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撒哈拉沙漠里的神秘“巨眼”,到底是什么来头?

百科   2025-01-02 19:22   湖北  

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区域,有一个奇特的巨型结构,从高空中俯瞰,它很像是一只巨大的眼睛,如果仔细观察,甚至还可以看到它类似于“瞳孔”、“眼珠”以及“眼睑”的构造。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将其称为“撒哈拉之眼”。

那么,这个撒哈拉沙漠里的神秘“巨眼”,到底是什么来头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猜测,其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它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迹。

简单来讲,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的史前文明,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提到,传说亚特兰蒂斯拥有富饶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辉煌的建筑,然而这个史前文明在一次毁灭性的灾难中沉没于海洋,永远地消失了。

该观点认为,相关研究表明,撒哈拉沙漠在很久之前并非像现在这样荒芜,而是一片绿洲,拥有河流、湖泊和茂密的植被,完全能够支撑一个相对发达的史前文明,除此之外,“撒哈拉之眼”的规模很大,其“眼珠”直径就有大约48公里,整体长度可以达到大约340公里,而这样的规模也与城市相符。

(↑亚特兰蒂斯想象图)

更重要的是,根据柏拉图的描述,亚特兰蒂斯的城市拥有由水道和城墙交替组成的结构,其整体布局与同心圆类似,而这与“撒哈拉之眼”的多层同心圆结构很相似。综合这些原因可以推测出,这个撒哈拉沙漠里的神秘“巨眼”,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所留下的遗迹。

(↑“撒哈拉之眼”的多层同心圆构造)

不得不说,史前文明是一种非常迷人的猜测,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该观点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那么,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讲,“撒哈拉之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接着看。

科学家最初推测,这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实际上,这种观点其实很合理,因为地球上有一些形状类似的环形地貌确实是陨石的“杰作”,然而不久之后,这一观点却被否定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陨石的撞击,会导致撞击区域的岩石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例如机械变形、熔融、热分解、气化以及相变等),同时还会产生一些独特的矿物(例如柯石英、冲击玻璃等),而在“撒哈拉之眼”所在区域,科学家却没有找到任何与之相关的证据。

在此之后,科学家对“撒哈拉之眼”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勘探和数据分析之后,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合理的解释,即:它应该是“穹隆构造”和“差异风化”这两种机制共同塑造的。

具体来讲,所谓“穹隆”,是一种由地下物质的上升运动导致地表隆起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有一个炽热的核心,在其热力的驱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从地球深处向上涌动时,如果上方的地壳不易被穿透,就可能会造成地表缓慢隆起,形成类似圆顶的“穹隆”。

科学家推测,在几十万年前,“撒哈拉之眼”所在区域的地下物质活动曾经非常活跃,进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穹隆”,在地下物质的活动逐渐平静后,这片区域进入了漫长的地表侵蚀阶段,风化作用开始接管大自然的“雕刻”工作。

由于这个“穹隆”既含有相对松软的岩石(如泥岩、石灰岩),又含有相对较硬的岩石(如辉长岩、石英岩),因此在漫长的风化过程中,较软的岩石被侵蚀得更加严重,逐渐形成了凹陷的地形,而坚硬的岩石则因为侵蚀程度较低,而逐渐形成了突起的环形脊,这就是所谓的“差异风化”。

科学家认为,“撒哈拉之眼”的奇特的多层同心圆结构,正是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其引人注目的蓝色“眼珠”,则是来源于该区域内丰富的石英岩所呈现出的颜色。

(↑“撒哈拉之眼”的蓝色“眼珠”)

也就是说,根据这样的解释,撒哈拉沙漠里的神秘“巨眼”,其实是地球内部力量与表面风化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也只是一种推测,但与传说中的史前文明相比,却显得更加合理,因此这种解释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撒哈拉之眼”所在区域非常干旱,几乎没有降水,并且人迹罕至,这有利于该结构的长时间存在,尽管如此,它仍然会受到沙漠里的风沙侵蚀,可以想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巨眼”最终也会撒哈拉沙漠之中消失。

有趣探索
分享有趣有料的科学知识,咱们一起去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