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九月九
阳
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视作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日正值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之际,是值得庆贺的吉祥之日。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
历史由来
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不仅在民间广泛庆祝,而且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这一时期,与重阳节相关的诗歌大量涌现,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关于重阳节的诗作,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节日的发展和传播。
重阳
登高习俗
重阳节当天,古人的庆祝活动除了赏菊花、插茱萸、饮菊花酒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九九登高”,尽享秋日乐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亦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清】徐扬绘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古代帝王有的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亲自登高,以畅秋志。据《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中记载:“万岁山,俗所谓煤山者此也。山上树木葱郁,鹤鹿成群,呦呦之鸣与鹤泣之声相闻。山之上土成登道,每重阳日圣驾至山顶坐眺,目及九城。”由此可知,明代的万岁山上遍植果树,并豢养成群的鹤鹿以寓长寿。每到重阳节,皇帝总要携后妃、内臣到此登山饮宴,以求长寿万岁。
清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
清代帝王在重阳日,也会到景山登高。据传康熙皇帝曾在重阳之日率文武百官登临山顶,祈福纳祥,并御题有《九日幸景山登高》诗曰:“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诗中描绘了康熙皇帝在重阳节时登上景山所见的秋日美景,以及他在佳节中的愉悦心情。
[清] 董邦达绘
《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
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金秋风景也是绝佳,同样适合秋日游览,以颐和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和静宜园香山最为著名,山峰挺秀,视野开阔,重阳攀登,最为惬意。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乾隆皇帝几乎每年都要奉皇太后在重阳节登山,曾作《九日》诗。
《九日》
重阳会有百回遭,揽胜崇山创且豪。
自是开天此度节,恰成随地可登高。
设筵讵必萸簪帽,陟巘刚欣枫点袍。
斜日射熊归帐殿,便因馀兴一挥毫。
重阳
中轴登高
时至今日,登高赏秋仍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的十月,人们来到景山万春亭登高远眺,西山逶迤,若隐若现;太液秋风,波光粼粼;殿宇嵯峨,诉说沧桑;新楼拔地,展示未来。景山以其特有的中轴文化、地理位置、观赏视角等,让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也被誉为“京华揽胜第一处”。
景山秋景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重阳节经过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这一天或是祭祖、或是登高、或是敬老,都保留了其最朴素、最本真的节日含义,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编辑:文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