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电影厂选演员有三大标准,圆脸,大眼,还有一样如今已绝迹

文摘   2024-11-11 19:56   重庆  

点击上方关注 DJ雅清


大家发现没有,70年代出现在银幕上的电影演员,与其他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神状态都特别饱满,接近于亢奋的状态。

这一点,咱们从最近又被网友翻出来的戏曲电影《渡口》中,那个出演“小燕儿”的演员身上,就可见一斑。


后来我们在对70年代上映的大多数国产片进行重温之后,就会发现那时的演员,基本上全都要符合三个标准。

一是脸要圆

尤其是女演员,最好是面若银盆,或面如满月。


因为圆脸彰显着某种福气。

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贫乏,买啥东西都需要凭票,大多数人都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年月里,一个拥有一张圆鼓鼓脸庞的人,至少说明他处于一种衣食无忧的状态中。

这其中大概也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美好心愿吧?

所以,各位看,上影厂恢复故事片的拍摄后,所选的第一位“银幕新星”,就是一位圆脸女演员。

她就是张金玲。


当时张金玲还是湖北话剧团的演员,被上影厂老导演鲁韧发现后,带到了上影厂。

张金玲个高、漂亮,又长了一张“国泰民安脸”,所以尽管她普通话并不标准,但还是成为上影厂力捧的新人,连张瑞芳都很看好她,亲自对她进行表演指导。


无独有偶,上影厂谢晋在为自己执导的电影《青春》选择演员时,也是一眼就在上影厂举办的演员培训班看中了16岁的陈冲。


陈冲也长了一张红扑扑的圆脸,好像熟透的苹果一般,那么红润饱满。

而谢晋在为《春苗》选择女演员,所推出的李秀明和张瑜,也都是圆脸。

70年代,几乎最红的女明星,都有一张圆圆的脸

几乎与此同时,北影厂、长影厂、八一厂的导演,所选择的女演员,也都是圆脸美女。

比如北影厂在拍摄电影《海霞》时,选择吴海燕和蔡明,出演女主角大小海霞。


北影厂在拍摄电影《战地黄花》时,选择娜仁花出演小锡林花,而出演男女主角的演员的脸,也都是圆圆的。


长影厂70年代首推的美丽花旦,是姜黎黎,她一张俏脸,宛如牡丹花一般好看,令人过目难忘。


而八一厂在70年代所招的新演员中,最被看好的洪学敏,也是一张圆脸。

她当时虽然只有14岁,但却灵气十足。


还有在《闪闪的红星》中出演潘冬子的祝新运,也是一张胖嘟嘟的圆脸,煞是可爱。


所以,那时的审美,就是“富态脸”当道。

圆脸的女生,还无端给人一种亲近感,显得特别喜庆。

令人看了,心情随之愉悦起来。


除了圆脸,另一个标准,就是眼睛一定要大

大家看一看那时候出道或走红的男女演员,无一例外,全都是浓眉大眼的代表。

像陈佩斯那样细眉细眼的,就只能去演反派。


1973年,长影厂从73名帅小伙中,挑出了青岛话剧团的李铁军,担任重拍版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男主角李向阳的扮演者。

是因为李铁军资历更老?还是因为他演技更棒?

都不是的——他确实是这帮男演员中,眼睛最大的一个,目光炯炯有神。


而同在青岛话剧团做演员的唐国强,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被八一厂所选中,出演了《南海风云》中的男主角于华龙一角。

唐国强除了相貌堂堂之外,也有一双目光炯炯的大眼睛。


还有长影厂为两部重点影片《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所选的男演员张连文和张国民,也都是大眼睛男演员,眉宇之间充满凛然正气,给人一种踏实、稳重又很威严的既视感。


不仅男演员要双目有神,而且女演员也是眼睛大的更容易出彩。

在《杜鹃山》中扮演女主角柯湘的杨春霞,一双眼睛灿如星辰。


在《侦察兵》中出演孙秀英的杨雅琴,和在《决裂》中出演李金凤的王苏娅,也都以拥有一双大眼睛著称。


潘虹也有一双又圆又亮又有故事感的大眼睛。

所以她1973年走进上海戏剧学院的考场,就引起了主考老师们的注意,毕业后更是戏约纷至沓来——无论《奴隶的女儿》中的海来乌呷,还是《苦恼人的笑》中的傅彬妻,她的那双眼睛,都格外吸睛。


圆脸,加上大眼睛,几乎是那个时代电影厂挖掘新演员的标配。

而如果这个演员的身上,再具有“劳动人民”的气质,适合出演“工农兵形象”,那就更无敌了。

所以那个时候在银幕上出现的演员,无论男女,都大多质朴而健壮,无论演工人,还是农民,还是军人,都充满了力量感。

像刘晓庆,虽然她现在给大家的感觉,是演技悬浮,喜欢“扮嫩”,但当年,她出现在《南海长城》中饰演甜女的时候,却真是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


而在《决裂》中出演江大年的李世江,还真像是从泥地里刚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被郭振清扮演的龙国正高高举起的手上,也的确满是老茧。



还有在《红雨》中出演红雨的曹秀山,年龄虽不大,但身上的劳动者气息,也是扑面而来。


另外在《青松岭》中出演秀梅的刘晓媚,名字虽然很女性化,但无论的扮相还是做派,都更像个不让儿郎的“假小子”。


此外,出现在《渡江征察记》中的王惠、《平原游击队》中的宋晓英、《金光大道》中的王馥荔、《雁鸣湖畔》中的张力维等,都是年轻演员,拍戏经验不多,但演起“工农兵”来,却真实可信。


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的演员,都还习惯扎根土地,深入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而这也是他们能够在那一时期登上银幕并获得观众认可的很重要的原因。

可是现在呢,还有哪些演员能够演得出“劳动者”的本色来呢?

如今的大小明星,气质普遍软塌塌、病殃殃、甜腻腻,大多走出校园就直接拍戏,根本没有任何生活经历,更无劳动经验,所以如何才能让他们演得出真正的“工农兵形象”来呢?


这不是难为他们吗?

所以,他们无论是演军人,还是扮工人,还是饰农民,演来演去都是演自己。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演员,演不好工农兵?

因为“工农兵”的生活,距离他们实在太遥远,他们又没有时间到部队、到工厂、到农村去体验生活,所以只能靠想象,来完成各自的表演任务。


漏洞百出,也就在所难免。正所谓“假穷人演不出真牛马”嘛。

这令我想起当年张瑞芳是如何塑造李双双的?

她是城里人,本人的身份是上影厂的大明星,可是接到李双双这个角色后,马上就到河南农村去深入生活。那时候的演员,可不只是做做样子,而是真正地和当地农民交朋友,吃住和劳动都在一起,直到让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份子。


试想,如果现在的演员,创造角色,也有这样的精神,那他们,又何愁演不好工农兵呢?

只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如今的演员队伍,圆脸和大眼的都不胜枚举,可是真正具有劳动者气质的呢,却显然已经绝迹了。


我觉得,上个世纪70年代从电影厂崛起的那批影坛新秀,算是最后一批像前辈一样重视生活体验和在意观众观感的演员了。

他们给人的感觉,也许是“土粗硬”,但因为真实,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令人怀念。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在银幕上所认识的演员,你是否同样也拥有一种亲切感?当年,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你还记得吗?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把。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小红

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DJ雅清
打开记忆,重温经典!回味老歌老电影,追忆老电影演员老电影明星老歌唱家昔日风采。精彩重现,惊喜不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