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QI
XI
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爱情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作者不俗的爱情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七
夕
由
来
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称。
传承至今,不少相信真爱的年轻人也会在当天以各种形式庆祝,女孩子祈求智慧和巧艺,有情人则祈求美满的姻缘。古往今来,七夕节不仅在民间备受重视,在清代宫廷中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节令庆典。
祭祀牛女星君
七
夕
清代宫廷节日习俗
清宫中对七夕祭祀十分重视,圆明园西峰秀色是清帝举行七夕乞巧与拜祭牛郎织女的重要场所。《清会典》中记载,每年的七月初七日,宫中一般会设供案,奉安神牌,祭祀牛女星君,并设祭祀贡品49种,首先由皇帝拈香行礼,之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依次行礼,虔诚祝愿国家“农桑繁茂”。
[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七月乞巧
(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观看承应戏
七
夕
清代宫廷节日习俗
看戏是皇家过节时必不可少的节目,在那时,“节日档大片”有个统一的名字——“承应戏”。
承应戏
又称节令戏
是清代宫廷中根据不同节令上演的戏剧形式。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月令承应戏是承应戏的一种,特指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
戏曲史家、著名学者王芷章在著作《清升平署志略》中,对清代宫廷七夕及演戏情况记录说明:“按宫中最重此节,当圆明园未烧毁以前,每年必在西峰秀色举行,先由总管首领太监至神位前念斋意,十番学随乐,内学伺候献戏,承应《仕女乞巧》、《七襄报章》,祭毕再至同乐园奏演。”
《清升平署志略》 王芷章 著
也就是说,在西峰秀色举行仪式时,内学首领和太监穿蟒袍补褂在神位前念诵祷词,然后,由升平署组织内学演奏十番乐,并伴以表演戏剧。七夕常演剧目还有《银河鹊渡》、《七夕佳辰》等。
《清音阁演戏图》[清]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现场环境布置
七
夕
清代宫廷节日习俗
为了突出节日氛围,宫中还会专门打造“彩棚蛛盒”、“七夕雀桥”、“七夕围屏”等物件进行装饰。
[清] 七夕图袁瑛画山水图围屏(正、背)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这架七夕特制的围屏是由紫檀木制作的,围屏共12扇,上面雕有卧蚕双龙纹样,屏心绣七夕图十张,围屏首尾扇为乾隆御笔诗“垂象丽三霄星河正朗,授时陈七月耕织宜勤”一副,御笔和绘画均由苏州织造以“米色宫绸”绣做。
清 紫檀镂雕瓜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雕漆牛郎织女图盘
南京博物院藏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清代宫廷为举办七夕活动,除了制作七夕围屏、安装鹊桥外,还有龙亭、桌案、吉祥陈设、挂对、供器等配套陈设及装饰物,以上活计均记载所需苏拉、领用工料银两等事项,可见所用工匠人数之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清代宫廷对七夕活动的重视程度。
编辑:文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