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亲手做的炒米糖,是我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味道。那时候,物资匮乏,每到过年,能吃到母亲做的炒米糖,便是最幸福的事。上世纪70年代初,改革开放还未拉开帷幕,买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我盼着过年,因为母亲那几天不会打骂我,还能暂时摆脱家务农活,小孩子有好吃的和压岁钱。腊月中旬,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做炒米糖。她先是仔细地挑选大麦,将其泡发,等待发芽。随后,煮上一大锅糯米饭,用来熬制糖丝。看着米饭冷却,母亲再小心翼翼地加入水、酵母曲和大麦芽,用温水保温,耐心等待发酵。这个过程中,她会时不时地查看,眼中满是专注与期待。过滤掉饭渣后,母亲守在铁锅旁,小火慢熬。那股香甜的味道,渐渐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为了让糖更甜,母亲还放入了半斤珍贵的红糖,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这份珍贵的甜蜜,是母亲春节招待馈赠亲友最质朴的爱。炒米的制作同样繁琐。母亲把煮熟的籼米饭晒干,放入铁锅中翻炒。为了让炒米蓬松,受热均匀,她还会加入少许桐油,有时还会加大粒铁砂。在翻炒时,母亲的眼神紧紧盯着铁锅,手中的工具不停翻动,生怕炒煳了。当锅里的米粒开始“跳舞”,母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看我眼巴巴的样子,总会抓一把炒米塞到我手里,笑着说:“馋猫,先吃着。”最关键的环节,是将炒米与糖丝混合。母亲熟练地将它们倒入锅中,快速搅拌均匀,趁热放进木框里压平压实,再用刀切成条。刚做好的炒米糖软软的,等冷却后,就变得脆香可口。我站在一旁,迫不及待地接过母亲递来的炒米糖,几口就吃完了。母亲看着我,无奈又宠爱地说:“这糖要慢慢吃,还要招待亲戚呢。”后来,母亲又将芝麻、花生和姜丝与炒米糖混合,做出不同的口味。炒米、熬糖、拌料,每一个工序都带着耐心、细致和智慧。如今,那段艰苦的岁月早已远去。但炒米糖的味道,那儿时的美味,却始终萦绕在心头,其中饱含了深深的母爱,让我永生难忘。正是这份伟大的爱,甜蜜的爱,让我在那些苦难的日子,没有变得自卑孤僻,反而激励出努力生长的动力。炒米糖,浓浓的、香香的、脆脆的、甜甜的炒米糖,就像我与母亲之间的精神纽带,承载着温暖与力量,激励我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
笔名:草色。取自“草色遥看近却无”。一个普通人,充满着对绿色生机的渴望而不张扬。现在上海街道工作,原籍安徽一个温泉小镇,喜欢阅读,打乒乓、游泳。
★精彩链接★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87《年味儿是什么》文:汐沙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86《至乐读书会之新年头脑风暴:最难忘的味道》文:至乐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73《2025年的启航--以爱之名,为希望续航》文:草色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72《足球界的伤痛与反思》文:东方玉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71《我们在一起就无往不胜【海洋奇缘2】观后感》文:张许杰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70《杭州单王》文/徐海东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63《平安工作要“尽情”才能做好》文:草色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62《敢于坐在前排》文:草色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61《您》文:汐沙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60《我将度过漂泊且自明的一生》文:郑文兵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24《力争上游 游出自由》文/草色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13《参加至乐读书会引发我的“道与术”的思考》文/草色
至乐读书会系列作品123《打开尘封的记忆》文:东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