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寻保传”文章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再现新时代光彩
政务
2025-01-16 17:30
陕西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物不语,渊默雷声,静静地述说着历史与文明。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守护民族根脉的重要任务。从雄伟壮观的故宫、长城,到精巧细致的剪纸、刺绣,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无论在哪一家博物馆、凝视哪一件文物,无论是站在良渚遗址还是楼兰古城,我们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思接古人,想象他们辛勤劳作的繁忙场景,体察他们造器制物的巧妙构思。我们会发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洋溢着灵动的生命,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只有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我们才能确保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才能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在回望历史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宝藏小城。秦襄公曾在此建都,开启了秦国的辉煌历史;秦始皇西巡,将其视为秦之西门;汉武帝时期更是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天竺取经的历史印记至今留存,历史赋予了“秦都汉关”的美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陇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瑰宝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陇县的历史画卷上。陇州访古,让文物绽放灿烂的文明之光。历史长河中,文物是一种器物,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时代,传承着文明。陇县,墓葬、古遗址相当丰富。位于东大街上的陇县博物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时期的5586件(套)文物,藏品大部分为本县境内出土的文物,西周凤鸟纹方座簋、春秋铜柄铁刃短剑、唐代剪纸塔式罐……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其中遴选了208件代表陇县历史文化的精品文物,组成了现在的《陇州访古——陇县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厅室内面积不大,分为上下两层,包括新石器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陇州等六个单元。展品中最精美、最特别的就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凤鸟纹方座簋。这个方座簋腹部有大凤鸟纹,圆睛、钩喙,头上饰有飘带一样的冠羽,末端上卷,俏皮灵动,属国家一级文物,是陇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龙门洞,全国五大悬空道观之一、道教龙门派的祖庭。古称龙门山,又名灵仙岩,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位于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景福山麓,是省级对外开放道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森林公园。是历史最悠久(秦汉至今)、建筑最惊险(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国道教推到历史巅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独特(昆仑秦岭衔接地段)、山水聚合,清净纯净清修地(修行圣地)的悬空道观。《龙门洞常住碑记》:“龙门洞为天地奥区……,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陇县志》记载:“龙门洞道院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潜修处,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 尤其是金元时期,全真派道长丘处机在此修炼七年,创立了龙门派,后丘道长万里奔赴西域,面见成吉思汗,劝谏减少杀戮,救万民于水火。元朝建立后,丘处机为天下掌教,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丝路固关,军事要塞、商贸重镇,历史悠久。固关是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一个民族古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西汉郁夷、郁平和晋陇关县治地,因原有汉大震关、唐安戎关,宋元以后泛称故关,明清设故关里。民国改“故”为“固”,设固关镇至今。固关是古丝绸之路重要商埠,是国家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菜籽河草原与关山草原东西呼应,相邻西塞天险大震关,史称“关山锁钥”,为兵家必争之地,陇关古道、安戎关、佛爷崖、关山战役遗址等历史遗迹众多。从古至今,一直是陇关古道上的物流集散地,来往行商者众多,固关老街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近100余家,行业多达30多种,逐步发展为商贸重镇。境内出土的古兵器、唐三彩、土陶碗、铜镜、洗衣石等历史文物,印证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木雕砖雕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陇州社火,黄土地上的狂欢节。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传承着陇州汉族民俗风情,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 2000 多年。源于古代祭祀和庆典活动,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寄托着人们降妖驱魔、辟邪镇宅、祈福求祥的美好期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其种类繁多,有马社火、背(陇县称挈)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秋千社火、跷板社火、血社火等20多个种类。尤其是那色彩浓烈、笔触细腻、具有独特的用色规则和表现手法的社火脸谱,更是陇州社火的灵魂所在。“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艺人用色彩、线条与纹饰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每年正月开始,社火便在各街、各村耍起来,直至元宵节,小巡游汇聚成盛大的社火游演大狂欢,耍了社火,年才算过得完整。2013年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2024年“我们的节日·陇州社火过大年”暨全省民间社火展演的成功举办,让陇州社火和陇县以全新而又震撼的形象进入到全国人民的视野中。马勺脸谱,独特的民间工艺品。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陇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用马勺当绘画的“纸”,把社火脸谱的内容作为构图,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陇县民间社火马勺脸谱,简称马勺脸谱,是在继承西府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陇州小调,古韵悠长的民间音乐。作为传统的音乐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陇州小调,也称为陇州民间小曲,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但具体证据尚显不足。从流传下来的曲目分析,它与隋唐时期以“时令”“数字”为名的曲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陇州小调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行,至1949年8月陇县解放后,解放军文艺工作队来陇县开展宣传工作,将这一地方曲艺正式命名为“陇州小调”,从而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和认可。陇州小调以抒情、诙谐为主要风格,其题材广泛,涵盖了民间历史故事、婚丧嫁娶、自然风光、娱乐嬉戏等多个方面,通过讽刺丑恶、张扬美好,深刻抒发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染色剪纸,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以前张贴于民间传统的老式立格窗户上,属彩色剪纸的一种,术语称之“点色”。陇县染色剪纸题材丰富,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十二生肖、传说故事及生产生活场景等,以造型和设色见长,色彩丰富典雅、和谐统一,颇具传统文化意蕴与民俗民间趣味,是宝鸡乃至陕西省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陇县染色剪纸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因形象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简洁,构图单纯明快,风格淳朴豪放,内容健康向上,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这块沃土之中。陇州皮影,光影交错中的古老艺术。皮影戏和皮影雕刻在陇县传承久远,自西周、两汉至隋唐最为盛行。陇州皮影,是西路皮影艺术的代表之一,作品造型独特,色彩鲜明,表演时通过艺人的操纵,在幕布后呈现出各种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陇州皮影雕刻工艺被列为宝鸡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明代的它,制作技术设计新颖、刻工精湛,从熟牛皮到最终的组装完成,要经过描样图、过样稿、打孔、镂刻、点染等多道纯手工程序,人物才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已故老艺人陈召贤更是将这门技艺推向了高峰,陈召贤从艺40余年,共刻制传统与现代戏剧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在各类展赛中获大奖,1989年他入选《中国民间艺人名人录》,他的作品600余件,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陇州花灯,点亮节日的璀璨星光。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与元宵节风俗紧密相连,是陇县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现已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灯制作程序繁杂,需要经过破竹、消蔑、扎骨架、糊纸、涂色……繁琐的制作程序,造就了老虎灯、兔灯、鹅灯、花鼓灯、莲花灯、十二生肖等二十多个样式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活泼可爱、工艺精美、外形美观、色彩鲜艳,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凸显出了土生土长的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为陇县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光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4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要求、促进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阐明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基本方针和实践要求,为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进一步落细落实陕西省检察院统一部署的“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陇县检察院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检察长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内设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宣传、检察办案两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和任务,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产业发展重点和司法需求,着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检察服务,引起全社会关注,为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物和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智慧,是无比珍贵的资源,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关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脉络。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活动是践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使命,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推进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思想、话语、行为、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陇县检察院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寻保传”专项活动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紧密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将检察监督履职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将寻访、办案、传承贯穿始终。进一步用心认真寻访。结合县情,对文物古迹进行深度探寻,积极主动深入山川田野、城乡角落展开实地探寻,并加强与文化、文物等部门的紧密协作,不遗漏任何一处文化遗产。搭建全面精准的文化遗产信息库,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有力的决策支撑。进一步用情办案保护。立足检察职能,以“小专项”为切口,构筑一体化检察保护格局。针对盗窃、破坏、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始终保持强有力的打击态势。强化对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民事、行政案件的监督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好保护职责。积极有序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督促行政机关进一步加强监管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实际,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群众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检察机关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切实增强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责任之心,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好我们的民族精神。来源:陇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