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04
「一」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手[阴血] | 右手[阳气] | |
寸脉 | 心/包络 | 肺/膻中 |
关脉 | 肝胆/膈 | 脾/胃 |
尺脉 | 肾/膀胱、小肠 | 命门/大肠 |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二」
《权衡图书》
来源:《王雨三治病法轨》
(方后数字为书后序号,无特殊用意)
此图展示的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的补泻法、治病的规矩准绳而已。至于邪正虚实的辨别,虽可以参考脉的有力、无力,但是正虚易于辨认,而邪则难于分别,因为邪的种类不一样。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
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
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以上简单说了下,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说一下。
如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概可见矣。
凡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
其右脉沉则不可利,那么为什么右脉浮亦可发表?
因为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
以上所述,是我数十年经验而得,且竟历历不爽,特此与大家分享。
来源于《王雨三治病法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