不行我就起诉……”白女士向陈全伟诉苦道。陈全伟听后,一边安慰白女士,一边盘算着怎么通过调解去化解邻里间的矛盾。


调解纠纷

第二天一大早,陈全伟将白女士和张大妈的三个女儿请到社区矛盾调解室进行调解。白女士要求对方赔偿全部损失,而张大妈的女儿表示他们家也不富裕,无法承担全部损失。为了让此次调解更专业,陈全伟邀请辖区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主持调解工作。

“首先,我们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及张大妈的三个女儿一同去漏水的白女士家核实受损情况,经过现场核实,并将购物票据与实物对照,核算损失近92000元。随后,我们邀请双方再次来到社区进行调解。”陈全伟告诉记者。

经过5天3次协调,双方均不让步。面对这种情况,陈全伟分别给两家做工作。“我先跟白女士家谈,谈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讲老人的不容易。随后又跟张大妈的三个女儿谈,希望他们考虑赔偿白女士的损失。虽然老人没有赔偿能力,但子女有义务承担。可以把实际困难说出来,赢得白女士的谅解。”陈全伟说。此外,陈全伟还协同司法所从法律角度给出专业的解答,就这样,经过21天15次调解,两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张大妈女儿赔付白女士财产损失12000元。至此,这起邻里纠纷成功化解。


接待群众

陈全伟立足人大代表“全伟工作室”矛盾调解室这个阵地,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治理“三调联动”机制中人民调解第一关的作用,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织密社区党委领导下的三级党组织网络平台和五级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党建工作两个覆盖和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对辖区内的隐患、矛盾和问题做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研判干预、第一时间处置,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解决、问题不上交,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他是基层民主自治的“内行人”



“二里半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已经进入第二年,今年我们把土产二库小区改造列入了日程。土产二库小区共有居民92户,涉及拆迁的凉房92户。经过入户排查摸底,大多数居民是同意老旧小区改造的……”2022年5月9日晚,二里半社区土产二库小区拆除凉房议事协商会第3次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小区凉房拆除事宜。这是二里半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陈全伟所在的天骄街道二里半社区,地处包头市东河区最南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15年,棚户区改造拆迁1500多户,目前有居民1718户,7个小区都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差,遗留问题多。面对这些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陈全伟依托“全伟工作室”,通过搭建“三位一体”协商议事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议事会和居民意见征求会,并通过入户家访等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了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为社区居民打造出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圈。

“基层单位就是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机构,但社区和居民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全伟工作室’在物业提档升级、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社会管理等方面,通过民主议事协商推动了很多难以开展的工作。”提起二里半社区的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天骄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璟枫这样评价道。

从陈全伟的工作台账中可以看出,老旧小区改造期间,二里半社区先后召开民主协商议事、居民意见征求会共21次。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协商,楼栋院长、辖区居民广泛参与,实现了有意见大家提、有困难大家议。


他是与时俱进的法治“宣传员”



社区法治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社区干部,陈全伟深知法律对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并非科班出身的他为尽快适应“法律明白人”角色,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和调解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调解工作中。


接受采访

同时,陈全伟联合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走进社区、居民家中,广泛宣传民法典、防诈骗、反邪教、消防安全等内容。每次普法宣传前,陈全伟都会认真准备,普法过程当中,他用质朴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居民。他用灵活多样的宣讲形式、法理相融的调解方式,进广场、进社区、进集市、进农村、进校园,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20多场次,排查矛盾纠纷18件。

“群众有事摸不着门,就找‘法律明白人’。”“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在二里半社区各小区的广告栏上,各类法治标语、法治展版、反诈漫画、普法横幅随处可见。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然在二里半社区蔚然成风。


牛召弟:服务群众矢志不渝


2024年,是包头市石拐区大磁街道神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牛召弟从事社区工作的第23个年头,神发社区是她工作的第三个社区,至今也有6年时间。6年中,做为社区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她一如既往地将暖心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努力当好辖区2500多户居民的“法治实践引导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社区服务


调解纠纷


社区服务


当好引导员 推进社区和谐稳定



在牛召弟的积极引导下,神发社区“1+3+5+N”基层治理工作法得到有力推动,并先后建立了社区“法官工作站”“司法所”“人大代表信访接待岗”、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姚哥工作室”等平台,深入落实信访问题“代办制”,实施“多元化”的矛盾调处服务。2024年,社区妥善化解历史遗留信访积案5件,成功处置“12345”政务热线反映问题26件,按期办结率达100%。

年过六旬的辖区居民胡某某年轻时放弃农村户口,投亲靠友落户到石拐区,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婚姻不幸,多年来胡某某一直独自生活,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考虑到胡某某无人照顾的实际情况,社区将其安置在石拐区所属的一所养老院。然而,由于胡某某除了每月需购置药品控制病情,还要支付敬老院的陪护费,单靠其每月领到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牛召弟多次找到胡某某的哥哥进行沟通,向其宣讲有关法律政策,并从亲情角度进行劝导,最终其同意暂时为弟弟胡某某支付入住养老院所需的一半费用。随后,牛召弟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胡某某申请到特困户救助和残疾人补助金,为其解决了日后的养老费用。

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是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神发社区就担负着这些工作。面对性格迥异的安置帮教人员,牛召弟通过走访慰问、电话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定期与司法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心理疏导,组织帮教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促进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从而预防、减少犯罪,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早日融入社会。


当好信息员 深入了解社情民意



在神发社区辖区,居民们经常能看到牛召弟四处奔走的身影。“多抽点时间到居民中间走一走,和大伙聊聊天,才会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牛召弟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创业小区是一个老弱病居民较多的小区,经过多次走访调查,牛召弟了解到小区有不少独居老人,且多数患有慢性病。牛召弟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为独居老人服务,诸如帮老人代办各种证件、去药店买药等事情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一天临近中午时,正准备下班的牛召弟接到创业小区刘大妈的电话,老人表示自己治疗心脏的药突然找不到了,希望社区提供帮助。牛召弟闻言当即前往药店,为老人买了指定的药物,并送到了老人家中。巧的是,她得知还有几位老人求助买药,于是一中午她几次往返药店,买了700多元的药分别送到老人家中,中午饭都没顾上吃。

通过主动走访社区了解社情民意,牛召弟为群众解决了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居民小区单元门口安装的感应灯,就是在她的努力协调推动下,在最短的时间里得以解决;得知小区居民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方便,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并提请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最终将37路公交车站牌引进到小区门口。当她在微信群里发布这一消息后,群里立即沸腾起来:“这是我们今年收到的最好的消息!”“谢谢牛书记,我们出门再不用走那么远等公交车了。”“牛书记,你为我们解决了一件大事。”……

2024年以来,牛召弟先后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居民代表议事会16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圆满解决了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60余件,进一步拉近了社区与群众的关系。


当好宣传员 广泛普及政策法规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法律明白人”,牛召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工作,注重对两委成员和居民的法律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从而推动社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引导居民群众养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

面对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牛召弟每月组织开展反诈宣讲,组织社区居民观看反诈宣传片、开展防诈有奖问答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居民防范诈骗的意识。

她经常对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劳动用工、财产分割、房产继承、婚姻家庭等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及时与辖区共建单位以及社区法律顾问联系,邀请他们到社区进行专题培训,或为居民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答疑解惑。与此同时,牛召弟也会就居民们遇到的法律问题向专业人士虚心请教,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实用的法律建议。

今年以来,在牛召弟的组织下,神发社区共开展普法讲座10余次,发放宣传页2000余份,在辖区政策法规普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好调解员 悉心疏导调解纠纷



社区居民家长里短、互不谅解的小矛盾、小纠纷时有发生,牛召弟十年如一日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群众合理诉求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悉心疏导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心事、烦心事,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5月的一天,社区居民王某找到牛召弟,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原来,其丈夫酒后竟烧毁了自家轿车,夫妻二人因此事发生激烈争执,王某为此决定和丈夫离婚。见此情景,牛召弟当即联系到王某的丈夫了解情况,得知其此刻也因自己酒后的行为后悔不已。考虑到王某夫妇平日里感情基础好,并无原则性的矛盾,牛召弟对双方展开了悉心调解,从情理、法律两方面引导双方理性处理矛盾,多想想对方的好,多考虑家庭和子女。经过两天时间的反复调解,夫妻二人最终打开了心结,和好如初。

近日,蓝天城小区居民因小区施工导致饮用水停水与物业公司发生冲突。牛召弟闻讯第一时间到现场,首先经过劝说稳定了居民的情绪;随后,她将此事及时上报街道,并协调物业公司与供水公司,最终通过多方配合,修复了饮用水管道,保障了居民正常用水,及时化解了这一矛盾纠纷。

做为“法律明白人”和社区调解员,牛召弟几年来已成功调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噪音、漏水等各类纠纷15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2%以上。


到2024年,牛召弟已担任两届“法律明白人”。一路走来,她全心全意为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矢志不渝地以实际行动为法治社区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成为了群众身边的暖心“守护者”,社区群众都说:“我们身边有牛书记这样的社区好干部,感觉很幸福。”


梁静:以耐心换信心 用诚心赢真情

初见梁静,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由内而外的知性与沉稳,作为社区党总支书记,她事必躬亲,在普法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发光发热,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信任。

作为“法律明白人”,梁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实做细群众身边明白事,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


梁静(左三)与居民合影留念


调解矛盾纠纷


入户普法宣传


社区群众的“知心人”



2011年梁静来到艾不盖街社区工作,扎根基层13年,梁静这位“管理”着1589户、3500多人的“大家长”,见证了艾不盖街社区的蜕变与发展。自2023年担任艾不盖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她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社区工作者。

自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梁静充分发挥社区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引导居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帮助居民解决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为“法律明白人”,她深知只有主动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因此,她积极参加各种法律知识培训,利用空闲的时间学习民法典、法律援助法、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向身边的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虚心请教,认真学习。

在梁静的带领下,社区将法律法规学习列入社区干部、工作人员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宪法、民法典以及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同时,通过打造学法书画角、建设法治文化长廊等形式,大力推广法治文化,为居民学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2023年,艾不盖街社区被正式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因为热爱这份事业,所以在工作上她勤勤恳恳,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辖区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达茂联合旗司法局副局长海娜对梁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弘扬法治的“宣传员”



“大爷、大娘,这是防范养老诈骗法律知识宣传单,您了解一下。今后您和您的家人要是碰到类似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连日来,梁静带领普法志愿者走街串巷,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手中的宣传册与她坚定的话语相得益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彰显着梁静对法治宣传工作的无限热忱。

作为“法律明白人”,梁静时常邀请社区法律顾问、司法局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进社区为居民送上“法治大礼包”,并通过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梁静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线上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居民网格微信群转发法律知识、维权方式等内容,有效推动辖区居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有事靠法的法治良序。线下围绕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反诈骗知识、物业管理条例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宣传,引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梁静的同事王嫱说:“跟着梁书记一起工作,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许多法律知识,现在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从法律角度思考,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加入了‘法律明白人’队伍,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调解纠纷的“多面手”



“我以前就听说过社区‘法律明白人’能为老百姓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没想到真的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艾不盖街社区居民李兰水说道。

2023年9月,辖区居民将求助的电话打给了梁静,称自家住的居民楼内下水管道堵塞多日,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掏疏通,但是有一个住户不配合,多次沟通都拒绝出疏通下水的公摊费用,使得费用一直无法收齐,造成疏通下水工作无法进行。万般无奈下,居民把希望寄托在了梁静身上,希望她出手帮忙解决问题,接到求助电话后,梁静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堵塞情况,协商解决办法。

梁静在矛盾的漩涡中努力寻找着公正的平衡点。经过梁静多次到其家中进行沟通调解,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对方同意出公摊费用,小区的下水管道最终全面疏通。之后,居民代表将写有“倾心为民办实事、真情服务暖人心”的锦旗送到梁静手中,表达感激之情。

类似这样的调解案例还有许多,5年来,辖区白云路南小区新3号楼小区里的地面硬化问题是艾不盖街社区工作人员及人大代表的“揪心事”,经过多次上报、提议相关部门,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实地查看。困扰大家的“揪心事”终于在今年8月,在住建局与开发商协商后,开发商确定对小区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修路只是我们为民服务的一小步,接下来,社区将继续坚持‘群众的安心,就是我们的初心’的服务宗旨,真正做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切实将‘为民排忧解难题’落到实处。”梁静表示。

“入住近五年,小区里的地面硬化和绿化,开发商均没有做到,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居民,多次联系开发商都杳无音信,很是无奈。小区内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还会因积水变成‘小水塘’,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严重影响车辆行驶和小区居民日常出行。现在路面硬化了,不仅环境整洁了,大家的心情也愉快了。”居民赵大爷说道。

作为“法律明白人”,梁静始终秉持“以耐心换信心、用诚心赢真情”的调解理念,认真倾听居民诉求,积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当邻里们遇到法律困惑和矛盾纠纷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她就像一盏明灯,用法律的光芒驱散大家心头的迷茫,引导大家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梁静将以法治为基石,铸就社区和谐的坚固堡垒,她如春风化雨般,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居民的心中,培育出一朵朵“法治之花”。


宋佳:当好法律明白人 做好群众贴心人

“宋书记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社区能有今天这么大变化,多亏了她。”说起宋佳,社区党员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宋佳是包头市九原区沙河街道黄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调委会主任,同时也是黄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从事社区工作8年多来,她利用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积极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积极履行“法律明白人”职责,为社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烦心事”。


集中学习法律知识


组织居民现场议事


贴心提供法律服务



真学实干做好普法带头人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行。”宋佳说,作为基层干部、社区的“法律明白人”,只有熟悉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为了胜任“法律明白人”工作,宋佳把学习法律法规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她徜徉在法律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认真研习。为了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落地,她还积极参加包头市、九原区举办的各类普法培训,努力提高自己运用法律的水平。

在宋佳看来,一名“法律明白人”就是一面旗帜,知法懂法、处事公正是基本要求,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就要做好普法带头人,发挥关键作用,把社区普法工作做细、做实。

怎样才算是把社区普法工作做好?

“要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为此,宋佳启动“联络”方式,经常把法院、司法局的工作人员“请进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耐心研究怎样把“理论话”变成“家常话”,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针对不同人群,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采取“敲门入户+微宣讲”的方式,向社区群众宣讲防邪禁毒、防范养老诈骗、扫黑除恶、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自从宋书记带我们学法、用法,我们渐渐有了法律思维,遇到矛盾纠纷,不再争吵纠缠了。”社区居民王阿姨向记者说道。


解纷止争 做好矛盾“解铃人”



“你怎么能关水阀,让大家都没水用?”

“楼上下水堵塞淹了我家,谁都不管,现在关了水阀,谁都别想用水。”

前不久,黄金社区黄金小区某楼栋居民因为下水堵塞引起了纠纷,居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宋佳得知后,前往调解,通过讲法律、摆事实、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纠纷、缓和矛盾,同时,结合实际给出了解决方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争议双方终于打开心结,愿意各退一步,达成和解,还现场商量起了如何出资维修损坏的管道。

日常调解工作中,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对于如何有效调解矛盾纠纷,宋佳总结出“公平、公正、公开”6个字。

黄金小区26号楼地下自来水管道因年久老化出现了破裂,需要及时停水维修。因为涉及住户众多,宋佳在施工前,组织居民在楼下召开议事会,同时邀请多家施工队现场报方案、做预算,大家共同票决施工队,共摊费用。施工过程中,个别居民持反对意见,不愿意走明管,宋佳便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做工作,确保顺利施工。最终,用时不到一周,在未引发一起纠纷的情况下,宋佳成功解决了安全隐患。同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大大增强。

作为社区调委会主任,宋佳在调解工作中坚持将“情、理、法、德、和”5个字贯穿始终,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矛盾双方相互理解,握手言和。同时,她还不断加强社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积极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心系群众 做好社区“管家人”



黄金社区下辖4个居民区,共有居民3568户7504人,同时服务着一条自治区级特色商业集聚街区--秦汉九原·包头横竖街。黄金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老化,居民区与商业街交织混杂,治理难度不小。

对此,宋佳有自己的治理“良方”--“平时学法、用法,做好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关键时刻,运用好法律武器,化身群众的‘守护神’,当好社区的‘管家人’”。

4月的一天,辖区居民田阿姨突然打来电话:“书记,我好像被骗了,原本免费试用的锅,我花了1000元带回了家,我不敢告诉子女,你快来帮帮我。”挂断电话后,宋佳立即前往田阿姨家了解情况,听完田阿姨的描述,她决定去现场一看究竟。经过仔细甄别,她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属地办事处、派出所等多方联系,通过一番斗智斗勇,一举捣毁了这个以免费试用为幌子的诈骗窝点,协助追回了田阿姨被骗的1000元,同时也守住了现场30多位大爷大妈的“钱袋子”。

横竖街是集美食、娱乐、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商业步行街。街道内商户云集、经营种类繁多,极易产生矛盾纠纷。同时,因为紧临居民住宅区,社区经常收到噪音扰民、停车难等投诉。

为了高效地解决矛盾,同时服务好辖区居民、商户、消费者三方,宋佳在与商业街物业管理方协商后,将其纳入社区治理队伍,牵头组织辖区职能管理部门、商业街的物业管理方、居民代表与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走访调研,摸清矛盾症结,同时总结探索出“六方合伙人议事协商”工作机制,即由社区党组织为主心骨,居委会为组织者,全体居民为当家人,红色物业为大管家,政府职能部门为协同方,人大、政协为议事团的议事协商机制。通过实践,这一工作机制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与认同,由此,横竖街成为了包头市首家法治示范创建特色街。


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宋佳带头学法、用法,当好社区居民的“和事佬”“管家人”,引导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她的努力下,九原区沙河街道的普法力量厚植社区,暖心的法律服务时刻在线,打通了基层治理、法治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宋佳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真正把法治融入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社区的管理更加高效,居民关系更加和谐,为推动社区治理贡献了巾帼力量。


陈浩:调解千家事 奏响和谐音

一个本子、一支笔,走街串巷、进村入户,认真倾听群众心声、耐心释法答疑、悉心调解劝导,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双龙镇活跃着这样一个人,他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扮演着法律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的多重角色,他就是土默特右旗双龙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法律明白人”陈浩。

陈浩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直在乡镇基层工作,退休后被选聘为双龙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法律明白人”。自1989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从学习法律到宣传法律,从调解纠纷到助残帮困,35年来,陈浩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心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被群众誉为“身边的贴心人”。


群众向陈浩(右三)赠送锦旗


实地走访


排忧解难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再小的事也要当成大事来办,他们来找我就是冲着解决问题来的,是对我的信任。调解纠纷时,既要有爱心,也要用真心,还要有耐心和公心。”这是陈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中他也是这样践行的。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陈浩总结出了“拉家常析症结、分开谈明分歧、互谅解定方案、赋真情促履行”四步工作法,运用“心平气和+微笑”“耐心倾听+引导”“阐明利弊+事例”“动情晓理+礼让”的方式,用“法”理顺关系、用“理”化解隔阂、用“情”沟通思想,促使当事人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实现化解干戈、握手言和。

2022年9月,双龙镇喇嘛营村村民自发组织,与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青贮玉米合同。由于部分村民的玉米地与邻村的地块有交叉,在收割青贮玉米时,因收割面积误差较大,双方发生了纠纷。为了避免矛盾升级恶化,陈浩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复核,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查清了玉米收割面积。经过耐心调解,最终为村民挽回了59万元玉米青贮款,一起因收割面积引发的纠纷就此化解。

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作为“法律明白人”的陈浩,他坚持热心接待每一位当事人,认真处理好每一起纠纷,在吃透每一起矛盾原委的基础上,坚持勤跑腿、勤沟通、勤动脑,用自己的真心,赢得了当事人的认可。

“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为老百姓办实事,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多一点责任担当,少一点消极抱怨”“一名法律明白人,就是一面旗帜……”在陈浩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写着这样几句话。

在基层一线,涉及土地纠纷、财产分割、房产继承、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较多,遇到群众来反映情况,陈浩总是笑脸相迎、耐心倾听,并及时与辖区共建单位联系,邀请他们为群众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法律咨询,引导群众依法维权。“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陈浩说道。



笃行实干定分止争的“调解员”



双龙镇位于土右旗东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45公里,是全旗最偏远的一个农业大镇。全镇辖31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总户数1.8万户,总人口4.3万人,镇域总面积248.32平方公里。面对辖区点多面广、矛盾纷繁复杂的情况,陈浩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每次调解,他总能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用心用情的工作态度,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2023年3月,双龙司法所接到一起兄弟二人因土地纠纷申请调解的案件。得知此事后,陈浩立即来到事发地,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兄弟二人的矛盾根源。为了使兄弟二人不因土地纠纷割裂了亲情,留下纠纷“后遗症”,陈浩认真梳理案情,凭借着多年的解纷经验,从“情”字入手予以暖心疏导、从“理”字入手予以耐心沟通、从“法”字入手予以细心解释,当谈到兄弟二人的父母健在时家庭和睦、兄弟情深时,兄弟二人痛哭流涕,怨气渐渐平息,敞开心扉说出了心中的委屈。最终,在陈浩的调解下,兄弟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基层工作中,面临的都是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诉求,必须依法调解、公正公平,着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力促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作为‘法律明白人’,纠纷调解成功了,当事人满意了,我也很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陈浩说。

35年来,陈浩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默默耕耘政策法规的“传播者”



陈浩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法律明白人”,深知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他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是‘法律明白人’,我首先自己要懂法,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所以,他的桌上和包里总是放着各种法律书籍。他常说:“一方面自己要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深入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学法、用法、守法。”

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陈浩缺少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但他毫不退缩,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劳动保障、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不断为自己充电蓄能,逐渐成为了调解纠纷方面的“行家里手”。同时,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同事、群众,让群众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工作中,他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线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重点普及宪法、民法典、劳动用工、妇女维权、未成年人保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线上通过微信、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维权方式等,有效推动辖区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有事靠法的良好氛围。

今年,土右旗、石拐区召开了“法律明白人”培训会,陈浩受邀做了“法律明白人”法治实践典型案件专题讲座。同时,陈浩被邀请做客包头广播电台《法制第一线以案说法》栏目,以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普法,受到了听众的点赞。


作为基层“法律明白人”,30多年来,陈浩工作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千家万户,将贴心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讲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弘扬法治精神,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维护一方和谐安宁作出了贡献。


唐小华:躬身力行让“法治思维”深植社区

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用法律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法治力量守护基层和谐安宁,他们就是“法律明白人”。自“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包头市一大批“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一线守护群众安居乐业。在社区工作了18年的昆都仑区黄河西路街道黄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唐小华就是其中一员。

一直以来,唐小华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并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烦心事、揪心事。

2022年,有了“法律明白人”这一新的身份,唐小华工作起来更加有干劲了。哪里有法治宣传,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哪里有矛盾纠纷,她就出现在哪里。唐小华带领工作人员有效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议事说理等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了力量。

唐小华(左一)为群众提供积分兑换服务

开展调解工作


组织开展文化主题活动


勇担当做服务社区的“贴心人”




社区工作繁琐复杂,老旧小区更是如此。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唐小华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如今社区已形成“大情小事轻松知,纠纷矛盾随时解”的可喜局面。

2014年6月,黄河社区成立家长里短调解工作室,组建了“夕阳红”帮教调解队、“知心大姐”家庭婚姻矛盾调解队、“和为贵”邻里矛盾调解队、“黄河说法”专业普法维权调解队四支调解志愿者队伍。专业的调解队和心理疏导专家对发生在社区的矛盾纠纷进行有效调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了提升服务质效,让法治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黄河社区拓展服务方式,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人民调解超市”,居民可根据诉求自行选择调解员。此举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为社区和谐稳定装上了一把“安全锁”。

同时,唐小华依托社区网格化智慧管理系统开启了“你点单我接单、社区服务不落单”服务模式,通过入户“寻单”实心实意访民情、暖心“接单”竭心尽力解民忧、专家“会单”化解矛盾纠纷有依据、回访“评单”真情服务促满意,把化解矛盾纠纷关口前移到楼栋单元家门口,让志愿服务凸显温度。

此外,唐小华创新推行“三清四诊五到家”工作模式(即:“三清”:“党员摸底清、矛盾排查清、困难居民底数清”;“四诊”:出门“寻诊”实心实意访民情、暖心“接诊”竭心尽力解民难、专家“会诊”依法协调各方化解矛盾、回访“复诊”真情服务促满意;“五到家”:创业就业教到家、惠民政策送到家、困难帮扶送到家、社工服务暖到家、矛盾纠纷调到家),把矛盾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到楼栋、单元里,真正起到了调处一起纠纷、服务一片群众的效果。

近三年来,唐小华主持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223件,调解成功率达98%;帮助2名面临失学的儿童重返学校;为1名家暴妇女提供了法律援助;“家长里短工作室”连续五年承接内蒙古妇联蒲公英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普法项目,获得“品牌项目”称号。



善作为做化解纠纷的“解铃人”




居住在黄河社区某小区一楼的老两口,常年在窗户外堆积易燃废品。2024年5月的一天夜里,废品起火,火势迅速蔓延,住在其楼上的居民被窗户外的浓烟呛醒后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消防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将大火扑灭。此次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二楼住户家的窗户玻璃在火中炸裂,家中小孩受到惊吓。事发后,一楼的老两口躲了起来,对二楼住户未进行相应赔偿。

“知道家里是两位老人,赔偿就算了,玻璃我们自己修,但是事情过好几天了,两位老人总要有个态度吧。”二楼住户李女士找到唐小华道出了心中的委屈,“我就想要个说法。”李女士坚决地说。

为了顺利化解这起邻里纠纷,唐小华先是安抚了李女士的情绪,又设法找到两位老人及其子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双方的思想工作,让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对话协商。

为了做好双方的调解工作,唐小华找来了民法典,学习了消防法及相关法律条文,她认真琢磨法理,在此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向两位老人释法明理。最终两位老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上门向李女士致歉并表示愿意就其损失进行赔偿,李女士也放下心中怨气,双方握手言和,邻里关系得以修复。

自担任“法律明白人”以后,唐小华对调解工作有了不同的感悟,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在社区工作十几年了,和居民们有深厚的感情。从前我调解矛盾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为大伙儿服务,更多的是靠情理。现在不同了,作为‘法律明白人’,我要引导和帮助群众树立起牢固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知识解决纠纷,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唐小华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自己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唐小华深有感触地说。同事评价唐小华时说,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下班后,她常常法条不离手,边学习边实践。不仅自己学,在她的带领下,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利用社区议事会议、党员学习活动日等时机,就群众生活中易产生纠纷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有效提升了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



勤耕耘做群众学法的“领路人”




在唐小华看来,想要当好“法律明白人”,就要引领更多的居民做好法律明白事,着力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继而在社区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为此,唐小华围绕小区三供改造、环境治理、物业服务、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民生热点问题,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七进家”“嘟啦啦法治文化进家门”等主题宣讲活动,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群众的法律素养,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3年,为营造商圈法治文化环境,唐小华发挥社区、包头乐园商圈党建联盟作用,把普法宣传融入到乐园商圈商户,通过开展法治诚信营商普法教育、评比文明诚信商户等活动,引领商户争当诚信商户“法律明白人”,提升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理念,实现商圈党建文化、法治文化、商企特色品牌文化融合发展。

此外,唐小华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社区便民日等节点,组织举办少儿法治夏令营、“法律就在您身边”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宪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邀请“三官一律”进社区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和法律服务,让法治的甘霖浸润到社区每一个角落。

从普通社工到社区的带头人,18年间,唐小华兢兢业业、默默付出,她用心了解、用心倾听、用心谋划、用心落实,成为了社区居民的知心人。在她的带领下,黄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


唐小华是黄河社区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用她的话来说:“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将服务做好。”

何书文:做法治乡村建设的“领路人”

从开展法律宣传到调解矛盾纠纷,从提供法律服务到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积累经验,利用人熟、地熟优势,用心描绘法治乡村建设新画卷;无论是一般邻里纠纷,还是闹访积案;无论是尘土飞扬,还是泥泞难行,他长期奋战在基层调解工作的第一线,在村里每一个矛盾纠纷调解现场,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他就是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新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书文。同时,他还是一名“法律明白人”,他用一双“跑不断”的腿、一张“磨不破”的嘴展现了作为“法律明白人”的责任与担当,为推进平安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着法治力量。


何书文帮助村民干农活



将实事办在群众心坎里



2018年,何书文来到新建村,他习惯性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里面记的都是村里群众的家长里短。任职以来,何书文坚持做好定期走访工作,深入群众、深入村组,采取入户登记的方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登记、第一时间解决。

“为大崖湾村建一个护村坝。”便是被他记在本子第一页,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初任书记不久,何书文来到大崖湾村走访时了解到,该村地形崎岖,南北东三面群山环绕,加之村内常住人口大部分为老年人,行动不便,每逢汛期,洪水从东侧山上喷涌而下,河槽内水位上涨,有时能达到1.5米以上,洪水不仅影响村民的出行,甚至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解决群众这桩多年的“心头事”,消除安全隐患,何书文积极与镇党委沟通协调,最终争取到了护村坝项目。工期顺利完工当天,村民们站在大崖湾村口晒阳角处,大家满眼欣喜地望着家门口新建起来的护村坝,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增强干部、村民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何书文利用村委会议、党员学习等时机,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全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带动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指导和帮助村民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村、民主管理,让法治精神融入千家万户。

自任职以来,何书文一心扎根基层,热情服务群众,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居民用水、用地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在他看来,对于发生在身边的“麻烦事”,愿管、会管、敢管,才能使群众这些矛盾纠纷就地调解、精准化解,真正实现“事心双解”。

在何书文的带领下,2023年,新建村被评为平安包头建设先进集体、固阳县2023年度新时代文明优秀实践站,何书文也被评为包头优秀调解员。


架起村企和谐“连心桥”




2024年5月,位于新建村的某矿业有限公司因污染、占地、打钻造成塌陷等问题,与村民产生矛盾,引发了争执,双方请求村委介入调解。何书文立即召集企业代表与村民代表来到村委会议室,让双方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由。一开始,企业与村民代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村民认为企业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存环境,要求补偿,企业认为补偿金额超出合理补偿范围,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能否妥善解决该纠纷,直接关系着企业与村民互助互利的关系能否长期延续。

开展调解工作时,何书文围绕企业与村民的争执焦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当事人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双方当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紧张气氛得到了缓和。随后,又将当事人分开背靠背了解各自需求,各方的态度明显改变,都愿意各自退让一步。眼看时机成熟,何书文将双方当事人代表再次召集在一起,提出纠纷解决的办法,最终,双方当事人就纠纷解决措施达成一致,顺利签订了协议。

处理了几起村企矛盾纠纷后的何书文,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清晰地意识到,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都是始于诉求,陷于争端,和于理解,成于落实,当企业发展好了,就能带动当地村民的收入,而与村民关系维护好了,企业在当地也能更顺利的发展。抓住这一关键,在他的调解和指引下,企业与村民逐渐达成共识,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新进展。

“农村工作复杂繁琐,老何却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化解纠纷、普及法律,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村民的揪心事、烦心事,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固阳县下湿壕镇新建村第一书记兰正武对何书文给出了评价。


何书文(右二)入户走访群众



让法律知识落到寻常百姓家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就业,留守在家的‘一老一小’文化水平不高,法治观念也比较淡薄,对学法提不起兴趣,对用法更是摸不着头脑。”多年的基层工作让何书文道出了农村面临的一个普遍现状,在他看来,“法律明白人”便是解开群众这一“枷锁”的一把“钥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为“法律明白人”以来,为了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何书文的手机里面存储着各类普法小视频,从厚厚的法律书籍到线上的法律课程,何书文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法律功底和法治素养,为更好服务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纠纷化解工作中,何书文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防”字上,以“预防工作走在纠纷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纠纷激化前”作为准则,他认真摸索各类纠纷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坚持抓早抓小抓源头,对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做到调防结合,标本兼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日常工作中,为了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何书文常常带着普法资料走访邻里乡亲,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三大优势,结合农村普法的特殊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婚姻家庭、网络电信诈骗、危险驾驶等热点问题,用“大白话”普法,以真实案例释法,增强了普法的实效性、渗透力,让普法宣传跟着法治热点走,将法律法规融入群众“唠家常”中,把实用的、村民爱听的法律法规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并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法治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和分析。此外,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法律法规及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各类宣传和教育的开展,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逐年提高,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村民身边有了“法律明白人”,如同在基层播撒下了法治“种子”,助推法治精神在广袤的乡村落地生根。何书文说:“要继续播撒法治的种子,把法治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出品:包头市司法局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丹

责任编辑:常  婷

审核:郄凤平

投稿邮箱:btssfjrmtzx@163.com

包头普法
普及法律知识,网罗法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